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研究分析
2021-12-06史丹丹
史丹丹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人,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不进入职场,还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落实就业单位。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还是可以保障的,可以说绝大部分毕业生并不缺少就业机会。然而现实中还是有一部分毕业生处于待就业状态。
一些高校毕业生还存在“到大城市去、到大机关去、到大公司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的思想,这种思想必然导致就业失败。由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继续扩大岗位供给,给予学生更多的岗位选择之外,还需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及如何在大学期间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就业政策,同时了解目前我国真实的就业现状,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和专业准备显得十分重要。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及就业状况的调查发现,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学校以及所学习的专业,了解社会现状、职业前景,从而有的放矢地去进行大学四年以及更长时间的学习和职业规划,由此制定短期计划、长期计划,不断地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直至找到满意工作。
如果从大一开始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的就业质量相比于没有就业目标和想法的学生更高,比起盲目的、一头雾水的去瞎混四年,肯定更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些学生因为对自己以及所学专业不够满意,不具备积极的就业心态。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可以使学生用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就业。
现在河北省大部分高校都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公共必修课,目的是让大学生从大一开始思考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逐步从认识自身、认识专业、兴趣探索、专业探索、能力探索、职业素养培养、职业规划、职业发展、职业实践、职业抉择等方面帮助大学生。另外课上教师还会就当今的就业形势、政策,求职方法、技巧插入讲解。
只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得到重视,学生才能在学习中知道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将来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但是目前职业生涯规划的课时数还是太少,达不到深入探讨。教师的知识以及对国家目前就业的政策形势了解太狭隘,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缺乏自信、缺乏经验。应该让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多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并且其他教师应该多多关注国家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岗位以及中国目前的企业状况、公招情况等,才有利于给学生进行科学指导。
2 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是一项工作,一门课程,更是一项工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一项基本任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应该系统地、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这是高校就业工作长足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加强对自我和环境以及职场的认知,提高个人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适应性。其次,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指导,有助于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比例,调节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率,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推动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就业质量的提高,也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迫切需要,应将思政辅导员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骨干队伍,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加强学生择业观教育、心理调适引导。
2.1 政策指导。如果大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缺乏了解,择业思想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国家的就业政策包含了对就业岗位的描述、岗位待遇和如何报考等等。
2.2 思想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指导是指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成才观、择业观的教育,包括择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心理调适、诚信就业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等内容。
2.2.1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理想信念教育是就业教育的基础,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的缺失,使毕业生偏离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伦理,最终达不到就业指导的预期效果。从长远来看,它将对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发展产生影响。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呢?首先,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在就业指导的各个环节。主要从选择职业道路、平衡职业利益、遵守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行为;其次,把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必须融入社会环境,不能割裂。只有勇于克服择业、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才能在社会中坚定地追逐梦想,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2.2 做好大学生挫折教育。事实证明,学生在就业初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是升学,还是参加公招考试,还是选择其他就业,这个过程中都需要学生脚踏实地的付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同时,帮助毕业生做好充足的抗压抗挫心理准备,从而使毕业生主动适应,顺利开展工作。
3 就业指导的方法与途径
3.1 积极开展就业指导。首先,要及时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发展自己职业的意识、想法和能力。其次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作为就业指导的主要实施者,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多关注一些就业信息和政策,及时传达给学生,同时向学生传授一些就业技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和理念,传递优秀学长的就业心路历程和宝贵经验,有效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最后,高校应当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加强师生良性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就业指导的课程设计、内容选择、企业遴选等环节当中,提高学生参与程度,针对单纯进行课程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将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巧妙地利用社团活动、朋辈教育等多种方法与途径,增强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的成效。
3.2 让学生有更多的就业实践机会。高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安排毕业生进企业实习,提前接触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和企业基础性工作,有助于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和发展空间,减小就业意愿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偏差。
3.3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在校期间,他们是“宿舍”“食堂”“课堂”三点一线的生活,与社会脱钩严重,让学生从学习的状态转变到工作的状态,实属不易,再加上缺乏就业引导,使得他们就业准备不充分。
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开展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完整、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融入其中,结合就业观中的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进行思政教育。其次,结合国家政策正确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教育学生要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再次,引导高校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教育学生在选择工作岗位时,采用正当的竞争手段,对用人单位恪守信用,在求职中体现自身文化内涵和道德修养。
3.4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或参军入伍等多种形式就业。开展积极有效的宣传动员工作,教育毕业生端正择业态度;教育毕业生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引导和鼓励毕业生积极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面向中小微企业就业;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引导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