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大通县饲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1-12-06黄世斌
黄世斌
(青海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 青海 西宁 810001)
大通县有天然草场总面积269.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8.3%,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250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2.65%。夏秋草场面积145.5万亩,可利用面积130万亩,冬春草场面积124.3万亩,可利用面积120万亩。天然草地亩均产鲜草273 kg。2020年全县草场平均鲜草产量273 kg/亩,全县总可食草产量68.23万t。人工饲草种植方面主要种植饲草为燕麦、饲用玉米等品种,据测产,饲草产量全株玉米每亩平均4.5 t,燕麦每亩平均2.3 t;截至2021年,全县饲草种植面积在9万亩以上,饲草种植为1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生产,涉及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124家以上,机械化率达92%。
全县累计人工种植面积扩大至3.5万亩,牧草品质优、产量高,饲草料来源丰富。2020年大通县年产鲜草18.4万t、青贮草7.2万t、青干草1.1万t,草产品满足县内养殖业需要的同时,销往省内外及牧区。大通县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家,年加工草产品2.25万t,初步形成饲草育、种、收、储、加、供一体化产业链。
1 制约饲草产业发展的因素
1.1 自然环境因素。农牧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其中饲草种植产业尤为重要,土地规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竞争力,但目前由于土地规划滞后、对地方财税贡献率低、地方不重视等因素影响。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养殖等农业用地空间受到严重压缩。
1.2 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不足。大通县人工饲草种植补助从最初的每亩补助100元,降至每亩补助50元,到2020年每亩补助20元。严重影响了饲草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县级农业部门技术指导经费少也是制约饲草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这一因素影响饲草种植过程中饲草选种、培育、收储、加工等环节,饲草产业发展质量难以提高。
1.3 饲草种植规模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户种植的青饲草基本是分散种植没有形成集中连片,种植的饲草只能自家饲喂牲畜,自给自足,因此没有形成饲草种植产业规模和特色。
1.4 饲草种植、收储、加工设备滞后。当前在饲草种植过程中存在种植地块狭小,大型机械作业施展不开的缺陷。饲草收储时收储机械少,设备有更新换代慢的一些问题,加工过程中操作程序简化,设备简陋,对饲草(尤其青贮饲草)品质产生极大影响。
2 加快饲草产业发展对策
2.1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及时落实国家政策,持续做好农业项目实施,简化农业项目审批流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稳粮优经扩饲的情况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饲草种植面积,增加饲草总量,同时将饲草种植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及畜牧业生产的重点工作。
2.2 提高饲草种植规模化水平。大通县地处农牧交错区,饲草发展应当以人工饲草种植为抓手,结合当地规模养殖场发展需求,围绕“促规模、促标准、促循环”,全力推进农牧结合循环畜牧业种养结合产业基础。继续加强供给侧改革工作,加快草畜互动发展步伐,持续推进“牧草(粮食)生产—饲草料加工—牲畜养殖—畜粪处理与有机肥生产—牧草(粮食)生产”的草畜联动高效循环畜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饲草种植面积,从而提升饲草种植规模化水平。
2.3 培育饲草产业发展机制。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粮、油和玉米(饲草)的轮作倒茬,推广种植青贮玉米或其它饲草作物;在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区推广种植燕麦、黑麦等禾本科一年生和多年生饲料作物,建立饲草料制种繁育基地、种收一体的生产基地,加快培育草业龙头企业。
2.4 提高企业饲草种植经营水平。建议以“农牧结合,草畜联动”循环发展的理念,以“补短板、强纽带”的原则,以工程项目为抓手,加快发展草产业。建全从种到收到加工的各环节。以种养殖合作社、规模场(户)优先原则,支持贮草棚、青贮窖等基础建设,引进推广、改制试制一批饲草生产机械;依托饲草料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以现有饲料企业为载体,培育一批生产加工牦牛藏羊适用饲料,生产加工能力强的饲草料龙头企业,着力打造草产业,全面强化草牧业的草业基础。大力扶持饲草产业,延伸饲草产业链,鼓励饲草深加工。
2.5 建设优质饲草生产基地。在适宜地区利用圈窝子、低产田、退耕地等,扩面提规模,建设“高效、集约、持续”的优质饲草生产基地。充分利用贫瘠地、弃耕地和撂荒地大力推广饲草种植,进行饲草基地建设,配套开展设施饲养,建立养殖场和养殖基地小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