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协同构建探究

2021-12-06管淑波高兴成王子鸣赵晓玲刘佰桥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大学生

管淑波 高兴成 王子鸣 赵晓玲 刘佰桥

(1.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2.牡丹江大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办好特殊教育”“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就充分说明在对地方高校残疾人开展职业教育能够帮助残疾人掌握更多专业技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就业创业的能力,创造条件提供舞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从而帮助残疾人实现脱贫增收。根据调查可以得知,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达到了8000多万人,大学以上学历的残疾人为95万人。而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对外合作交流的增长点,有利于残疾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创业创新的浪潮和个人价值的实现。[1]弥补了残疾人对其职业发展的束缚和制约,但是根据当前就业的形势来看,社会对于残疾人还是存在歧视,使得残疾人就业问题越来越困难。因此,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高校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新时代,地方高校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在特殊教育中,健全残疾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体系十分重要。目前,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独特性,残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较为薄弱。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在创业时需要具备的能力,其中人的能力在划分时主要分为三种。其以天赋能力、技能、自我效能感等能力为主,创业能力主要集中在自我效能感和掌握的技能上。换言之创业者在创业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等,而对于残疾大学生需要的创新创业能力相对于正常的人来讲,其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即创业实践中需要具备团队合作、领导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认同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从专业技能的角度来讲,残疾大学生需要掌握专业的创业知识和认知能力,这些都成为新时期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的。

由于残疾大学生身体自身的因素,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育人格局。目前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较为困难,就业思想上较为传统且出现了较大偏差。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办公室工作,以求得工作的稳定。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愿意接受创业教育,这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掌握不足。在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得知:当前残疾大学生就业率仅为9.25%。同时,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创业意识不足,知识掌握不够等问题,很容易打击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创业效果较差。

二、新时期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不完善

双创背景和协同创新的新时期背景下,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而针对于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效果并不乐观,其一,地方高校并没有对残疾人创业教育引起重视,很少开展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不能体现出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环节的相互结合,其实用性和新颖性较为缺乏,导致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无法充分掌握一些更加专业的创业教育技能。其二,在开展一些课程时偏重于理论教育,并没有根究市场所需开展创业课程,具体的实训课程缺乏实训性,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2]

(二)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资源较为缺乏

在新时期背景下,很多地方高校都根据市场所需,革新自身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和改革给应用型高校带来了机遇,但正在大力推广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着功利主义价值倾向,但是有些地方高校并没有针对于残疾大学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教育设备和人力上的支撑,导致地方院校缺乏师资保障和配套的资源,难以在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降低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例如:有些创业教育教师没有积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技能掌握不足、创业知识渗透较浅等,从而导致地方高校难以满足地方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例如:地方高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储备,在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机制时无法给予基础保障。

(三)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实践平台和相关制度

针对于一些地方的高校来看,产教融合的效果较差,创新创业教育的合作平台缺少,这不仅难以满足日常的教育教学,也无法满足一些残疾大学生的学习需求。[3]例如:有些地方高校还没有与企业开展合作,深度融合的效果不明显。其主要与这些地方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制度和合作机制等有直接关系,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分配不明晰,导致最终的创新创业效果无法完全凸显。

三、新时期下协同构建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推动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高等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探索和加强新时代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协同体系的构建,更是落实残疾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目前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开展进入了瓶颈期,我们在探索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共性,又要突出特殊性,我们尊重残疾大学生的人格、个体需求,强化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培养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遵循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势导向,问题导向,将创新创业的目标、理念、思想贯穿于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激发残疾大学生创业的内生动力;围绕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和能力导向,搭建残疾人创业实践平台,提供创业资金支持,提升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构建以残疾大学生为主体,地方高校推动创业教育为主导,社会支持多方联动的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系。

(一)加强残疾大学生心理建设,保障残疾大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由于残疾大学生在听力、语言沟通、四肢行动不方便等存在缺陷,使得残疾大学生形成了特殊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品质。他们在情绪上波动较大,意志力也相对欠缺,经常出现“自己不行、不敢创业”等心理,尤其是他们对待人和事都存在片面、主观性强和思维不够活跃等,直接影响了之后的就业和创新创业。[4]因此,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已经成为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而如何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需要采取以下路径。

第一,革新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心理情景剧为依据,对创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在让残疾人扮演其中的角色,能够对创业的重要性和内涵等予以直观的了解,深刻地体会到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和坚持,在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后能够主动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5]同时,还能够对自我情绪进行有效的宣泄,使得残疾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为了能够协同构建新时期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产业教育体系,地方高校需要借助党员的力量,及时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心理调研和心理辅导,通过采取“一对一”辅导的方式,使得残疾大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不足,努力克服自己身体上的不足。例如:借助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通过播放和宣传张定宇院士的光荣事迹,让更多残疾大学生能够接受心灵上的洗涤,从而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和最大价值。

第三,地方高校还需要积极开展家校合作,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为残疾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后,能够在家长的帮扶下,共同催促大学生进步,从而稳定大学生的情绪。

(二)丰富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创新课程内容,满足大学生实际学习需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探索出新的教育目标,从课程设置、内容拓展和改变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以实现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就业和创业的分析,在为残疾大学生搭建起创新创业的平台后,能够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和创业的信息等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不断改善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后,能够使得更多残疾大学生满足创新创业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要的位置。例如:积极开展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设置课程时,需要根据残疾大学生的特点,增加网页设计、纤维艺术和饰品设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大学生掌握一些专业化的技能,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可见,课程的丰富和创新能够为残疾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奠定基础保障。例如:结合当前市场所需,开设动画专业课程,该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制作技能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开展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采用创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通过走出校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提升残疾大学生专业的功底后,还能够在之后工作中独自承担相应的工作。例如:针对于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学习专业课程后能够走入实习单位,借助实践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该课程开设的同时还可以建立手法课堂,在帮助学生掌握按摩的手法后,能够扎实自身的基本功,为培养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创业能力等提供专业指导。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协同开展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机制提供人力支撑

地方高校开展残疾人的创业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残疾大学生踏实、勤劳、坚定、顽强等方面的意志,以培养地方高校大学生勇于探索和冒险的精神,在创业时能够越挫越勇,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这就对地方高校创新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仅仅需要提升自身的基本素质,还需要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而根据当前地方高校教师专业性不足的情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一,创新创业教师可以融入到企业内部,让教师队伍在积累更多创业经验后,还能够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在开展创业时教师能够给予残疾大学生更多见解和指导,带领他们创新出更多项目;其二,采取绩效和工作挂钩的方案,在提升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能够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常态化发展。

(四)搭建残疾人创业能力提升的实践平台,充分挖掘残疾大学生创业能力

新时期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是全过程的、全覆盖的、全链条的、面向未来的,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人才,纷纷转变教学改革策略,在建立属于自己的创业园、创业指导中心、创业俱乐部、创业社团等创业平台后,为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创业项目孵化等开展一站式的指导和服务。

其一,借助社会资源和政府政策支持,为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训等提供硬件条件。

其二,借助校友会,将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运用视频、广播等方式让残疾大学生予以体会,使他们深深感受到地方高校对于残疾人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并增强自信心,从而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项目运作。

其三,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给予残疾大学生更多新的创业想法和创业灵感,从而能够在深入企业后能够体会到公司的整体运营,进而在找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后,能够对企业的运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助于提升残疾大学生创新的思维,增强对于创业的自信,帮助残疾大学生尽快地步入正轨,在搭建的创业平台中施展自己的才华。[6]例如:以绥化学院为例,该校通过参与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具有特色的外包项目,在深入到企业内部后参与相关项目的实训,能够在企业技术专家和导师的指导下,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做好充足的准备。残疾大学生进行剪纸、葫芦烙画设计、淘宝点装修、UI设计和H5设计等项目,这不仅能够让一些残障学生在参与项目时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还能够在校企合作中了解到团队的重要性和运营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为残疾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奠定基础保障。

其四,积极开展创业项目竞赛活动,让残疾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在找出自身的不足后,以此进行完善,这不仅能够让残疾大学生建立自信心,还能够提升竞争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五)大力增加资金支持,为协同开展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机制提供资金保障

首先,地方高校可以在内部完善“创新创业”奖励制度,通过设置“双创”教育奖学金和专项基金,对参加比赛获取成功的师生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在扩大知名度时,还能够吸引社会团体赞助,吸纳更多的经费。其次,增加经费来源,实现创收。地方高校不仅仅可以借助政府拨款,还可以与一些特色的专业孵化基地合作,合法实现创收后,能够增强学校的盈利,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上的储备。[7]最后,地方高校还需要制定相关的保障机制,对地方高校残疾大学生给予支持,赞助他们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这种资助形式帮助大学生自主创新,从而在新时期协同育人下能够开创新的教育模式,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创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我骄傲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