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探析
2021-12-06张晶
张 晶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古代哲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体现着传统文化精华的民本思想,在维护国家繁荣稳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高度关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纵观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不难发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概念,这一点在总书记众多的暖心金句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证明和最深刻的体现。十八大以来,我国成就非凡、成果喜人,回看总书记关于“民生”的历次讲话,虽朴实无华却深情真挚,这既彰显了习式语言的独特魅力,同时又饱含着总书记对人民的浓厚情怀。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励志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担任总书记以来,他再次立下庄严承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①。可见,“民本”情怀是镌刻在总书记心中最执着、最坚定的理念信念。这种情怀追本溯源,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基础和思想溯源。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指我国历史上将民众视作治国安邦根本的学说。“民本”常被“民惟邦本”或“以民为本”等词所替代。史料表明“民”的地位相当突出,在《尚书》《诗经》《论语》《左传》等著作中“民”均被多次提及,频率高时达到几百次之多,这足以体现“民”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重大影响。而“本”则指“以人为本位”的民本观,即关注百姓地位,重视百姓价值,二者合二为一诠释了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核。
(一)形成发展
伴随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民本思想应运而生,它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反映着不同朝代的社会政治形态。
1、商周时期——萌芽期
远古时代人们“尊神”崇尚神明,普遍认为天佑王权、天保臣民。伴随朝代更迭,“受命于天”的观念被无情打破,人们逐渐开始将关注点从“天” 转向了“民”。政治家周公在他的著作中把“民意”定为天意,首次将“民”提到了政治层面。由此,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先河被渐渐开启。此后,民众的力量及社会作用逐渐被历代统治者重视强调起来。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期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自觉意识”在逐渐形成,诸子百家在理论层面形成了相对系统化、哲理化的思想体系。其中,儒家集大成者孔子强调在政治实践上要“为政以德”,要体现“惠民”“教民”等施政理念。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强调要“突出民的社会地位”。而荀子则用“舟水论”生动的比喻“君民”关系影响极大。此外,道家则将民本思想提升到了哲学高度,对民本思想进行了哲理化加工论证。如老子提出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上善若水”等论断,则强调为君者要做到爱民、利民,顺乎民心,将百姓意愿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和准绳。可见,这一时期“民”的重要性被越发的认识和重视,民本思想也日渐形成。
3、汉唐宋时期——发展期
这一时期,传统民本思想在细节上被逐渐深化和积极拓展。具体表现为:将民本思想从理念的口号扩展到具体的实践中,诸如宽民、抚民、利民、爱民的政策逐渐被提出并付诸实践。如西汉的贾谊强调为君者要“力行仁政”才能确保统治,充分肯定民众对国家社稷的决定作用。东汉的王符也提出“国以民为基”的重要论断。唐太宗李世民也特别强调要关注民生、与民休息,提出了“安民”“顺民”的具体主张。而宋代张载、朱熹及理学创始者二程也都积极宣扬 “以民为本”的思想,使得传统民本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与充实。
4、明清时期——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呈现出日臻完善的状态,特别是明代张居正提出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最有价值、最具特色的思想代表。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则出现了一定的民主因素,反映出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社会现实;而黄宗羲则用“天下为公”深刻批判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则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民众的政治主体地位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可以说,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既秉承传统民本思想的精髓,又不断丰富其理论框架和思想内涵,使得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更具特点、更加完善。
纵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不难发现:由于社会更替,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制度的产生和确立等因素,民众的力量和作用在社会发展变革中逐渐显现、日益突出,在统治者和思想家概括、凝练、深化、发展中日益丰富、日臻完善。
(二)基本内涵
1、“得民”“养民”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
“圣人之师”“法家先驱”管仲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深刻揭示了“民心所向”的决定作用,强调明君要施“德政”反“暴政”才能真正“得民”。相似的表述也常见于其他民本思想家的言论中。尽管朝代不同、表述不一,但都是在“得民”的基础上阐述“养民”的重要性,如李觏、唐甄二人强调“养民”是利国安邦的根本基点和重要环节,而在具体举措方面,也都赞同要将“政在养民”渗透到统治者施政的全过程。如政治上要重民、爱民;经济上要富民、利民;文化上要教民、育民等,只有这样才能“为政以德”“养民心”“得民助”。
2、“治民”“安民”是传统民本思想的归旨
传统民本思想认为为君者要通过“得民”“养民”实现“治民”“安民”。究其本质可见:传统民本思想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缓和阶级矛盾应运而生的,其实质依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阶级社会里“得民”“养民”“重民”“爱民”的举措,仅仅是统治者为了调整君民关系、稳定统治的手段。作为封建专制理论的思想补充,其实质并不是彻底否定统治者的统治,而是在意识到民众社会合力的巨大影响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而提出来的“治民”之术,并非真正“为民”“利民”。
可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充分肯定“民”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民众在国家兴衰、王朝兴亡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其提倡的“重民”“利民”“亲民”等思想对推动当时社会经济及政治建设方面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此外,其强调“民意就是天意”,回应了人民的愿望和诉求,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主张“听于民”施“仁政、反 “暴政”的施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封建专制君权,在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民众利益方面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的思想流露和自然表达。其系列讲话中处处渗透着深沉的“民本”情怀。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从“群众利益无小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些深情的表述既是总书记对传统民本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的肯定与褒扬,更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宗旨遵循和思想旨归。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为什么发展”以及“为谁发展”的问题上,给出了最科学精准的答案,那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理念,为民发展,为民造福。
(一)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主体
2012年11月15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被所有的中国人铭记,这既是总书记对人民的深情告白,又是总书记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后对人民群众一往情深民生情怀的再次起航。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习近平深知这个道理,在执政理念形成的道路上,“人民”对习近平的影响最大、最多、最深刻也最持久。革命家庭出身的习近平从小就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对革命工作有着别于常人的理解和情怀,七年的插队历练让他对“人民”二字理解的深刻而透彻,多年后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总书记讲到:“我在这里当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②基层工作的经历,让习近平直观真切的了解了人民所需、所盼、所想,在这种锻炼磨砺下,习近平的人民观愈发清晰,从政动机愈发坚定。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站在人民立场上最彻底的、最根本的为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为民理念”。立足人民、尊重人民,才能真正依靠人民,才能最终赢得民心。面对新时代新起点,党要进一步在充分顺应人民意愿,最大限度实现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二)一切依靠人民——发展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整体进程。习总书记用“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的表述突出了人民的重要地位,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论断凸显了人民的重要作用。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一定要更加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正视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巨大贡献,充分认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社会现实,不断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在依靠人民智慧、汇聚人民力量中,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的最终实现,挖掘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三)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检验标准
古语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就是要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红利由全体人民共同惠及,这正好契合马克思所倡导的“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本质所体现的正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利益诉求。“中国梦”既承载着国家的梦,同时又承载着民族的梦,更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要让14亿.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真正实现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以人民为中心”才是真正落地、真实实现。
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影响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价值特点
1、传统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辉煌灿烂的一页,在精史典籍著作中“民本思想”清晰可见,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核心思想,到“水可载舟也能覆舟”的形象描述,再到“利民、富民、惠民、安民” 的具体举措,最后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理念,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为民本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滋养,民本思想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2、传统民本思想彰显了近现代社会的民主进步理念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华文化因素中不可复制的特殊意识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虽然具体实践中依然无法阻挡“君本”的强大威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重视民众的理念及由此产生的关心百姓疾苦、重视民生福祉的具体措施对近现代民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参考与价值借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民主集中制”的协商民主制度、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等都是对传统民本思想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延续,散发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独特的魅力和特有价值。
(二)传统民本思想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影响
1、提供思想遵循与理论指导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其历史性、实践性、效用性等思想特点,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指引和理论遵循,从历史溯源、文化基因、理论积淀的角度,为当代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借鉴。传统民本思想揭示了民心所向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民众对国家形态的重要效用,诸多的民本思想理念中,都渗透着“君”对“民”的重视,都体现着执政者对民众主体地位的关注与重视。特别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道德观念、教化理念、人文气质、理论精髓等依然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发展建设的重要思维方式和价值遵循。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正是秉承着传统民本思想的思想精髓、理论精华,不断实践着体现人民智慧、反映人民诉求、立足人民实际、实现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
2、奠定逻辑起点与创新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民本思想为逻辑起点,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断传承创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精髓,并赋予其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民本思想也以其丰厚的文化滋养,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供充足的价值给养。作为“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立足历史,结合实践,在充分认识社会发展主体规律的基础上,在充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道路中,在合理吸收、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民本思想的现实下,立足当今时代背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架构、价值标准、现实意义进行客观甄别与创新优化,不断实现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这种优化创新打破了传统的君民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坚持将“民心所向”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始终秉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既是对“顺民心”“厚民生”等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又是对“用民”到“为民”思想的积极转变与根本超越,更是真正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人民主体性,实现人民利益的新时代价值形态的根本遵循。
综上所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民本思想,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创造了非凡的影响。而体现新时代人民主体地位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也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续写新的时代传奇。十九大报告中论述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继承和发扬,又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的续写与引航,它既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为理论支撑,又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作为实践依据,更是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和行动归宿。总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就是要深深扎根人民、仅仅依靠人民、衷心服务人民,就是要始终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对人民尽责;就是要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是要用初心和行动继续续写好 “民者,国之根也”的新时代内涵!是完全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双重考验的思想引领,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成就“汇人民伟力、创中国奇迹” 的辉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