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平“战胜鼓”之当代传承

2021-12-05肖虹

炎黄地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战胜舞蹈

肖虹

延平“战胜鼓”又称战台鼓、战斗鼓、国姓鼓,是流行于延平区王台、峡阳一带的汉族民俗舞蹈。延平“战胜鼓”因其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于2005年10月31日,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战胜鼓”粗犷豪放的动作风格,还原了战争时军鼓如雷响的场景。如今,“战胜鼓”的用途灵活,可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可为节日庆典助兴。

“战胜鼓声传捷报,义师收复台湾岛。金瓯无缺庆成功。军鼓妙,会心笑,好个延平精古调。”明末清初,战乱不断,福建泉州南安人郑成功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南明隆武帝朱聿健赏识,在闽北临危受命。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中,战鼓声声入耳,极大鼓舞了军队气势。军中的旗排官延平峡阳人薛仁元,会古调,擅于击鼓,多次携军鼓参加战斗以增强军队气势,此人解甲归乡以后将当时郑军所用战鼓和鼓谱带回家乡。之后,峡阳民间慢慢组织起了许多战胜鼓队,相习相传,以此来纪念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和丰功伟绩。击鼓技艺在延平乡里代代传授,延平“战胜鼓”才得以流传至今。

延平“战胜鼓”的艺术特征

延平“战胜鼓”将传统民俗舞蹈搬上舞台,突出了福建闽北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在历年的福建省文艺汇演和全国比赛中频频获奖,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战胜鼓”旨在表演出郑成功收复台湾战役中战鼓队列操练的场景,展现延平王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英雄气概,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战胜鼓”以鼓的演奏为主导,“战胜鼓”多为扁鼓,鼓谱分二、四、八和三、六、九两种,二、四、八表示缓进,三、六、九代表速进。在激昂澎湃的鼓点声中,随着鼓谱的节奏变化,舞者们变换着击鼓的舞姿、舞步,以不同的角度和力度、手法和姿势,击打扁鼓。整个鼓队以一个大鼓的鼓点作为主要节奏进行指挥,铜钹领队,击打鼓的节奏多变,形成了“以鼓振节”的基本特征。

“战胜鼓”的场图变换多样,“战胜鼓”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广泛采纳并汲取了闽北当地的民俗民风,精练了“战胜鼓”的艺术技巧,不仅将古调精华完美继承,还加以场图队列的不断创新,使“战胜鼓”表演的观赏性、艺术性都更加丰富。“战胜鼓”的表演形式欢快热烈,板式简单易学,表演的场地可大可小,表演的人员可多可少,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民俗舞蹈。因此,“战胜鼓”的用途也十分灵活,可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样可以庆祝佳节。

“战胜鼓”粗犷豪放的动作风格,模拟了战争时的场景,在表演时还原了战争时军鼓如雷响的场景,舞者们的踏步十分整齐,模拟战士们行军时的场景,不断地进行队形变换,仿佛征战时战士们前仆后继,英勇抗敌。挥舞着“郑”字旗威严庄重、威风凛凛,鼓点声落如雷震,令人仿佛置身于战场,磅礴之势迎面而来。“战胜鼓”的鼓点旋律激昂,节奏明快,“八面威风战胜鼓”展现了将士出征时英勇无畏的精神面貌。因其来源于军鼓,通过世代相传,伴随着代代闽北人民延续不断地发展,构成了有声有色的民族号角,拥有极大的民族精神感召力,十分鼓舞人心,展现出军队战无不胜精神力量的同时强调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延平“战胜鼓”的当代传承

延平“战胜鼓”的民间传承。2005年10月31日,“延平战胜鼓”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战胜鼓”能在延平一代一代传承,得益于其他用途。“击鼓而舞”的历史悠久,延平“战胜鼓”也是南平最具代表性的祭祀鼓舞之一。旧时每逢年节、庆丰、祈雨,当地百姓都要聚集百盘鼓队,在集镇上游行比赛,壮观非凡,寄托闽北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和对风调雨顺、岁岁平安的祈望。峡阳“战台鼓会”的传承人把战胜鼓融入了峡阳迎菩萨的游神鼓队中,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到二十六日,迎庄武王出游时,菩萨在前,鼓队随后,迎神游神的队伍行进的速度由鼓队指挥。迎神的队伍常常便伴随着战胜鼓声传遍整个峡阳镇,将美好的祝愿传入峡阳镇上的家家户户、角角落落。

延平当地民间业余鼓队的舞者们还将“战胜鼓”与广场舞巧妙结合,形成一种既具有艺术价值又能强身健体的舞蹈,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战胜鼓”的队伍。经过岁月的洗礼,延平“战胜鼓”渐渐融入了延平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依附它特有的民间传承方式,在延平这块宝地上代代流传。直至今日,每逢佳节峡阳的村民们都会表演“战胜鼓”来庆祝节日,这也成为了传承该技艺的方式之一。

延平“战胜鼓”走进课堂。自从“战胜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渐渐被当地政府重视,开始有许多学校陆陆续续将非遗舞蹈带进学校走进课堂,让学生能够学习、传承和弘扬家乡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以此来保护非遗文化。其中南平市实验幼儿园,在音乐活动的课程中融入延平“战胜鼓”的元素,不仅可以强健学生体魄,体会郑成功“勇”的精神和民族气质,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发扬“战胜鼓”文化,體验“战胜鼓”的乐趣,增强学生对家乡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战胜鼓”以“游戏”的形式进入课堂,为课堂增加了有趣的学习氛围,笔者认为这是非遗舞蹈走进校园的一个重大举措,从校园进行文化的渗透,以点带面。使学生不仅能接触到非遗文化,还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并且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峡阳镇上中学和小学也有自己的鼓舞队伍,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这一省级非遗项目,在峡阳镇里的中小学都曾开设“战胜鼓”的课程,每年延平区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上更是少不了延平“战胜鼓”的身影,这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了解到、学习到这项技艺,也能将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延平延续不断地战胜鼓声,昭示着这朵民间传统文化奇葩不败的传奇。

延平“战胜鼓”从民间到舞台身份的转变。作品《战胜鼓》在全国第二届民间舞蹈调演中获奖后,进行了创新拓展,在“战胜鼓”的表演中加入了挥舞战旗的表演内容,渲染战鼓的气氛,使如今延平“战胜鼓”的舞台呈现形式更加丰富,表演起来愈发威武雄壮、磅礴大气。

2016年6月1日,延平“战胜鼓”表演队受邀请,去往韩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登上韩国仁川大剧院,演绎的《延平战胜鼓》大获成功,获得了韩国观众及主办方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捧回金奖。延平战胜鼓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让延平“战胜鼓”从国内到走向国际。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战胜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只在特殊时刻才会发挥作用的祭祀舞蹈,而是一种结合了宗教信仰与节日欢庆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战胜鼓”在延平峡阳能够长期存在和延续,成为地方传统文化中的瑰丽之一,还应该归结于其自身的内涵。历年来海峡两岸人士纪念郑成功晋封延平王周年祭奠仪式上,都少不了“战胜鼓”的身影。伴随着舞台、街头“郑”字大旗的飘展,延平“战胜鼓”一次又一次吸引了众多媒体、游客来延参观游玩、交流情感。这鼓舞,不但发揮了连结民族情感的桥梁纽带作用,还反映出两岸人民期盼民族强盛、国家统一的愿望。

延平“战胜鼓”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延平“战胜鼓”注入新鲜的力量。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府的支持,延平“战胜鼓”虽然发展迅速,但也避免不了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难。从田野调查中可以得知虽然峡阳镇上的中小学都曾经设有相关课程,但能做到的仅仅是授予学生们片面的“战胜鼓”板式,很难达到“战胜鼓”真正的技艺水准,更不用说传承这项精湛的传统技艺。不仅如此,目前的“战胜鼓”艺人普遍老龄化,打鼓的艺人以女性居多,学鼓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耐心,没有稳定的经济回报,更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最重要的是对这项舞蹈艺术持之以恒的喜爱之心,所以能够坚持的人越来越少。

通过对“战胜鼓”传承现状的研究,笔者深切体会到延平“战胜鼓”不能广泛流传并长久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延平“战胜鼓”的舞台表演形式进行创新。近十几年来,延平“战胜鼓”舞台表演的服装都没有太大的创新与发展,蓝色的铠甲和头盔,黄色头巾和披风,帽檐上镶嵌着红缨,虽然还原了军中“鼓手”的服饰,但头盔与盔甲过于千篇一律且不便于舞蹈动作的展现。对于延平“战胜鼓”的舞台表现形式也比较古板和片面,舞蹈注重在队形变换与舞台调度。表演“战胜鼓”舞蹈艺术性的舞台作品也多年未曾更新,“战胜鼓”更多地出现在晚会、商演、广场上,无法全面展现其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更好地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平文化馆可以考虑邀请“战胜鼓”传承艺人和舞蹈编导一起创作具有时代特征,表达民族精神,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舞蹈作品,并加以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非遗项目的队伍。

完善延平“战胜鼓”的传承谱系。延平文化馆馆长徐巧红老师感慨道:“虽然延平‘战胜鼓’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但我们馆编创的《土花泥香——话延平》中对于‘战胜鼓’的记载很少,对‘战胜鼓’传承谱系的记载也稍显缺憾。”确实,与延平“战胜鼓”相关的文献资料与书籍少之又少,介绍“战胜鼓”的页数也只有寥寥,虽然有部分像黄睦平先生这样的学者对延平“战胜鼓”进行了研究,但偏重于对延平“战胜鼓”的历史来源方面的研究,对延平“战胜鼓”的传承现状、传承方式、传承谱系等方面的记录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现阶段学术界对延平“战胜鼓”的研究稍显缺乏和不足。

从艺术交流上看,延平“战胜鼓”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的形成,离不开谱系化结构中的相互启发、借鉴与砥砺,所以对于“战胜鼓”传承谱系的研究是有意义的。这些老艺人们的非遗人生,往往单调乏味,不问前程,以一颗“匠心”埋头赶路,终其一生做同一件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传承人,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技艺,不仅仅是光环簇拥下的荣誉,更多是沉甸甸的责任。而对于“战胜鼓”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表演形式,表演风格的研究上,应该更深层次研究它的传承谱系,让一代代传承下去。

延平“战胜鼓”历史悠久,是我国鼓舞文化中重要的支流,对延平“战胜鼓”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记录历史上延平民众现实生活的精神化表征,同时也记录了延平文化的历史与变迁。能够使我们认识到中国优秀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延平“战胜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符号学视阈下的陈靖姑仪式舞蹈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J2020B109)。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战胜舞蹈
佩希施泰因:战胜“岁月”
论舞蹈表演效果与舞蹈技巧之间的正向联系
舞蹈课
阿尔卑斯山生存记
[舞]乐趣 地表最强的快乐治愈法 生活无处不舞蹈!
机器人能战胜人类吗
雪地上的舞蹈
漫画哲理
卷首语
遇到困难,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