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宣之治本貌

2021-12-05何悦杜垚

炎黄地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朱棣百姓

何悦 杜垚

明初的仁宣之治,历来为史家所重视,称其“功比成康,可堪文景”。在这段时期,仁宗和宣宗把明朝国力推到了巅峰。天下承平,人民安居乐业,更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震慑边境之敌。揭开仁宣之治神秘而又华丽的面纱,还原历史本貌,总结历史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益借鉴。

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使得国家的昌盛与否往往取决于君王一人是否有作为。落后的独裁统治,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予一人,极有可能陷万民于水火、置社稷于危急。纵观中国历史,不时就会出现凶年饥岁或是兵连祸结的惨象,但也不曾缺少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仁宣之治虽然作为中国古代盛世中知名度较低的盛世,其中却包含了中华民族勇仁智忠的高尚品德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

仁宣之治的历史地位

处于明朝初期的仁宣之治,其繁荣程度一度被后人称赞,甚至被评价为中华五大盛世。然而,仁宣之治相比较于其他盛世更加难得。比如唐朝开元盛世,有很大的因素是继承了贞观之治的家底。而在仁宣之治的时代,尽管洪武、永乐两朝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经济却不是很理想,并且当时的中华大地刚经历了元末战乱和靖难之役,再加上成祖时大肆杀害流放惠宗时的大臣,以及永乐帝五征漠北和郑和下西洋,明朝国力早已不堪重负。而仁宣之治的施行,不仅解决了国家的内忧外患,还使明朝的国力达到了巅峰。毫无疑问,仁宣之治是一个继往开来的盛世,既继承了洪武永乐年间的强盛,又解决了穷兵黩武的弊端,也为隆庆年间的富庶奠定了基础。尽管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因本人年轻气盛,一心想建立超越祖辈的伟业,加上太监王振夸大明朝与瓦剌的差距,便御驾亲征,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损失仁宣两朝留下来的大多数能臣良将。例如武将方面能征善战、四平安南的四朝元老英国公张辅和文臣方面督治河道、增设水陆两关的户部尚书王佐等股肱之臣。明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北京城面临沦陷危机。幸好仁宣之治十余年的太平盛世,打下了强盛的基础,在景帝朱祁钰和于谦等人的统筹下,可以在短时间内集合除京城三大营外顺天府、应天府、河南、山东和南直隶沿海等地的精锐部队和运粮军,火速支援京城,并依次经营筹划部署,安定了人心,提升了士气。击退了瓦剌大军,让明朝最终没有步入南宋后尘。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保卫战时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于谦也是仁宣之治时期留下的大臣。短期内能够征集大量的粮草储备和备用兵源,也离不开仁宣之治时期休养生息的举措。因此,作为明朝继往开来的繁华盛世,仁宣之治的历史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仁宣之治的历史环境

靖难之役后,虽然黑衣宰相姚广孝劝诫朱棣不要杀害方孝孺等建文旧臣。但朱棣在召见方孝孺时,被其指责谋权篡位、狼子野心得位不正,朱棣怒不可遏,遂诛杀方孝孺的十族。据载,受方孝孺牵连被杀者竟竟有九百多人,入狱流放者更是上千。同时,建文朝左佥都御史景清在朱棣进驻南京后企图行刺,最终败露。朱棣大怒,夷其九族,挖掘其祖坟,又用一种名为“瓜蔓抄”的株连方法屠杀了景清的故鄉,以至于景清家乡的村落大多成为了废墟。如此大兴杀业,导致当时人人自危,惶恐不安,生怕自己曾经直接或间接受建文旧臣牵连,被官府查到而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明永乐三年,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开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遍历诸番国,宣诏、给赐。此举非但没有盈利,反而造成了大量亏空。据载,第一至第四次下西洋的开支,还不包括造船的费用,已经高达国家两年的税收。如此大的支出和亏空,当然还是得从平民百姓身上找补回来。再加上迁都北京,设立东厂弄得人心惶惶,五征漠北,平定安南,兵赋、税赋都在无声无息之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时不时还有东厂和锦衣卫追查靖难遗孤,人民与朝廷已经到了临近势同水火的局面,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长城外的少数民族们也不时骚扰大明边境,偷袭边界守军,打打草谷,明军一动真格就开始玩捉迷藏,弄得朱棣头疼不已。因此,仁宣之治的历史环境正是处于国家内忧外患之时,边境有外敌骚扰,内地有倦民不堪重负,已经接近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所以,仁宣之治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必要产物,如果没有仁宣之治,明朝将会走向灭亡。

仁宣之治的主要人物

仁宣之治的主要人物当然不得不提永乐大帝朱棣。现在不少历史学派主张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毕竟在永乐年间,朱棣常年征战在外,一心想彻底剿灭北方部落,便让监国太子朱高炽全权处理了几乎所有的国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高炽监国时的永乐时期也可以算作仁宣之治。而且,仁宣之治的强盛离不开朱棣的军事能力和开疆扩土。朱棣尚武,朱高炽崇文,在朱棣和朱高炽的影响教育下,练就了朱瞻基能文能武。所以,朱棣应该算是仁宣之治的促进人物,也算是奠基者。没有朱棣给大明留下的强大军事能力,仁宣之治最多只能算是繁荣的太平时代,而算不上是中华五大盛世之一。

明仁宗朱高炽应该算是仁宣之治的开创者,在他监国期间,确保了朱棣征战的后勤,又极力调解国内矛盾,为民争利,使得永乐年间的叛乱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北征回朝途中驾崩。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年号洪熙。杨士奇等人奉明仁宗的诏令,草拟诏书,停止了一系列耗费民资、劳民伤财的事。至此,明朝的仁宣之治正式开启。

明宣宗朱瞻基应该算是仁宣之治的发扬者。明仁宗执政不到一年,便因为疾病去世。明宣宗以宣德的年号继位。如果说明成祖朱棣是一位尚武开疆的创业之君,明仁宗是一位崇文厚德的守成之君,明宣宗则是继承了两者优点的文治武功的中兴之君、贤明之君。在军事方面,由于年轻时追随朱棣征战,朱瞻基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在战略角度,他看出继续攻打镇压交趾只会造成兵士伤亡,钱粮消耗,却没有多少实际的国家利益,于是停止了对交趾的用兵。在战术角度,平定高煦之乱时,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御驾亲征并赦免叛军,使汉王朱高煦的叛军不战自降,避免了自相残杀导致的国力内耗。在文治方面,精简部门和裁退冗官,使得朝风大振。而在用人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改善,比如限制入仕人数,极大程度地减少了滥竽充数的官员。朱棣虽然谥号里有一个“文”字,却是不折不扣的行伍出身,对于文学几乎没有建树,后世皇帝也多不长于文学,以至于被后世诟病。但朱瞻基却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画家、文学家,其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仁宣之治的主要人物除了成祖,仁宗,宣宗三位帝王,还有著名的三杨内阁等治世能臣。三杨内阁可以算是仁宣之治中起作用最大的三位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能臣帮助明仁宗和明宣宗整顿吏治解决贪腐和冗官问题、安定边防避免了不少边境冲突和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庶,使明朝的国力稳定地向顶峰发展,并使明代内阁从文秘机构成为明朝最高权力机构。可以说,能臣与明君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相成就。在某些方面,明宣宗也常常受到三杨影响,勤政爱民,忠于国事。

仁宣之治取得的主要成就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明仁宗一即位就立刻释放了狱中的大臣夏原吉、吴中等人,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随后听取蹇义、夏原吉和杨士奇建议,裁汰吏部冗官。同年十月,考虑到永乐年间大兴典狱,明仁宗特令大学士杨士奇等人参与大理寺审查死刑囚徒。告诫他们尽量宽大处理,不要滥杀枉杀。从而终止了明朝初期的重典重刑,使人心安定了下来。同年十一月,明仁宗为方孝孺等人平反,并同大臣商讨后赦免了大量靖难时被流放的官员子女。对于官员上书歌颂太平盛世,明仁宗以“民尚艰食”来告诫自己和大臣。明仁宗还派遣中央官员分巡天下,监察官吏,有效地遏制了明朝官场的腐败现象。

到了宣德年间,明宣宗多次减轻刑罚,加大并完善了监察制度,正式设立巡抚治理地方官员,百姓对此多有称誉。宣宗礼贤下士,尊重能臣,为人和善。另外,宣宗深知设立官员不能过多,否则便会产生大量冗官。巡抚大理卿胡槩请增设杭、嘉、湖管粮布政司官一员,宣宗没有批准,并以:“粮税自有常赋,朕方裁抑冗滥。古语:‘省事不如省官。’”表达了自己不能容忍冗官问题的远见。正是因为仁宣二帝仁慈、尊重人才的性格,再加上政治方面的远见,才有了这些使政治安定、吏治清明的政策。而这些政策也为接下来的百姓富足、社会承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明仁宗命令杨士奇起草诏书,停止了郑和下西洋、在云南开采宝石、在交趾开采金珠以及过度购买马匹和采办、烧铸进供等劳民伤财、耗费国力的政策。此举终止了明朝初期穷兵黩武,百姓负担过大等一系列问题,迈出了与民生息的第一步。同年九月,仁宗念及山林川泽应该给予百姓民用,于是下命从居庸关到天寿山相邻之处,不允许官方砍伐树木。工部上奏修理军器,请在民间征用布漆,仁宗命给予钞金在集市上购买,并禁止以后强行征用民财,并命兵部尚书李庆将太仆寺马分给诸卫所及沿边戍卒牧养,以使百姓有土地可以劳作养家,也避免了荒废耕桑。给天下苍生牟取到了充分的利益,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从事生产的积极性。洪熙年间,明仁宗大力减少赋税,积极救灾,停止灾区一切官买物料,并酌情减免灾区人民的赋税,还面向全国去除苛政,施恩于天下。众所周知,过多的官买物料一直为世人所诟病,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对此现象作出批判。本来是天南地北的奇珍异宝,本来是关乎国家大事的驿路快马,却偏偏成为了满足帝王私欲的物品与工具,而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背后,是多少劳苦大众的血汗?可是封建社会,这种行为却屡禁不止,因为这关乎着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权利,没有几个帝王愿意减少自己的权利,而仁宗却做到了。也正是因为这些举措,给大臣们起了表率、给百姓起了鼓舞,仁宗才能开创出成就如此之大的仁宣之治。

当然,作为仁宣之治的继承者,宣宗也对民生方面的政策十分重视。宣德年间,明宣宗多次减轻刑罚,并设立巡抚治理地方官员,百姓对此多有称誉。他还鼓励百姓开垦荒田,不管开垦了多少土地,一律永不征收粮税。当时,百姓对生活生产充满斗志与希望,国家生产总值提升了不少。对于发生过灾荒地区,明宣宗命令官府在春天把种子借给百姓耕种,秋收时再收回借出去的种子。这个政策不仅救治了灾区百姓,还使土地没有荒芜,并有效地减少了逃难流民的数量,也可以在短时间恢复灾民的生活秩序。宣德五年二月,宣宗召大学士杨士奇议宽恤之策。杨士奇首先以减免田租进言,此后提及宽马畜、免薪刍、蠲采买、恤刑狱、核工匠、清粮运数事。宣宗采取并下诏。至此,尽管天灾不断,但是宣宗时期的国力却不降反增,社会稳定,百姓安康,明朝的国力在宣宗时期达到了巅峰。也正是这些减轻赋税、体恤百姓的政策,才有了仁宣之治时期百姓富足、社会承平的民富局面,为接下来的国强作了铺垫。

宣德元年七月,朵颜卫没有向朝廷上贡,朝中大臣上书请求讨伐。明宣宗对此没有采纳,并对大臣解释道:“驾驭边境少数民族,要恩威并施,只要他们不冒犯边境就不算过错。”正是这样的宽宏大量,使明朝北方边境迎来了难得的和平,也为后来的隆庆开关起了教科书式的示范。

同年八月,朱瞻基的亲叔叔朱高煦谋反,史称高煦之乱。当时,朱高煦与英国公张辅曾多次在战场上并肩作战,两人私交甚好。加上朱高煦是武将,代表着武将集团利益。朱高煦认为张辅从私交角度和武将集团角度,于公于私,都会帮助自己,便派出亲信去说服张辅为内应。张辅也不含糊,听了对方的来意,二话不说地把他绑了交给宣宗。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仁宣二帝深得民心,也颇受百官拥戴追随,不然张辅不会放弃自己作为武将的利益,反过来支持明宣宗。尽管朱瞻基数次给朱高煦写信和派人传话,希望他迷途知返,自己也会对这件事既往不咎。可惜朱高煦孤傲自大,一意孤行,最终逼得朱瞻基出兵平叛。当时,朱瞻基本想派一员大将去平定叛乱,杨荣和夏原吉极力反对,以靖难之役李景隆的例子说服宣宗,并告诉其如果亲征叛军大多都会不战自降免去自相残杀的惨剧。最终,宣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御驾亲征,大施恩德,不到一个月就平定了叛乱。面对叛乱,自古君王多是大动干戈,血腥镇压。明宣宗却极其理智,以仁义为先锋,用恩惠为主力,既快速平定叛乱,又没有太多人员伤亡,较好地避免了国力内耗。正是如此,百姓没有因为此次叛乱受到多少影响,与民生息的政策真正地延续了下来,明朝开始稳定地向巅峰前进。

宣德二年十月,明朝讨伐交趾多次失利,张辅请求继续增兵进攻。杨士奇、杨荣等力劝放弃交趾,宣宗于是听从两人主张,并赦免交趾罪。自此,交趾入朝谢罪,年年入贡,明朝南方的边境也安定了下来。也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环境。当然,放弃交趾有利有弊,在当时,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宣德九年,明宣宗在位十年后英年早逝,不到八岁的朱祁镇接替皇位,即明英宗。在明英宗未亲征之前,明朝依舊延续仁宣之治的政策,还可以算是仁宣之治的时期。待明英宗亲征,自恃仁宣之治留下来的强盛国力和财力,率领五十万大军欲模仿祖辈御驾亲征。然而,王振和朱祁镇视打仗为儿戏,数次胡乱指挥,不听取将领和大臣的建议,导致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也被也先俘获,史称“北狩”。自此,仁宣之治宣告结束,两代人的努力使明朝达到了巅峰时代,可惜,辉煌仅仅十年左右,便被明英宗这个陵夷之君毁于一旦。纵观仁宣之治,政治清明,民生安定,但在军事外交方面,因为过于宽让,使得在对外军事和外交方面缺失了威严,也为北方敌人的壮大提供了时间,但终归在当时给百姓提供了一个相对富足的生活。仁宣之治好似耀眼的流星划过历史长河,却又转瞬即逝。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其在后世知名度不高,尽管历来史家都对仁宣之治十分称赞,但终因其时间过短,趣事过少,难入“寻常百姓家”。

基金项目:本文系攀枝花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基于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课程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JJ2032)、“新时代纪检监察与廉洁文化创新研究”社科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批准号:STD02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1.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攀枝花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朱棣百姓
朱棣“魂牵”建文帝
一箭之地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三国演义
百姓闲趣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