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卫城保护与利用
2021-12-05惠巍
惠巍
榆林卫城为明长城沿线九边重镇之一,是明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林卫城由古城墙、南塔北台、六楼以及古城内的四合院组成,是当时陕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其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古色古香的街市风貌,充分体现了十五世纪以来陕北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如何在新时代保护、利用好榆林卫城,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榆林历史沿革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明长城沿线九边重镇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
榆林在不同历史时期归属于不同机构管理,在春秋时期归于晋国管理,在战国归于魏国管理,等到秦朝建立后又将其归于上郡管理。等到进入东晋时期,匈奴人以这个区域为首都建立了大夏国。唐朝建立后,又将其划分为关内道管理。宋朝的时候,榆林没有固定的管理机构,而是被几个国家反复管理。明朝统一后,将其归于榆林卫管理。清朝替代明朝后,将该地區归于了榆林府管理,民国成立后又将该区域分给了榆林道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先是设置了榆林分区,之后又成立了榆林专区,由专员公署管理,现在的榆林已经成为了地级市。
榆林卫城建设沿革
明朝时期先是建立了榆林寨,之后又由都督王祯在现在的普惠泉所在地修建了榆林城堡,进入成化年间,又有官员在现在的官井滩位置修建了多处城垣,这个官员就是余子俊,然后其又将延绥镇治所在由原来的绥德移动到了榆林卫城。榆林城在明朝时期经历了多次修葺和扩大,从而使得城池规模达到了最大。明末时已经初步形成了六楼骑街、空间形态为古刀币形的城市格局。
清朝:榆林卫城建设基本上没有什么进展,其具有的军事作用也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之后因为沙漠的侵袭,北城墙向城内移动,从而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城池格局。清朝时期榆林卫城建设主要就是对城楼和城墙进行维修。
民国时期的维修改造主要就是针对城墙进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城池军事防御力,而且还在城内设置了一些现代公共建筑,城池整体格局并没有太大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卫城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人防类军事构筑物的增加,对街道进行了扩建,还修建了现代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榆林卫城的遗产构成
卫城城墙地面以上现存共计 15 段,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城墙分别为4段、2段、4段和5段,东城墙4段中长度最长的一段为1651.21米,最短的一段为15.17米。残存高度 2.0~9.5米,顶宽0.32~9.71米,底宽0.48~15.31米,主要形式有夯土内外包砖和夯土外包砖两类做法。城墙段中现存马面15处,分别为东段10处,北段3处,西段1处,南段1处。现在的榆林卫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城门,其中南城门叫做镇远门,北城门叫做广榆门,东城门叫做振武门,西城门叫做新乐门。其中南门镇远门和东门振武门保留有瓮城。
构成榆林卫城的公共性质古建筑有多处,其中比较出名的主要有六楼、镇北台、凌霄塔以及四处木牌楼。
97处四合院民居建筑。榆林卫城内有着数量众多的四合院民居建筑,这些建筑中大多数都是在明清时期建造的,位于大街、二街两侧巷道内。建筑布局有一进、二进、三进之分,多达四进式院落。建筑结构多为人字顶硬山式单层形式,也有下砖砌拱券窑洞式上硬山式。
从城墙总体形态看,目前城墙遗存段中长度累计达到5280.38米,与原状比较保存率达到79.89%,依托现存地上遗存,“古刀币”的城墙形态依旧清晰可辨。但是南北西三个方向的城墙都有很多地方被拆除了,出现了残缺,东城墙相比其他三个方向的城墙保存的还算比较好。从卫城构成上看,现在还保存完整的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还有瓮城和马面数个,其中镇远楼、新乐门城楼为重建建筑;从城墙构造看,只有东面城墙部分段落没有遭受破坏。出现残缺的地方主要有夯土墙、雉堞和包砖墙,而且雉堞部位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只有少数部位保存下来了。
13处重要古建筑总体保存尚好,文昌楼、凯歌楼、鼓楼为 2004 年复建的文物建筑,4处牌楼为 2005 年、2007 年复建的文物建筑,万佛楼、星明楼、钟楼、戴兴寺、梅花楼、凌霄塔近些年均进行过专项保护工程。
四合院民居建筑本体主要损伤包括整体空间格局破坏、残缺;建筑基础沉降;铺地风化、破损、改为水泥地面;墙体酥碱、划伤、开裂、歪闪、外贴瓷砖、改为水泥面;木结构变形、拔榫、开裂、糟朽、歪闪;屋面破损、脊饰脱落;门窗损毁、替换;石(砖)雕装饰件丢失、风化、破损。四合院民居建筑本体受到的主要破坏因素和威胁包括加建建筑、改建建筑、破墙开窗门、风雨侵蚀、植物生长、虫蛀鼠食、雷电袭击、电器火灾隐患等。四合院民居普遍面临居住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落后的困境,多数无供暖设施、厨卫环境设施差,排水不畅,居民日常生活不便。
榆林卫城价值评估
榆林卫城因军事缘由而修筑,在明代是边境防御重要组成,有些部分和长城具有同样的作用。榆林作为陕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同时担负着边境物资贸易的重要职责,是众多历史事件和史实的发生地和见证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此外,榆林卫城的城池规划和建设能够反映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状态,其形成的独特城池风貌具有极高欣赏价值,其具有的景观特色非常值得研究。榆林卫城的价值是上述价值的综合体现。
榆林卫城的保护利用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来说,它的利用情况在全国多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是比较滞后的。2000年以后,榆林市政府加大力度对古城、城墙及一些古建筑进行较大幅度的维修、翻新、加固、保护、恢复与改造,使榆林古城整体历史风貌初现,使古城的旅游价值初步体现。
榆林古城墙是一座形制特别、规模宏大、承载着榆林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古城墙,由于年久失修,加之人为侵蚀破坏,部分城墙墙体损毁严重,亟待修复保护。千疮百孔的榆林卫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没有能发挥自己的历史价值、文化文物价值和军事观光价值,榆林市应当借鉴西安古城墙的做法和经验,使榆林古城墙早日重现当年风采,为榆林经济的发展添翼。
榆林卫城内的众多四合院和一些具有历史典故的特色巷道是构成榆林古城的一部分,但是對其的研究开发并没有太大进展,至今处在停留的阶段,一些比较完好的四合院,也在一步步退出人们的视野。政府应出台政策,加大力度使保存比较好的四合院尽快恢复,做到按原有的建筑风貌和院落格局进行修复。维修时做到修旧如旧。对保存比较好的四合院应尽快申报文物保护单位,使古城内的传统四合院为古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展示自己的魅力。
古城老街六楼虽已焕发新颜,但是真正还没有较好地利用起来,应当开建与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的一些历史、文化文物、传统文化产业的展览馆等。古城大街的特色商业气息初见端倪,但不是很浓厚,比较萧条,有些特色传统商业还待进一步发掘。榆林古城内二街的整体风貌与古城不协调,但是商业气息浓厚,与大街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待解决这种相差问题。尽最大可能保护大街两侧的历史风貌,严格控制古城内的建筑高度与建筑风格。
古城内外的庙宇也是古城历史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主要建筑群有无量寺、梅花楼、城隍庙、戴兴寺、青云寺等,应本着对原有历史风貌的尊重对这些建筑进行恢复与修缮。这些宗教性寺院仅停留在每年一次的庙会,应当积极挖掘这些宗教建筑的旅游文化价值。
古城的周边旅游配套设施也很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潜质。为了发展榆林古城旅游业需要对其具有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开发,同时还要对古城特有的建筑风格、各种古建筑、名人轶事等进行展现和利用。为了更好地保护榆林古城,需要对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进行融合,同时还要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进行协调。
要更好地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文物旅游事业,需要对历史和文化进行分区,并制定不同的经营计划,建立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又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商业街道。要深入探究古城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研究、参观欣赏、创作参考、文化娱乐、旅游等潜能。
社会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正比关系,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也存在正比关系。例如,那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往往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得越好,而且民族文化资源也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只有宣传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强制人们进行保护并不能获得太好的保护效果,而且这种方法实行存在很大阻碍,最合理的方法是在利用中实现保护,也就是要通过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的方式来达到对其进行保护的目的,这样既可以实现资源优势转化,还可以实现双赢。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对其经济效益进行挖掘,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展现,在开发中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从而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当中。
如何利用好榆林卫城的各项资源,又能有效保护古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民族文化资源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就要对其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对其经济效益进行挖掘,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展现,在开发中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从而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当中。
作者单位: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