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不同处理方法清除软式内镜生物膜的效果
2021-12-05彭显茜
彭显茜
(郑州人民医院南部院,河南 郑州450000)
0 引言
软式内镜,通常指的是消化内镜或是呼吸内镜,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且数量持续走高。但在进行软式内镜检查的过程中,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交叉污染而引发医院感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内镜早使用的过程中可能接触到消化道的细菌,以及胃道之中分泌的黏液[1]。且软式内镜结构较为复杂、材质较为特殊,大部分无法耐受高温消毒的操作,因而其使用后进行清洗消毒工作的难度也有显著提升。本次研究主要探究重复使用的软式内镜生物膜应用不同处理方法的清除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期间内镜中心使用的内镜胃镜以及肠镜,共660件,其中包含390件胃镜、270件肠镜。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应用常规过氧乙酸处理以及戊二醛消毒剂处理,配套使用的内镜清洗消毒机器为全自动消化内镜消毒机,人工生物膜显示细菌为细菌铜绿假单胞菌,所用培养基及其试剂均为国内市售产品。
1.2 方法
1.2.1 软式内镜污染生物膜
依据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对进行消毒或是灭菌处理后的内镜进行检测,采用无菌注射液抽取含有中和剂的采样液约40-60mL,并经内镜活检管道进行诸如,同时采用100mL的无菌蓝盖试剂瓶对采样液进行收集,对其中菌落计数进行记录,记为α;另采用一次性无菌内镜刷对内镜腔面反复刷洗,随后将刷头放置于无菌蓝盖试剂瓶之中,另抽取含有中和剂的采样液约40-60mL,对其中菌落计数进行记录,记为β。如若α值为0,未检出细菌,则表示消毒检测合格,如若α合格但β值相较于α值有显著提升,则说明内镜腔体之中有生物膜形成。
1.2.2 清除软式内镜生物膜效果
将1.2.1检验结果之中感染生物膜的内镜进行分组,分别应用一元过氧乙酸以及戊二醛消毒剂进行清洗消毒,并探究其清除效果。其中参照组应用多酶清洗液联合戊二醛消毒剂对软式内镜生物膜进行清除,研究组则使用多酶清洗液联合一元过氧乙酸对其进行清除。两组均经《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之中的要求进行软式生物内镜生物膜处理,连续使用14d后,经1.2.1的方法进行采样,检测内镜是否污染生物膜,评价两种方法对生物膜的预防控制效果。
1.3 观察指标
不同清洗消毒方法清除生物膜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值变量、无序分类资料以(±s)、%表示,t、检验;组间对比以P=0.05为界值,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软式内镜生物膜感染情况
消毒水平:所有内镜均经常规高水平消毒后,对其进行消毒效果检测,结果显示,消毒合格率为100%。
生物膜检测:采用一次性无菌刷对软式内镜进行反复刷洗10次后,将刷头进行保留并通过随机取样法进行采样,共抽取198件进行监测(包含117件胃镜以及81件肠镜),结果发现,菌落指标超出常规标准的有63件,占比27.27%。。
去除内镜生物膜试验:参照组31件存在生物膜的样本,采用多酶清洗液联合戊二醛消毒剂清除方式,研究组32件存在生物膜的样本则使用多酶清洗液联合一元过氧乙酸方式,2种方式均经指导下进行6个循环,确保去除污染的生物膜,并对其进行2次鉴定后,将其菌落计数记为β1。由此可以得出生物膜效果可以通过清除率进行表示,清除率为(β-β1)/β*100%,其中(β-β1)代表的含义为生物膜中细菌清除数量,经对比分析后发现,研究组清除率为96.88%,相较于参照组80.65%具有显著优势(4.119,P=0.040<0.05),差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一元过氧乙酸可以有效去除内镜管腔生物膜,效果相较于戊二醛有显著优势。
2.2 长期使用的抑制作用
经高水平消毒后,将菌落计数记为α,另采用采用一次性无菌刷对软式内镜进行反复刷洗10次后,将刷头进行采样后得到的菌落计数记为β,2种数据之间呈现偏态分布的情况,因而本次研究之中另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对2组的α值、β值进行检验。研究组与参照组分别使用一元过氧乙酸以及戊二醛进行连续消毒14d后,菌落计数均有显著下降。但通过秩和检验,对2组内镜消毒后的菌落计数进行对比,发现差异具备较为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该结果充分说明一元过氧乙酸对内镜的消毒效果优于戊二醛且经过生物膜检测试验,发现一元过氧乙酸组内镜β值均<20CFU/件,而戊二醛组的均值则高达89CFU/件,通过秩和检验对一元过氧乙酸和戊二醛两组的菌落计数β值进行对比,充分证明了一元过氧乙酸可有效去除内镜管腔形成的生物膜,相较于戊二醛有显著优势,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内镜诊疗应用逐渐广泛,内镜消毒质量问题也逐渐受到临床重视。软式内镜管腔较为狭小,清洗效果并不十分良好,该材质往往不耐高温或是高压,因而大部分软式内镜无法接受高温高压消毒。在此情况下,可能导致很多消化道之中的细菌、黏液、组织、血液甚至是粪便等残留于管腔之中。在对其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毛刷,对内镜管腔进行反复刷洗,但仅通过流动水或是常规清洁剂、消毒剂进行冲洗,并不足以将内镜管腔沉积的物质进行清除[2]。以往研究之中发现,即便是通过无菌毛刷对内腔镜进行反复冲洗后,仍旧可能存在腔镜生物膜污染风险,本次研究之中的结果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结果,同时该结果可能导致高水平消毒后,监测采样的结果成纤维假阴性,不利于后续研究的开展。
内镜生物膜的形成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未及时进行内镜预处理或是内镜手工清洗不到位,如若内镜使用后并未30min内进行预处理,则可能导致生物膜的形成,需要进行强化手工清洗。如若内镜存留的污染物大小较大,则可能导致细菌对消毒剂的消毒情况产生一定抵御效果,导致消毒效果并不十分强。如若一旦形成生物膜,则可能导致消毒剂的作用减小至1/1000左右,由此可见,生物膜是导致软式内镜消毒灭菌失败最为重要的原因,因而临床之中寻找一种较为高效的生物膜去除方式,是当前内镜诊疗、消毒工作较为重视的工作。近年来,如何清除软式内镜生物膜已经逐渐成为内镜诊疗之中需要直面的问题,临床既往的研究发现,经过乙酰半胱氨酸能够起到较好的抗菌且对生物膜造成破坏的效果,因而如若在临床之中在软式内镜进行清洗前,使用乙酰R半胱氨酸进行浸泡,能够更好地降低细菌含量,经检测发现菌落数目有显著降低。当前条件下生产的生物膜清洗剂,能够保障生物膜与水进行较为紧密的结合,充分保障水流动或是生物膜清洗剂流动的情况下,将生物膜带动,并将其中的菌落以及有机物急性较为全面的分解,充分保障杀菌效果的提升[3]。而在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枝杆菌形成的生物膜时,临床研究之中发现,邻苯二甲醛以及过氧乙酸的清除效果相较于戊二醛更为显著。同时如若构建3中内镜生物膜模型,分别使用上述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能够得出与上述实验结果相同的结论,且如若对温度条件进行控制,还能够发现,温度越高,则清洗剂对生物膜的清除率越高,如若温度超过40℃,则各类清洗剂的生物膜清除率均超过95%。
本次研究主要对比内镜专用过氧乙酸与戊二醛清除生物膜的效果,研究结果说明研究组一元过氧乙酸的清除生物膜的效果较好,且内镜消毒效果也较为突出,并无细菌检出,在6循环后生物膜清除率达到95%以上,相较于参照组戊二醛的生物膜清除效果与消毒效果,具备显著优势(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过氧乙酸能够更好地杀灭多种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芽孢等,其应用效果较好。生物膜主要指的是依附于内镜管腔之中的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导尿管、动静脉导管甚至是人工支架等表面均有生物膜形成的可能,该情况会导致医院感染率有显著提升。且如若生物膜形成,会使得细菌的耐药性大幅提升,在生物膜存在的前提下,抗菌药物往往无法更好地渗透,导致渗透不全或是渗透缓慢等情况发生。生物膜之中的细菌微环境发生改变,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逐渐减弱,同时如若部分基因,诱导生物膜逐渐变厚,可能导致其更加适应环境、更为难以进行治疗。当前临床之中主要通过超声、机械摩擦、点击等方式对生物膜进行去除,也可利用噬菌体穿透细菌细胞膜繁殖的特性控制生物膜,部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以分QS酰基高丝氨酸内酯、蔗糖脂肪酸、多糖解聚酶、酯酶抑制生物膜的形成,或者使用金属离子、光敏剂、抗菌生物材料、药物等防治生物膜。本次研究之中还发现,且经连续14d的使用后,研究组的所有内镜均未二次形成生物膜,对其菌落计数进行对比,结果相较于参照组同样具备显著优势,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充分证明了一元过氧乙酸的应用效果,同时临床之中对于生物耐药机制以及对其进行预防控制方式的研究不断深入,日后研究之中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进展。
总而言之,内镜应经过彻底的清洗才能够接受有效的消毒,如若长期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洗会导致细菌滋生,逐渐对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产生抵抗。因而在进行内镜消毒前应对其进行彻底的清洗,并使用一元过氧乙酸进行消毒。该消毒方式能够更好地保障软式内镜生物膜的清除效果,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长期使用,能够充分抑制内镜生物膜的形成,保障患者检查过程中的安全性,应用效果良好,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连续使用一元过氧乙酸14天后,并未再次形成生物膜,更好地保障了一元过氧乙酸消毒液的应用价值,同时如若想要彻底消除软式内镜管道内的生物膜,尽可能选择一元过氧乙酸并采取手工刷洗的方式,充分保障消毒效果,利于患者检查过后院内感染率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