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窠囊理论论治哮病
2021-12-05陈聪慧
陈聪慧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0 引言
哮病被西医称为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 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1]。哮病具有反复发作、发病急促、难以根治的特点,属于慢性肺系疾病,哮喘患者人数在全世界范围也在不断增加,逐渐成为家庭、社会、国家的一种负担。中医对治疗哮病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在为哮病的根治做着不懈努力。余考虑到哮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发展过程,认为窠囊理论在指导哮病的临床治疗中将会收获良好的疗效。
1 窠囊理论的历史源流
窠囊理论最早源于宋代许叔微,他通过总结自己“膈中停饮”的经历而提出的“湿痰、痰饮成癖囊”说,认为窠囊形成的病机是脾虚湿盛、痰饮不化,法当燥脾胜湿,治疗单用一味苍术燥湿健脾,从理法方药全方位开创了窠囊理论。元代朱丹溪在许叔微的基础上创新了窠囊理论,认为形成窠囊的病因是痰挟瘀血,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论,具体讲述窠囊形成的过程—先是自气成积、再是自积成痰、迁延不愈最后痰挟瘀血,痰瘀胶结而成窠囊。他强调气机不调为窠囊最原始的病因,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进而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是窠囊的关键环节。明末清初的喻嘉言也是在许叔微的影响下,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对窠囊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赞同“痰饮成癖囊”说,认为窠囊是脾虚湿盛、痰饮不化、上传于肺形成的有形之物,强调了肺为窠囊的病位,脾胃才是生痰的部位。《寓意草》中记载[2]“而肺中之窠囊,实其新造之区,可以侨寓其中”“窠囊之来,始于痰聚胃口“可为佐证,而“至于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于房中,如莲子之嵌于蓬内,生长则易,剥落则难,由其外窄中宽,任行驱导涤涌之药,徒伤他脏,此实闭拒而不纳耳”,这句话则表明了窠囊特殊的形态结构以及病邪易入难出、易迁延不愈的病理特性,进而得出治疗窠囊不宜行驱导涤涌这等虎狼之药,若使用反会损伤脏腑气机,治宜治气、治痰、健脾。清代医家何梦瑶在《医碥》中记载[3]“有形之积,阻碍正气,故痛也,而亦有不痛者,日久则正气另辟行径,不复与邪相争,或邪另结窠囊,不碍气血隧道之故,此为难治,以药不易到也”。他进一步扩大了形成窠囊的范畴,不再只局限于痰湿或痰瘀胶结形成窠囊,而是把病机扩大为有形之积,阻碍正气,提出有形之积与邪气结为窠囊的理论。自此窠囊理论框架已基本发展完全。
2 从窠囊理论认识哮病
2.1 病因病机方面
《证治汇补》曰“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提出哮病病机的关键在于伏痰于膈,气机受阻,加上外因诱发,痰气胶结闭阻气道发为哮病[4]。而国医大师洪广祥认为痰瘀伏肺是哮病反复发作的夙根,痰瘀胶结于肺络是气机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的严重表现,痰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内源性致病因素,痰瘀互结,加上外邪侵袭,内外相引,使气血逆乱,病情缠绵难愈,哮病频发[5]。可以总结出痰气交结、痰瘀胶结是哮病发病的重要病因,但究其根本病因是气机不调,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类经》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指出气为人之根本,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灵枢·决气篇》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指出气机不调是精液、津液、营血、脉络病的根本原因,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津血同源”,气血津液常互根互用,相互化生,相因为病。肺主气,为气之本,因此气机受损首先伤肺,气机不调在肺系疾病中表现最为突出。外邪侵袭,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内舍于肺,损伤气机,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气滞血瘀、津停痰凝,痰气交结或痰瘀胶结,更伤气机,日久而成窠囊。故从窠囊理论出发并结合肺脏的生理特征,哮病的病机可概括为素有宿痰伏膈,气机不调,肺开阖失司,肺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气血津液运行异常,气滞血瘀,津停痰凝,更伤气机,迁延不愈,痰气或痰瘀胶结,窠囊既成,此时若遇外感内伤,内外相引,气血逆乱,发为哮病。
2.2 临床表现方面
哮病分为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哮病缓解期多无临床症状,此时宿痰伏膈,影响气机,生瘀生痰,痰气或痰瘀胶结始成窠囊,窠囊久据于肺,哮病反复发作则肺、脾、肾三脏脏气亏虚,肺虚不固则易感外邪,脾虚失运则易生痰湿,肾虚失纳则气不下沉,呼吸表浅,为哮病的反复发作奠定了基础。发作期则是素有窠囊阻塞气道,加上外邪侵袭、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诱因,以致肺中气机逆乱,肺开阖失司而致肺中喘息哮鸣突发,气壅于肺导致胸闷,肺失宣降导致咳嗽,气血逆乱,末梢循环不畅,导致发绀。慢性持续期则由于痰气或痰瘀互结,阻滞气机,发为窠囊,缠绵难愈,加上正气亏虚,导致肺中气机不得复常,多表现为喘息哮鸣轻重间作。
3 基于窠囊理论的治法探讨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扶正驱邪,调畅气机”为哮病的治疗总则。根据窠囊理论,标为邪实,多为外邪侵袭、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所致;本为窠囊,多为痰气或痰瘀胶结所致,为哮病夙根;而哮病发作的根本原因在于气机失调。因此“调畅气机、化散窠囊”的治法要贯穿哮病的整个治疗过程,在发作期可采用“祛邪平喘、调畅气机”的治法,先治其标,佐以化痰逐瘀;慢性持续期则治以调气平喘、化痰散瘀,再稍佐补肺健脾之药,培土生金;缓解期调补肺、脾、肾三脏,佐以化痰散瘀。
3.1 发作期
哮病发作期以邪实为主,肺脏素有伏痰,气机不调,气滞血瘀,痰气或痰瘀胶结形成窠囊,阻塞气道,为哮喘发作的夙根,此时若感受外邪,内舍于肺,导致气机逆乱,发为哮喘。治疗以祛邪平喘、调畅气机为主,首当确定邪气的寒热属性及邪气兼夹。若咳白泡沫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肢冷,天冷或受寒易发,舌暗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则为寒邪,当“宣肺散寒,化痰平喘”;若喘粗息涌,胸胁高胀,咳痰色黄或黄白相间,黏浊稠厚,咯吐不利,口渴喜饮,身热汗出,好发于夏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则为热邪,当“清热宣肺,化痰定喘”;若哮病发病急促,鼻痒咽痒,鼻塞流涕,咳痰质粘,舌苔薄白,脉弦,冬春季易发,应属风邪,无寒热偏性,当“疏风宣肺,化痰止哮”;若咳痰清晰如水,量多,则挟内饮,当佐以温肺化饮。
3.2 慢性持续期
哮病慢性持续期正虚邪实兼见,正虚以肺脾气虚为主,邪实以窠囊为主。慢性持续期多由窠囊阻塞气道,影响肺中气机恢复,使病情缠绵难愈,外邪袭肺,更伤肺气,因此慢性持续期的治疗重点不再以祛邪为主,应以恢复肺中气机为首要目的,治以调气平喘、化痰散瘀,再稍佐补肺健脾之药,培土生金,从而使肺中胶结之痰瘀渐消,气机渐顺,卫气渐固,从而缩短疾病病程,减少发病次数。
3.3 缓解期
哮病缓解期以脏器亏虚为主,应根据临床表现辨析疾病在肺、脾、肾三脏的具体病位。缓解期虽喉间哮鸣音、喘息、气促等症已消,但窠囊仍在,宿痰伏肺,痰气或痰瘀胶结,反复发作导致正气渐伤。治以调补内脏,化痰消瘀。若以肺气虚为主,则表现为气短声低,自汗,怕风,易感冒,治以补益肺气,化痰消瘀;若以肺脾两虚为主,则为肺气虚症加上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等症,治以培土生金,化痰消瘀;若以肺肾两虚为主,则为肺气虚症加上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膝酸软,脑转耳鸣等症,治以补肺益肾,化痰消瘀。至始至终,调气、化痰、消瘀贯穿哮病的整个治疗过程。
4 结语
本文将窠囊理论用于指导哮病的临床治疗,分析哮病不同阶段的病因病机,针对哮病的三个阶段,分别提出对应的治疗法则,为中医医师临床用药起到借鉴和指导意义,对窠囊理论的发展和推广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