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驱动下的“说理”课堂研究
2021-12-05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
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 张 莺
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是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知识传授的重视,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说理”课堂。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说理”的同时,进一步厘清思维,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一、问题驱动教学与“说理”课堂概述
(一)问题驱动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即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驱动力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进行问题探究,从而解决问题、达成教学目标。简而言之,问题驱动就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的构建,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与解决;同时通过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的过程中,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及学习信心,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作用。
(二)“说理”课堂
“说理”课堂即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自己的看法、意见进行表达,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交流的课堂氛围。“说理”课堂的构建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大胆、自由地表达、质疑与探索,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问题驱动下“说理”课堂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中心
无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问题驱动教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故而,问题设计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尽可能兼顾对学生数学基础、思维方式、数学能力、学习习惯等各方面情况的考虑,在通过问题突出教学重难点的同时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问题的设计还需要突出层次性,即以常规性问题为基础,同时结合学生情况适当进行延伸,通过部分创造性问题来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说理的深度与创新性。
(二)问题设计应以学生能力为基础
问题驱动下构建“说理”课堂的一项重要目标即提升学生的说理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保证设置的问题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学生能力的发展,然后再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说理深度与清晰度。同时,对于学生的表述与说理情况,教师应进行客观、鼓励性的评价,在提升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与优势,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说理热情,积极进行问题探究与说理,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三、问题驱动下的“说理”课堂构建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说理
无论是问题驱动教学还是“说理”课堂构建都离不开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说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进行问题驱动设计时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确保问题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然后再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适当说理,保障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若问题驱动创设脱离了教学目标,就极易导致课堂教学活动陷入混乱,甚至会偏离教学重点及主题,造成事倍功半的结局。因此,以问题驱动为背景构建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时,教师必须充分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创设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保证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该教学目标进行问题创设,在问题驱动下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如教师可以先以学生学过的一位数乘一位数为切入点,提出问题:“8×9=?”,然后鼓励学生回答并说理。有学生给出答案等于72,并说出是根据乘法表计算来获得答案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给出问题“18×9=?”,然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详细写下竖式的计算过程,并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竖式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后,有同学说可以将18 拆分为1 和8,然后再分别和9 相乘,再把得到的结果按照位置相加。这样在探究讨论中,学生逐步发现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大胆地对自己的看法进行了表述,从而在问题驱动下完成“说理”课堂构建,强化了对“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知识的掌握。
(二)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说理
数学是一门和日常生活有较为密切关联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效融合,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质疑及表达,同时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并为问题驱动下“说理”课堂的构建提供支持。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然后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先以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逛超市买东西、测量身高体重等,并对不同场景中相对应的数字及单位进行展示,如超市里苹果是3.8 元/斤,香蕉是2.4 元/斤,酸奶是3.5 元/包;测量身高体重时,小明是1.25m、36.2kg,小华是1.23m、35.5kg,等等。教师在为学生展示学生常见的这些生活场景时可以适当提出问题,如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如何把这些小数转化为整数呢?然后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自由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探究,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于积极发言的同学需要及时进行鼓励,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需要及时表扬。在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后,教师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小数向整数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掌握单位换算方式,并以说理的方式对自己的换算依据进行表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自由说理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说理
“说理”课堂教学模式十分重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创设教学问题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思考和说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对知识的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多鼓励、引导学生,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信心,促使其敢于质疑、大胆质疑。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多种不同的图形,同时对每个图形进行标注,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思考:“图中展示的这些图形全部都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吗?图中标注的图形名字全部都是正确的吗?”在问题驱动下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学生不由地发出质疑:“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什么梯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提出质疑后,教师再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增加学生对于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的标准是不是完全都正确,依据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和思考,学生在思考、探究中逐步增加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其说理能力及数学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在问题驱动下的“说理”课堂构建是一种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积极解决问题,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堂教学效率均有积极意义。今后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探索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促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