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式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性分析
2021-12-05赵晓青
赵晓青
(中航工业西安医院新生儿科,陕西 西安 710077)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 d内的新生儿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病症,临床依照病因不同将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新生儿黄疸均同胆红素生成及代谢异常有直接关联[1]。有研究[2]称生理性黄疸症状多数情况下可自行缓解,无需进行特殊治疗,而病理性黄疸未及时有效治疗可引发多种继发症状,预后相对差。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来看,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当前临床常用药物配合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而紫外光、绿光、蓝光疗法中,属蓝光最易被血清胆红素分子吸收[3]。另有报道[4]称,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易引发新生儿皮疹、发热反应,安全性有待提高。本文旨在探讨不同蓝光照射治疗对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性,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108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参照组男29例,女25例;日龄5~29 d,平均(13.51±2.07)d;足月儿13例,早产儿41例;研究组男28例,女23例;日龄4~27 d,平均(13.46±2.11)d;足月儿14例,早产儿4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伴有全身皮肤不同程度的黄染表现,血清总胆红素含量>229 μmol/L,临床均诊断为病理性黄疸,患儿家属均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肝脏功能异常患儿、合并遗传性疾病患儿、溶血性贫血患儿、合并胆道闭锁、肝炎综合征患儿。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基础治疗方案相同,均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生产厂家: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20037)口服以减少胆红素重吸收。依照患儿个体差异情况予以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参照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持续照射治疗,选用上海伊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XHZ90型新生儿黄疸治疗仪进行蓝光照射治疗,传统蓝光灯管,蓝光波长420~470 nm,环境温度28℃~34℃,环境湿度35%~75% RH,8~12 h/次,间断8 h后再次行照射治疗。研究组则实施间断式蓝光照射治疗,选用威海市博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Photot-herapy BT400LED型冷光源治疗灯照射治疗,高亮大功率LED冷光源,波长450~480 nm,温度控制30℃~32℃,环境湿度35%~75%RH,蓝光照射4 h后暂停,间歇2 h后重复照射,至黄疸症状消退。
1.3观察指标 连续治疗3 d后,依照患儿黄染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判定临床疗效:治疗后患儿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症状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90%以上,判定显效;治疗后黄染症状明显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同治疗前相比降低60%~89%,判定有效;治疗后黄染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幅度小于60%,判定无效[5]。统计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记录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量、降至正常水平天数及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儿蓝光照射治疗期间皮疹、发热、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 参照组显效28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04%;研究组显效36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1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χ2=4.860,P<0.05)。
2.2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指标水平 参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前(297.52±18.64)μmol/L、治疗后(87.56±5.34)μmol/L,研究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前(297.68±18.67)μmol/L、治疗后(81.35±5.04)μmol/L。治疗后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同均下降(t=79.572、82.204,P<0.05),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t=6.215,P<0.05)。
2.3胆红素相关情况及住院时间 参照组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量(61.23±4.31)μmol/L,降至正常水平天数(4.28±0.41)d,住院时间(8.52±1.23)d;研究组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量(68.74±4.29)μmol/L,降至正常水平天数(3.75±0.32)d,住院时间(7.26±1.09)d。研究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量高于参照组,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所用天数短于参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t=9.075、7.488、5.634,P<0.05)。
2.4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照组出现皮疹7例、发热2例、腹泻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5.93%;研究组出现皮疹2例、发热1例、腹泻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9.26%。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χ2=5.173,P<0.05)。
3 讨 论
临床研究[6]表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同胆红素谢特点具有较大关联。生理性黄疸的发生多因胆红素生成相对过多所致,而病理性黄疸则同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密切相关。有报道[7]称,红细胞是新生儿体内存在数量最多的细胞,出生后早期红细胞分解速度加快,可造成胆汁淤积并引发胆红素生成增多。而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完善程度相对低,胆红素在穿透血脑屏障后抵至中枢神经系统,亦可引发核黄疸,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新生儿死亡[8]。
通过蓝光照射皮肤后,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于光照作用下逐渐转化为可溶性异构体,后经由胆汁及尿液排出体外,由此控制并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达到改善病理性黄疸症状缓解及治疗目的[9]。辅助以促胆红素排泄药物及血清胆红素重吸收抑制性药物,治疗效果更佳。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可行性已被临床证实,但当前争议问题在于蓝光照射方式、照射时长对新生儿黄疸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10]。持续性照射、间歇性照射均是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研究[11]表明,蓝光照射治疗达到顶峰时光疗反应停止,且蓝光照射具有一定刺激性,给患儿身体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在传统的蓝光照射治疗方法中,采用超长时间(8~12 h)持续照射方式以确保照射效果,但长时间蓝光照射后易引发皮疹、发热或腹泻等生理性不良反应,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而本次对研究组患儿选用高亮大功率LED冷光源照射治疗,具有更强的光照强度及光谱波长范围,且大功率LED灯管使用后,持续照射4 h后间歇,亦能满足有效的蓝光照射治疗效果。持续照射时间减少后,蓝光光疗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时间明显降低,提升了光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蓝光照射治疗可作为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光疗手段,而高亮大功率LED冷光源间断式蓝光照射治疗同传统蓝光持续照射方式相比,在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可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