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方法
2021-12-05叶龙平
叶龙平
(江苏省句容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句容 212400)
肉鸭生长速度快、饲养周期短、养殖效益较高,受到不少养殖户喜爱。目前,句容市肉鸭年饲养量达200 万羽,占家禽总饲养量的1/5,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规模化养殖模式下,养殖数量相对较大,养殖环境易恶化,给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传染性疾病易快速传播。
在肉鸭多种传染性疾病中,细菌性疾病威胁较为严重,如果没有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很容易威胁到地区肉鸭养殖产业的安全。目前,很多养殖户不注重做好科学药物防控,盲目使用抗生素,肉鸭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抗生素残留,病原耐药性显著增强,多种抗生素的防控效果呈逐渐下降趋势。
一、肉鸭传染性浆膜炎
1、流行特点
肉鸭传染性浆膜炎由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引发,临床上以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属于接触性传染性疾病。患病鸭主要表现为角弓反张,共济失调,生长发育迟缓,发病率较高,致死率高达40%以上,会给肉鸭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疫里默氏杆菌革兰氏阴性染色,不存在芽孢,不能够正常运动,外观存在荚膜,在自然环境中抵抗能力相对较弱,不耐热、不耐光照,常用的消毒剂短时间内就可将其杀死。
养殖场的患病鸭和带菌鸭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主要经呼吸道、损伤黏膜以及口腔传播,被污染的空气是最重要的传播渠道。任何年龄品种的肉鸭都会受到疫里默氏杆菌的感染,其中1~8 周龄肉鸭易感性强,2~3 周龄雏鸭最易感染。该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速度较快,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
2、临床症状
该疾病发病较急,过程较快,年龄较小的雏鸭往往会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
年龄较大的雏鸭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病症状,其中2~4 周龄雏鸭发病最明显,表现为精神状态逐渐变差,采食量逐渐下降,共济失调,角弓反张,发病过程通常1~3 天。
亚急性病例主要发生在4~7 周龄雏鸭,发病过程通常在1周以上。除了存在上述神经症状外,个别患病鸭头颈歪斜,不断鸣叫,在圈舍中做转圈运动,存活时间较长[1],但是不能够正常生长发育,饲料利用率显著下降,生产能力不足。
3、病理变化
对病死病例进行解剖,发现所有病死鸭胸腔中有很多纤维素性渗出物,胸腔打开后散发恶臭味。病死鸭的肝脏、心脏表面往往会附着有一层纤维性渗出物,灰白色或灰黄色,俗称包心或包干[2]。病死鸭气囊壁显著浑浊、粗糙不堪、质地变硬。
4、防控措施
结合患病病例的临床症状和典型病理特征,对病情进行有效诊断,确诊则应采集典型病变组织,接种到特征性培养基培养,观察病原菌菌落确定病原,并在此基础上筛选敏感抗生素对患病鸭进行针对性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确定为传染性浆膜炎后应立即将患病鸭单独隔离,加强对养殖环境的全面清洗和消毒。一般选择使用杀毒威消毒剂稀释后彻底喷洒,每天上午、下午各喷洒1 次,连续使用1 周。
对患病鸭应用敏感药物开展针对性治疗。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2000 IU/kg 体重,每天2 次,连续3 天为1 个疗程。同时,在鸭群饲料中添加30%氟苯尼考粉剂,每100 kg饲料添加100 g,连续5 天。未发病鸭群紧急免疫接种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为了防止病情传播,可在饮水当中添加适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 和适量葡萄糖,增强鸭群自身的抵抗力。
日常养殖管理中需加强圈舍、活动场地、饲养管理用具的消毒,一般使用0.2%高锰酸钾和0.05%百毒杀交替喷雾消毒,每天1 次;水塘可以使用生石灰泼洒消毒;患病鸭粪便送到指定地方堆积发酵处理。雏鸭阶段应保证圈舍卫生良好,定期更换垫料,保证干燥整洁,使用红外线灯保温。
二、肉鸭大肠杆菌病
1、流行特点
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是很多水禽动物肠道中的常在菌群之一,通常情况下不会表现出明显致病性,只有个别血液中的大肠杆菌才会存在严重致病性。
任何年龄品种的肉鸭都可能受到大肠杆菌感染,但对2~4周龄雏鸭威胁最严重,最早可见7 日龄雏鸭发病。大肠杆菌病发生流行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可传播流行。其中冬春季节发生流行率最高,因为此时肉鸭抵抗力相对较差,加上外界应激因素相对较多,各种诱因会造成机体抗病能力不足,该疾病极易诱发并传播蔓延。
大肠杆菌传播渠道多种多样,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污染周围环境间接接触传播。养殖场的患病鸭、带菌鸭、受污染环境、养殖管理用具、受污染水源和饲料都是大肠杆菌病传播流行的源头[3]。
2、临床症状
(1)症状表现
肉鸭感染大肠杆菌病后,初期表现为体温升高,最高升至42℃,采食量逐渐下降,长时间卧地不起,不愿走动,行走左右摇摆,不愿下水。随后出现严重腹泻,周龄越小鸭群腹泻症状越严重,粪便为黄白色并带有绿色的稀便,有时还有少量血丝。患病鸭鸭肛门周围的羽毛被严重污染,腹部显著膨大,行走呈企鹅状。个别患病病例还会表现为关节肿大,跗关节、趾关节肿大最为明显。
(2)病症类型
肉鸭大肠杆菌病有败血症、肠炎和气囊炎3 种。
败血症发病最为常见,死亡率1%~6%,并发感染时死亡率高达15%。患病鸭结膜发红充血,明显排出黄白色或者黄绿色稀便,个别急性期患病鸭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急性败血症主要发生在2~8 周龄雏鸭中,冬春季节发生流行。
肠炎类型主要表现为肠黏膜充血、出血,肠壁显著变厚并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肠道内容物呈现稀薄状,并夹杂有很多黏液性物质。部分患病鸭腿部麻痹,后期眼睛失明。
气囊炎多发生在5~8 周雏鸭群体中,染病后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不能正常呼吸,轻者气囊浑浊,严重时气囊壁显著增厚、粗糙不堪。
3、病理特征
败血症病死病例可以发现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表面附着有1 层浑浊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还会表现出严重的肝周炎,肝脏显著肿大,表面附着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肠炎型主要表现为肠道病变,肠黏膜充血出血,肠黏膜脱落,肠浆膜变厚并出现慢性腹膜炎,肠道黏膜有时出现黏连,不能正常分离。
气囊炎主要表现为气囊浑浊不堪,腹膜和肠黏膜黏连,腹腔中存在纤维性渗出物,腹腔打开后散发恶臭气味,肝脏显著肿大,外观充血、出血。
4、防控措施
确定为肉鸭大肠杆菌病后,应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一般可以使用10%氟苯尼考连续拌料3~4 天,停药1 周后再使用1 周。同时,使用黄连20 g、苍术20 g、木香30 g、大青叶40 g、板蓝根30 g、石膏20 g、大黄20 g,混合后拌料使用3~4天,能够起到很好的协同治疗效果。症状较为严重时可以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2000 IU/kg体重,每天2次,连续3 天。
日常养殖时应加强对水源的针对性调控,避免大肠杆菌超标;圈舍内外部定期消毒;禁止投喂发霉变质饲料;做好孵化期间的种蛋消毒工作,从多方面防控大肠杆菌病传播。
三、结语
肉鸭养殖周期较长、经济效益显著,细菌性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会对整个养殖业构成严重危害。需重视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养殖场肉鸭常见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症状,结合实际发病情况技术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治疗时要科学诊断,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出敏感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保证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养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