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渔造物之“宜”理念的当代价值应用研究

2021-12-05张菀陈建新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闲情李渔造物

张菀 陈建新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生活于17 世纪,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他一生跨明清两朝,在饱受战乱之苦中撰写了经典著作《闲情偶寄》。政治、经济、文化在这个时代发生巨变,相互联系、交织共同打造了李渔的造物思想及行为,他的思想与作品代表着晚明时代浪漫主义、经验主义及个人主义这三个最重要的思潮。[1]《闲情偶寄》共八部分,涵括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等体系,蕴含了大量创造性设计理念[2],其中《居室部》《器玩部》处处体现了李渔对于室内陈设及家具陈设的独到见解,反映出李渔造物的意趣与法度。

中国传统工艺制品的宜人性主要体现于尺度、功能及审美中。器物不仅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作用于社会功能。李渔一生最擅长辨审音乐与置造园庭。他的造园原则中,“因地制宜”“取物但取其适用”“当从俭朴”“妙俏自然”都反映出李渔反对铺张、遵从自然的造物理念。他认为艺术美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械宜其用,用宜其人”“各用于其所适,施之于所宜”才是理想中的生活状态。现代社会步入高速发展时期,难免陷于物欲的漩涡中,当代设计师受制于理论框架的狭隘,往往忽视了设计价值的内在活力,无法做到“器以载道”“器以寄情”。反观李渔造物选材适当、造型精巧,功能多样,更加贴合生活。《闲情偶寄》体现出的艺术设计理论对当代设计仍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1.李渔造物之“功能之宜”

器以用为功,传统造物活动中,有用性是设计制造活动考虑的第一因素。《居室部》第一篇中“衣贵夏凉冬燠,房屋亦然”[3]。李渔将房屋巧妙地比作人之衣物,好的衣物夏天穿起来凉爽,冬天穿着保暖,在不同的季节实现其不同功能,体现出房屋在功能上的重要性。“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风雨为贵。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4]”李渔认为房子无论精美与否,最重要的是能够遮风挡雨。雕梁画栋的精美高楼晴天才让人心情愉悦,雨天则失去了挡雨的功能。这反映出李渔造物理念中“功能”至上的特点。

18 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它显示出第一次从主要是农业的、手工业的经济突飞猛进地进入一个由城市的、机器开动的制造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5]。人类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设计活动由此转型。欧洲大量设计师反对维多利亚时期富丽堂皇、形式至上的巴洛克、洛可可等“精英主义”风格,并开始转向崇尚自然,追求功能主义的设计。这与李渔反对奢靡的造物理念不谋而合,体现出李渔造物思想的前瞻性。远至人类社会发展时期,近至技术飞腾互联网时代,“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时制宜”的造物理念都贯穿至设计造物的整个过程中。随着社会的愈加发达,当代设计中不乏抛弃实际功能,单纯追求形式的作品。例如包装烦琐精美的礼盒,节日之后人们总会将这些高成本制作的包装盒丢弃。这种铺张浪费的礼盒设计违背了“以人为本”“功能得宜”的设计原则。若是设计师在设计礼盒包装时能够注重到包装产品的重复利用性,赋予此类产品新的功能,铺张浪费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如何将简朴、有用、雅致的美学思想融入设计之中,并使其达到和谐统一的高度,设计出更有效、有用的好产品,是当代每一位设计师的职责。

2.李渔造物之“尺度之宜”

古代著作《考工记》中记录了从人体尺度考虑器物“宜人”的例子,明确规定了各个器物的制作要符合人的身材比例。“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已卑,是蔽目也。[6]”造车盖时不应当只考虑其功能,还应当考虑门的高度,车盖过高,普通高度的门就过不去,车盖太低则会遮挡人的视线。由此人机工程学纳入设计造物的考量范畴。

“画山水者有诀云:‘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使一丈之山,缀以二尺三尺之树;一寸之马,跨以似米似粟之人;称乎?不称乎?[7]”画中若是一丈高山,三尺的树点缀,配一寸的马,豆粒大小的人,相称还是不称呢?借此李渔巧妙地指出造屋也需遵循尺度之和谐。李渔在造园过程中也将“尺度相宜”的设计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反对过于高大的房屋及耗资成千上万的园圃。他认为,忽略人与物的比例关系会打破园庭之美的和谐。

工业革命爆发后,人机工程学被广泛运用到各类产品的生产设计之中,并与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用来满足人所需求的各种尺度,以达到为人所善用的目的。在人创造一切器物的过程中,主体是人,造物行为中的人包括设计者、设计消费者、设计使用者、设计物的占有者等[8]。随着时代进步,主体“人”对产品需求也越来越高,“设计宜人”的理念在不断延伸、发展,产品设计不仅要尺度“宜人”,与人-机系统相匹配,还需要与环境相适应。设计师需要更加关注生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关爱社会,注重社会伦理,在更高的格局下做到“宜人”,当代设计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与完善发展。

3.李渔造物之“审美之宜”

明末清初,一个物欲横溢的时代,商业繁荣,百业待兴,达官贵人们追求奢华享乐的生活,民间凡俗则盛行矫揉造作和繁文缛节之风[9]。“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10]李渔造物反对奢靡浪费,他认为,不仅百姓需要崇尚质朴,连达官贵人也须以“朴”为美:“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戕其体者易坏。[11]”李渔认指出,窗棂与栏杆装饰简约,牢固耐用即可,过于繁杂的雕砌只会减少物品的使用寿命。“制物但取其适用”,造器选取合适的材料,并作以适当装饰,反对极尽奢华、雍容烦琐的用材及装饰,追求“新奇”“化俗为雅”是李渔的造物原则。

李渔造物审美之“宜”符合当今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删繁去奢”的造物思想能够有效节省成本,精简器物的结构,使器物牢固、耐用、好用,方便回收再利用。李渔反对不计成本投入的工艺美术,崇尚“精简”“新奇”的美学思想,推崇功能与形式互相协调,达到和谐统一的设计。现代设计造型的第一要素便是简约,反对装饰,在几何形式中建立起秩序,如利用黄金分割比例达到新的形式美。在追求科技的当代社会,众多设计过度追求“科技化”“摩登”风格,忽略了“忠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导致产品走向了另一种异化的形式。反观李渔的设计美学思想,“妙俏自然”指出造物设计应与自然相宜,取材适当,造型简雅,给了当代设计重要的启示。

李渔的生活美学思想同样崇尚“自然”“贵自然”“臻自然”。李渔在改造湖舫之窗的过程中采用“取景”的手法,使得自己身处湖中,透过小船的窗户能将优美的湖光月色尽收眼底,巧妙地指明人应当热爱自然,使生活之乐与自然之美相互交织,实现生命与自然的融合。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李渔将生活之乐融入了艺术之中,这种生活美学思想是许多当代设计从业者所缺乏的。基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设计者们无法用沉静的内心去充分感受自然,也就无法设计出更高价值层面的作品。李渔的造物美学指引设计作品的外观美、功能美,他的生活美学更能够引领当代设计师关注到艺术设计的本质与内在,提升自己对待设计的反叛思维,追求更高的主体审美情趣。

4.李渔造物之“物以寄情”

唐纳德·A·诺曼的著作《情感化设计》从主体人的角度探索了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主要从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及反思水平3 个层面阐述了如何进行情感化设计。该设计理念揭示了人类情感与产品之间的微妙关系[12]。从设计实用性的角度分析,《闲情偶寄》中关于置园造物的实践及设计美学思想正是体现了这3 个层面的内容。李渔对物品功能性、可用性、美观性的要求与《情感化设计》中的设计理念相一致,充分体现出李渔造物思想的前瞻性。李渔多次探讨过人与家具的关系,他表示,居室中最重要的是床,床上架花,床帐内设托板:“床帐之内,只设托板,以为坐花之具,而托板又勿露板型,妙在鼻受花香,俨若身眠树下。[13]”如此精妙的床具与装饰布置,使人闻着花香,如同睡在树下一般,所谓“床令生花”“人非人也,仙也”。李渔指出,若平日使用的器物样式能够做到外观精美新奇,即如同玩物,外观之美感便能给人以情感寄托。这种视觉愉悦的家具产品不仅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人们使用家具的积极性,调动愉悦的情感因子[14]。因此,好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人最基础的功能需求,还能满足人的内心情感需求,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也是反思层面的情感体现。

李渔不仅在置园造物中追求“新奇”“大雅”,而且他对闲情生活美学的探究同样深入。他强调用心生活,注重养生、养心、怡情,追求生活的诗情画意,从日新月异的生活中挖掘创作灵感,达到心境的超越。李渔将造物视作审美对象,注重外观及功用的同时,深入到人的情感需求层面,进入到物与人互相影响的境界,正是传统造物艺术延续的表现。《闲情偶寄》中的理想生活意境,展现出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借鉴性。李渔的闲情生活美学思想带给现代设计者新的思考,在注重技术的同时,设计师如何将产品与使用者的情感需求联系在一起,通过产品给使用者带来情感层面的满足,实现功能的同时怡情养性,这是好的产品所具备的情绪感染力。当代设计师应当于更高的理论价值层次汲取与总结李渔的设计美学思想,取其精华,将李渔的美学思想付诸设计实践,为社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5.结语

李渔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作家,其造物美学思想之“宜”是对明代工艺美学的传承和自身环境的创新。他的置园造物提倡妙俏自然,充满了新奇与想象。《闲情偶寄》从生活艺术、功能外观、审美意趣等方面对各类造物设计做了详细论述。他所设计的居室空间与家具器物,无一不选材巧妙适当、美观简雅、功能齐全,真正做到了审美情趣与生活艺术的和谐统一,给我们更宽阔的角度去研究其造物价值观。李渔的美学思想是中国设计史上一笔宝贵的理论财富。

身处物质繁荣的时代,当代设计师须警惕各种极端主义审美化,应当善于反思,形成正确对待生活的观念,汲取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完善自身的设计理论体系,为社会创造宝贵的价值。现代设计理论对中国传统艺术设计重新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传统艺术设计的审美特质,将这些优秀的传统造物理念融入当代设计之中,赋予设计以浓郁的中国审美特性,便能创造出兼具现代艺术审美与中华传统美学的好设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明末清初之造物思想嬗变及创新价值研究”(编号:20GB133)成果。

注释:

[1]张春等:《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1 页。

[2]李渔:《闲情偶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3]李渔:《闲情偶寄》,第180 页。

[4]李渔:《闲情偶寄》,第183 页。

[5]罗伯特.E.勒那:《西方文明史》,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年,第687 页。

[6]戴吾三:《考工考记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年,第89 页。

[7]李渔:《闲情偶寄》,第182 页。

[8]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研究(文化篇)》,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年,第143 页。

[9]陈建新:《李渔造园之“宜”研究》,《艺术评论》2020 年第2 期。

[10]李渔:《闲情偶寄》,第183 页。

[11]李渔:《闲情偶寄》,第189 页。

[12]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付秋芳等译,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年。

[13]李渔:《闲情偶寄》,第234 页。

[14]孙辛欣:《基于情感交互理论的家具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16 年第14 期,第113-116 页。

猜你喜欢

闲情李渔造物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有闲情的人,不容易老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农家乐
闲情
以木造物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
嗜好可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