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筝箫吟》的艺术风格与演奏分析

2021-12-05叶和平

艺术品鉴 2021年21期
关键词:钢琴曲音乐创作古筝

叶和平

钢琴曲自带优美旋律,悦耳动听的旋律令人享受其中,在中国钢琴曲发展历程中,钢琴曲传入中国不过百余年,但当下中国钢琴作品发展的如火如荼,涌现出大批年轻又优秀的钢琴作曲家,同时带给中国和全球优秀的钢琴曲。本文追溯钢琴曲发展中,尤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曲《筝箫吟》,分析和探讨其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音乐元素和音乐文化。并从该钢琴曲的创作者、创作背景、乐曲旋律、音色等艺术风格以及整首乐曲在演奏过程中独特的演奏方式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钢琴曲《筝箫吟》创作者和创作背景

(一)创作者简介

钢琴曲《筝箫吟》是著名钢琴曲作家储望华的《前奏曲》中的其中一首曲。储望华是一个自幼颇有音乐天赋的湖南人,他于1941 年出生在湖南蓝田。作为家中幼子加上音乐天赋极高,在接触外界音乐方面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年龄仅11 岁的他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且主修钢琴。在这其中他发现自己对作曲十分感兴趣,于是在1956年又转入理论作曲专业。在一系列的学习创作中,储望华终于迎来自己的处女作——二胡独奏《村歌》。公演在当时获得众多好评和赢得大众喜爱。

储望华个人作品数量多、曲质好,1961 年他的钢琴独奏《江南情景组曲》和《变奏曲》被选入《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与此同时,这些教材被大量出版和使用,诸多高校音乐学院纷纷采用这些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和辅导学生进行钢琴曲创作。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储望华先生改编、创作了非常多的钢琴曲,这些钢琴曲中包括《二泉映月》 《筝箫吟》等等。而在他的人物事迹中,他多次被邀约去世界各地开钢琴音乐会和比赛,并在比赛过程中获得大奖。1982 年,他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对钢琴作品创作进行深造,并在此期间获得作曲大奖,同时取得了墨尔本大学音乐硕士学位。储望华先生在钢琴曲创作领域上仍在不断探索融合新元素,为中国特色钢琴文化多元化发展增添活力。

他的代表作《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他和殷承宗在1968 年到1969 年间改编自冼星海创作于1939 年间的《黄河大合唱》。储望华竭力静心的创作钢琴作品,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上发挥个人天赋以及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正是因为如此,回望他个人生平,可以发现他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生涯中奉献自己,为中国钢琴曲发展事业做出伟大贡献。

(二)创作背景

《筝箫吟》创作于1961 年,它是储望华先生钢琴作品《钢琴前奏曲六首》中的作品。为了在熟悉掌握西方钢琴作品文化以及其文化本身规律的同时,摸索及探讨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钢琴文化相互结合、融合在一起的道路和方法,储望华先生在钢琴作曲中善于吸收西方钢琴作品的优秀元素和勇于尝试将西方演奏方式同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相融合,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钢琴艺术作品——《筝箫吟》。它在多元文化融合下,展现出构思精巧,技术鲜明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同时具备遵循西方钢琴艺术规律。在创作手法上添加了许多新的尝试和创新,不仅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音乐手法,同时,也为西方音乐文化创作带来了新的元素与特征。

二、《筝箫吟》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筝箫吟分析

1.古筝

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我国历史相关记载中,古筝至今已有2300 多年的历史。古筝以它的音色特点而得以命名,它有21 条琴弦,在进行弹唱时可以弹、按、颤、滑等。古筝音色婉转,采用刮奏方式进行演奏。

2.箫

箫属于中国传统吹奏乐器,它的声音圆滑清脆。箫一般由竹子制作而成,吹孔位于箫顶端,一般有六孔或八孔。

(二)具有中国民族元素的和声艺术风格

在这首前奏曲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在音乐创作思维上的差异。中国音乐创作讲究旋律惯性,即重视音乐中的旋律流动性和连贯性,强调的是横向发展的线条走势;而在西方创作中重视声音整体效果呈现立体感,讲究纵向立体型,因此,在和声部分便会呈现出层次分明的现象,同时和声也显得比较饱满。因此,为了能够权衡中西方音乐创作上各自存在的缺点和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西方音乐所蕴含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让他们以某种形式融合表现出来,便能够在和声中更好地发挥出钢琴作品创作所具有的意义。钢琴作品《筝箫吟》大胆地采用具有中国民族化的和声风格,在西方钢琴作品和声纵向立体感强的部分填入中国民族调式的元素,让原本厚重短粗的和声部分变得旋律感强,且带着令人心情舒缓愉悦的连续性和流动性,这就像是在一条被石块堵住的小河中拔掉那块挡住流水去向的石头,让过于湍急而撞击河边沙地的河水再次回到缓缓远流的状态,柔中隐藏刚硬,这便是最好的以柔克刚的道理。在钢琴作品创作中,需要基于前人创作的背景下大胆尝试和创新,开拓出属于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是一条艰巨而又充满挑战的道路,但从储望华先生的《筝箫吟》和声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钢琴作曲家们精心投入分析以及敢于接受挑战,善于发现新道路,转变新思维,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探索前进的艰巨任务面前,中国许多钢琴作曲家纷纷向储望华先生看齐,大胆尝试新领域和新方向的钢琴作品,在进一步加深和挖掘更多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音乐和传统民间乐器过程中,通过中西方钢琴音乐创作上相互冲击碰撞和融合,而寻求一条更加适合中国钢琴曲创作之路。

(三)旋律特色

这首钢琴作品的旋律极具民族特色,作者大胆地在钢琴上模仿中国民族乐器,正如名字《筝箫吟》,在钢琴曲的旋律特色中模仿融合古筝和箫的音乐特点。该曲大胆模仿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复合式倚音。其中模仿古筝旋律特色则采用长倚音,这种旋律可以充分体现出古筝的刮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筝的独特韵味以及久久仍在旋绕之感。充满余味悠长的刮奏让钢琴作品的旋律增添了优美的听觉感受,琴声在弹奏结束后,仍能牵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这将使乐曲给听众带来无法言喻的精神上美的感受。对于箫声的模仿则使用短倚声,箫本身发出来的声音就比较弱,它不同于筝,箫的声音比较暗淡,因此,这部分适合作为装饰音,模仿古筝作为伴奏声部,两种旋律特色的声部便能在看似层次分明,但却无法分辨,且能产生明快的节奏。一高一低,一明一暗,两张具有中国特色民族乐器结合在一起,遵循西方钢琴作品规律,添加了新的模仿性旋律,可以很快地改变钢琴作品原本较为单一的旋律,从而在钢琴作品创作中,旋律声部方面得以创新,在模仿下结合基本发展规律,创新性发展钢琴曲创作。

(四)中西方融会贯通的钢琴曲式结构

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比较讲究衍展性,在创作手法结构上都比较自由。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曲式结构讲究一首乐曲带有衍展性和终止性。在创作框架上不拘泥于现有结构,同时可以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般创作。在一首乐曲中常常将高潮以及激动人心部分放在曲尾,这在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创作手法中,已成为一种创作结构的原则。在《筝箫吟》的创作中,它的曲式结构则很大程度传承到中国民间音乐创作的发展手法,在这首钢琴曲中曲终性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也反映出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曲式创作结构应用到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起到关键性的效果。在整体框架下基于西方钢琴音乐曲式结构下,大胆融入属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结构,创作出属于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这在中国钢琴作品曲式结构创作领域开拓新的创作市场,可以考虑挖掘更多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元素注入其中,探索更多曲式结构,发掘更多适合融合西方钢琴曲创作的传统音乐创作方法,积极将中西方钢琴作品发展融合在一起。

三、《筝箫吟》演奏分析

作品《筝箫吟》的演奏方式中主要出现古筝长倚音、箫短倚音和琶音。古筝长倚音演奏过程给人一种孤独清空的感觉,古筝刮奏的方式让旋律悠长。而在箫短倚音中,箫那种空灵而清脆的胜率带给人兴奋和动感,在悠长朴素和空灵清脆中来回切换,旋律具有连贯性和动感性,这在演奏过程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是此种演奏方式成功的一种表现。而琶音则出现在古筝的华彩部分,这给筝原本悠长的旋律带来几分凄婉之感,加强了演奏效果,旋律牵动人心。《筝箫吟》在演奏过程中手指基本功要求较高,乐曲基本在黑键上完成,左手上行,右手下行,在模仿筝的刮奏时,速度由慢到快,既要考虑箫空灵般清脆的声音,又要将古筝刮奏的音色融合期中,在演奏过程中除了使用刮奏还可以结合抚的动作进行演奏,将两个手之间的速度切换自如,衔接紧密,合理把控演奏的速度,将古筝悠扬的音色和箫空灵、沉重的特点恰到好处的演奏出来。

四、结束语

储望华在音乐创作方面天资聪颖,颇有天赋,在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具有前瞻性眼光和善于应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同西方钢琴音乐进行融合,创作了丰富的钢琴作品。《筝箫吟》不管是在艺术风格还是演奏方式上都为中国特色钢琴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拓了新的发展道路。总而言之,《筝箫吟》充分体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钢琴曲音乐创作古筝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路径探析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夜的钢琴曲(六)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