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2021-12-05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红色价值观核心

王 妮

(兰州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文化是推进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国家和民族才有望获得长久的前进力,基于高度文化自觉的文化自信,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红色文化是观念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物质、制度等表现形式的总和,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红色精神;各类红色遗存及其创造性的集中呈现是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包括革命遗址、纪念地、纪念设施等。它们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统一构成了红色文化谱系的主体内容。红色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供重要的精神养分和承载平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红色文化的关联性剖析

红色文化反映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追求,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内核。“在任何一种文化体系中,价值观都扮演着文化核心的角色,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基本气质与深层意义世界,决定着文化的前进方向。”[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1.逻辑理路的同源性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做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的庄严宣告,既是对个体生命应然状态的关怀,也是对未来美好社会形态的描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主义来到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带领中国人民为摆脱压迫,为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浴血抗争,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红色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样态。从理论的角度来审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共同的“源”。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是要为人类求解放,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从根本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在顶层设计的建构下逐步形成的,其持久而深厚的理论发展力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练与集中概括,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根本价值遵循,表征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心目中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切关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的坚守。红色文化的生成、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产物。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人民幸福的政治担当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通过各类红色文化资源,我们可以清晰地见证、领悟到这一文化样态中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的奋斗情怀和坚定作为。

2.精神实质的契合性

在当前的思想文化领域,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冲击日趋频繁。各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较量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也愈发凸显。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一个国家所秉持、推崇的价值观的生命力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价值观的生命力又与其能否被广大民众认可接受、自觉践行息密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价值观念,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也是对红色文化的萃取,它全面回答了我们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构架什么样的社会、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这个根本性的价值选择问题。红色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革命斗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创造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有利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公民培育的有机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在精神实质的层面高度契合。比如,“爱国”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价值准则,也是红色文化中鲜明而重要的主题。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挣脱封建束缚,投身革命,为国血洒疆场,保卫民族家园,体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平建设年代,民众的创造热情与创新能力被激发,建设美好新社会,创造幸福新生活。而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每一个平凡的个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精彩个人梦的实现,开拓创新、奋斗进取,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在续写红色文化内蕴的爱国主义的精彩华章。

3.价值追求的一致性

“价值”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含义取决于语境的不同,哲学中就价值的一般界定而言,在于人的需要同事物属性之间特殊的关系。换句话说,某事物为人们所追求,且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该事物就具有价值。价值观表现为对什么是价值,如何追求价值、怎样评判价值,这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价值观问题常常以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体现出来。所谓价值追求就是努力想要得到什么,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以及人自身的,在内心以标尺的形式衡量和判定某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就是在做价值判断。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行为选择时会去思考“值不值得”“有没有益处”等,其实就是在做价值观方面的考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个体的成长提供了价值追求和评判依据。

红色文化集中体现着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深沉地表现出以国家、民族、集体为重的价值导向,彰显着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诚。红色文化在价值引领、精神塑造、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红色文化内含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自觉尊崇,强烈的摆脱受压迫受剥削命运、构建美好新社会的责任感,追求人人平等的正义观,以及大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奉献精神等崇高美德,从价值的基本形态来说,它是重要的道德价值。红色文化蕴含的美德本身也往往以价值观的形式影响和塑造着人。

二、甘肃省红色文化资源形态及其利用

2013年习总书记视察兰州军区时指出“西北地区红色资源丰富,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3]2019年习总书记在甘肃参观西路军纪念馆时,进一步强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4]传承红色基因的根本是要利用好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和整理红色文化资源,将历史境遇与现实状况结合起来做深入分析是其前提。

1.红色文化资源形态

“资源”是由人开发利用并能够生成需求效用的直接来源,既可以表现为物质形态,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的资源有文化、制度、科技、教育、民俗、社会关系等。红色文化资源又被称为红色文化,内含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具体形态。在物质层面主要指的是革命时期的遗址遗迹,以及后人为纪念先辈的努力而兴建的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公墓、旅游景点等。从精神层面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类红色精神,它们的内涵与外延虽然不尽相同,但都经过深度的淬炼、磨砺和强化,聚合成为党领导人民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一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始终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等,但更离不开深植人心的思想和精神基础。倘若缺乏思想共识和精神凝聚,难免一盘散沙而无法自立自强。”[5]红色精神蕴含着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意志品格、价值理念等生动内容,始终具有凝聚人心、汇聚共识、积聚活力的重要作用,能唤醒主体的精神自觉,使其能动而主动地投身社会实践,新的实践又会进一步夯实精神的力量、积淀精神的财富,形成实践催生精神,精神鼓舞实践的正向循环。

2.甘肃省红色文化资源形态及其内容

从红色文化物质形态的层面来看,甘肃省文化资源云平台综合性文化资源库共收录了1778个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故居、旧址、烈士墓、纪念地、纪念设施和其他红色资源等六大类。故居33个,占资源总量的1.9%,旧址共有172个,占资源总量的9.7%,烈士墓共有926个,占资源总量的52.1%,纪念地有221个,占资源总量的12.4%,纪念设施(包括纪念馆、纪念亭、纪念碑、烈士陵园、战斗遗址等)共有164个,占资源总量的9.2%。其他红色资源主要有文学艺术作品、纪念章、工作报告、革命先烈使用过的生活物品等实物,共有262个,占资源总量的14.7%。这些资源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实体,也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

从革命年代红色文化重要的精神形态来看,集中表现为:一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过程中形成的南梁精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的领导下,陕甘边军民经过艰苦的武装斗争,建立了以庆阳市华池县南梁乡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在习仲勋、刘志丹等人的不懈努力下,1934年11月7日,庆阳市华池县荔原堡成立了以习仲勋为主席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党中央和红军有了落脚点,推动了陕甘边区的社会发展,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同时,还形成了伟大的南梁精神,“面向群众是南梁精神的根基;坚守信念是南梁精神的核心;顾全大局是南梁精神的特质;求实开拓是南梁精神的精髓。”[6]二是红军长征中形成的会宁会师精神。1935年下旬,党中央在甘肃迭部县召开“俄界会议”,批判了张国焘的错误,并以三个团的兵力激战天险腊子口,打通了北上的大门。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抵达哈达铺,在哈达铺会议中决定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军,部队在此进行整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毛泽东任政治委员。1935年9月27日部队来到通渭县榜罗镇,中共中央召开“榜罗镇会议”,改变了向苏联边界地带发展,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转尔将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榜罗镇会议成为遵义会议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会议。红军在长征中征服了无数困难险阻,粉碎了蒋介石反动派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党内左倾与右倾的严重错误,终于以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的胜利会师而宣告结束。三军会师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三是红西路军奋战中形成的红西路军精神。会宁会师后,中共中央颁布了《十月份作战纲领》,决定向北进军占领宁夏,打通与苏联的联络。1936年10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按照中央命令,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但因敌情发生变化,军委命令屡屡变更,导致主力未能全部西渡黄河。红四方面军约2.18万人主力部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红西路军为实现《平大古凉战役计划》单独西进,希望与新疆取得联系。1936年11月15日占领古浪,18日占领永昌,21日占领山丹,进入甘北地区,一方面为策应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另一方面积极响应中央命令,在河西走廊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11月16日至18日,红西路九军在古浪一带同马匪五个旅激战,歼敌二千余人,西路军损失近半,撤出古浪。西安事变以后,蒋介石背信弃义,拘禁张学良,将四十个师的兵力调往西安,内战一触即发。面对当时的紧迫情况,中央决定西路军暂驻高台一带。红西路军血战高台、倪家营等地,在没有救兵没有供给,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人数骤减。随后,剩余部队采取分散游击的方式,希望摆脱敌人大部队的追击。最终,只有李先念支队历经九死一生剩余400多人到达新疆。西路军的伟大牺牲有力支援了河东红军的斗争,4500多人经党中央营救回到延安,其他战士或战死或流落西北,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了忠诚理想、坚定信念,顾全大局、服从命令,团结一致、同仇敌忾,顽强不屈、忍辱负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红西路军精神。这些精神形态有力地鼓舞了人心,团结了军民,历久弥新,到今天,任然在激励着我们。

3.甘肃省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状况

当前,甘肃省通过持续深入的挖掘,正在逐步完善对红色资源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开发利用。比如,南梁镇建成了革命历史纪念馆、延安干部学院南梁培训中心、游客服务接待中心、南梁景区购销中心,红色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提供了各类体验项目,注重提升其文化内涵,设置红歌教唱、诗词朗诵、红色故事会等游客参与项目,增强参观的主体性,加深红色记忆。会宁县注重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吸引力,通过举办红色旅游文化节、红色书画展等活动,把红色旅游与乡村发展,以及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这些有益的尝试在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红色文化育人育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求高度吻合。需要注意的是,红色纪念馆同质化现象,呈现方式的单一化,场馆中运用光电效应营造历史场景的音乐选择、灯光设计,解说词的设置,增强现代感、适应现代审美观等有待提升的问题依然存在;在红色精神的传播力、感染力方面也有待强化。

三、甘肃省依托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对于红色资源中价值观因素的挖掘梳理,有助于为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养分,有助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引,有助于丰富富渠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众“知、情、意、信、行”自主选择的结果。

1.以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挖掘为基础,促进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红色资源观就是指人们对红色资源的形成、形态、功能及发展前景的基本看法,它产生于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决定着人们对待红色资源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倾向的主观认识。”[7]树立正确的红色资源观,意味着对红色文化资源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做系统的梳理。红色文化背后承载着人、事、精神、物等内容,需要结合时代、生发阐释,否则,零散的资源很难发挥育人效果。红色文化资源若要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开发。甘肃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在结合时代特点,系统化彰显方面还有待提升。整合开发全省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利用,再现历史情境,并结合当今时代,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将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内融合起来,增进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一是要树立全局性整体观念,分属宣传、文化、文物、民政等不同部门管辖的红色文化资源,条块分割,协调难度大,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和整体优势。针对全省各地不同的资源类型,深入挖掘内里要素,不浮于表面,在注重各地资源联系性的基础上,突出自身特色,不断优化红色资源的结构,增强红色资源的利用率。二是要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推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游、生态游协同发展,增强大众参与感以及红色文化活动开展中的仪式感。三是要从国家、社会、公民层面价值倡导的视角梳理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精神背后蕴含的价值观素材。

2.以红色文化传播方法的不断拓展为手段,进一步坚定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自觉

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不容置疑,但亟需以恰当的方式彰显和传播出来。比如,甘肃文化资源云平台综合性文化资源库中有关红色文化资源的版块,大都只是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无法吸引民众的关注,平台的访问量不高,资源的效能也很难发挥。开创形式新颖、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和方式,一是要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社会力量参与。比如感人至深的红西路军精神在宣传推广中主要以官方媒体为推介平台,传播力不足,导致这一历史事件、精神内涵与民众的距离感。可以组织青年人以红色文化题材为原型创作网络文学、动漫故事,撰写博文、微信,形成具有浓厚红色氛围的网络文化,将灌输红色文化知识与情感培育相结合,使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培育民众高尚的道德情操,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实现辐射式影响,促进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自觉。二是基于激发民众内在需求传播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能够满足民众精神层面求真、求善、求美的需求,这种需求要以恰当的方式给予激活,要深挖红色文化在培育价值观、涵育理想信念、塑造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精神素材,以鲜活生动、打动人心、触碰灵魂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只有这样的传播方式,才能发挥红色文化的力量本源。三是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新的宣传推广方式。增强时代感,借助新媒体等云平台,积极利用现代媒介传播手段,借助网络阵地,创建融汇思想、知识、服务等特点为一体的红色网络平台,建设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的大型图、文、声、像红色文化遗产数字网络平台,实现全省、全国、全球资源共享。四是增强红色文化宣传上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久久为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模式,在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的。

3.以强化红色文化资源效能发挥为重点,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味着,一方面是使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由情感冲击、触动上升为理性认同;另一方面是提供渠道,促使民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取舍、评判的依据与行动的准则。这就需要着力增强红色文化资源效能的发挥,一是要突出实践性。把各类红色场馆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地。持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机关、进企业活动,始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进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使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将红色资源打造成可亲可近的实践平台,在各级党组织、各类学校、社区民众中发挥好“家门口”的宣教作用,使人们一走进革命圣地遗迹和红色旧居旧址,就能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抗争压迫及剥削,建设社会主义所做出的贡献;通过呈现昔日情境,使人们深刻感受到那些牺牲的生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正是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恰恰是无数英烈对美好国家、美好社会和美好生活的期求,从而激发对英雄的敬佩感,强化与历史的融入感,增强对现实的责任感,激活血脉深处的红色基因。二是要突出时代性。时至今日,互联网普及、自媒体等云平台盛行,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发广泛,但同时部分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掌控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以音视频结合、vr技术等新颖方式呈现红色文化资源,各类故居、旧址、烈士墓、纪念地、纪念设施等红色文化物质形态的维护建设、各类红色纪念场馆的布展,既要能尊重还原历史,又要突出时代性,以现代理念的设计、现代语言的言说,增强民众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理性认识,有力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自觉。

猜你喜欢

红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红色是什么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