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手艺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2021-12-05赵蕊平张裕恒
赵蕊平 张裕恒
一、我与漆艺的缘分
1997 年,平遥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推动了平遥古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但此时的平遥推光漆器厂形势却不容乐观。过去推光漆器都是外销出口,内销现代漆家具,随着申遗成功以及旅游事业的逐渐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私营的小漆坊,与此同时,江南和岭南漆器发展迅猛,占据了漆艺市场的半壁江山,在这个时代漩涡中,平遥推光漆器厂由于无法顺应发展潮流而开始衰落。
2000 年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不能再继续上学。父亲那会在推光漆厂上班,机缘巧合之下,我进入了厂里,从绘画基本功开始学起,那时候,车间后面有一个精品部,他们做的东西和我们普通车间的非常不同。不管是装饰技法还是图稿设计,我都特别喜欢,一有空闲我就往那跑,时间长混熟了,我就求着梁忠秀老师,希望能够跟着好好学习一下,提高一下技术,梁老师有怜爱之心,看我真心想学,就收了我这个徒弟。当时我就想,能有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一定要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梁老师对传统漆工艺的精湛和其中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颇有感悟,他从平遥推光漆艺的文化以及工艺特点入手,对我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设计基本功教学,奠定了我对漆器美感的认识基础。他认为,设计才是漆器的价值和灵魂所在。在跟着师傅学习的过程中,师傅在画面的用法设彩、构图设计上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他平易近人,又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我影响深远。在老师跟前学习,不仅学会了技艺,还学会了做人做事的态度,耳濡目染之下,我对漆器的美有了新的认识,也爱上了做漆,把它作为我一生的追求。
2004 年,平遥推光漆厂因经营不善倒闭,艺人们纷纷自谋出路。我辗转来到一家私人的漆器厂上班,一干就是十年。勾勾画画,日复一日,功法用笔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忘却的是做漆的辛苦,忘不掉的是对漆艺执着的爱。
2017 年,我和一位漆工老友一起在平遥古城里开了一家属于自己工作室,不做旅客零售,只做订单生意,主要是描金工艺的大小摆件和一些抽象的犀皮漆画,单纯彩绘的东西比较少,一般和描金工艺一起,因为自己喜欢平常也会做做。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力扶持和推广传统文化,工作室的订单也慢慢多了起来,忙的时候,工作室里最多时有5 个艺人在同时创作。从那时开始,我也算是真正能靠漆养活自己和家人。
不知不自觉做漆已过去20 个年头,回望我的漆艺道路,我始终秉持着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信念,严格按照工艺流程制作,不偷工减料。时刻想着师父们的教导,以平常心面对遇到的困难。用我的技艺去表现漆器最大的可能性。未来我要以一贯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作品,把追求漆艺作为我人生的奋斗目标,用自己的努力为平遥漆艺增色添彩。
二、平遥推光漆器
(一)平遥推光漆器的审美阐释
平遥推光漆器用料考究、制作精良、造型优美。漆面漆黑如玉,光亮如镜,彩绘和描金相映相衬,兼备审美性和实用性。
描金彩绘作为平遥传统漆器髹饰工艺,是表现生活、传达观念的传统绘画语言。其形态附于立体的器皿之上,题材以风景人物为主,多选自古画。它以实用性和审美表现为第一,具备独特的工艺美和材质美。平遥推光漆器自唐代以来,工艺传承至今还一直保留了深厚文化底蕴,在宫廷审美影响之外,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情味。清朝以前,推光漆器为素底描金,清初开始以金漆器为主,中期创出了增厚漆层、推出光泽的新工艺,自此,平遥推光漆器形成了以堆古漆面与描金彩绘相结合的独特工艺风格。
(二)平遥推光漆器的工艺特征
平遥推光漆器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素以描金彩绘和徒手推光著称,代表了山西漆器的特色。技法上继承了《髹饰录》中的堆起工艺,以“堆古描金”形成特色。
“堆古”是平遥漆工对堆漆工艺的特殊称谓,传统工艺是用土子(黄土粉)加大漆调和成浆料,在推光好的漆面上堆塑出山水人物的高低、阴阳,不是一蹴而就,需层层堆叠,每堆一次还要入荫干燥,待积累一定高度后打磨出圆润起伏,最后,施以描金彩绘,称“堆古描金”或“堆古描漆”。
平遥推光漆器髹画工艺包括描金工艺、彩绘工艺、撒粉作画。其中,以描金彩绘最为突出,在漆地上利用大漆、色漆、金银箔粉等材料进行主体的描绘,包括贴金、搜金、泥金等类别,髹画后不再罩透明漆、也不再研磨推光。
平遥漆工把描金彩绘工艺总结为“三金三彩”,其中,描金工艺利用赤金、黄金、淡金三者互相描绘,称之为“三金”。颜色层次分明,擦敷为冷暖变化的金银色花纹及金碧辉煌又不显俗气的平遥味。彩绘工艺是运用单色漆描绘,颜料以红、蓝、白为主,称之为“三彩”,根据画面需要增加用色,极尽工笔韵彩,显示出浓厚的古典民风。“搜金”和“晕金”是同一种工艺,将需要搜金的纹样先按要求厚施彩漆,再于漆面将干未干之际,用细绒毛刷将金消粉(细金粉)涂抹晕开,工艺严谨细腻、精巧华丽,厚涂漆使金粉显色饱满,更凸显阴阳脉理和体感。
平遥的“泥金”不同于宁波的“泥金彩绘”,更像是福州的“薄料”工艺。宁波的“泥金”工艺是堆塑(堆泥)后贴金;福州的“薄料”是用桐油混合银箔粉研磨出银泥,再根据需要在银泥中加入透明色漆而成;山西“泥金”就是在大漆或色漆中加入金、银箔粉后研磨即成,充分发挥金银的反光性,用于突出结构、提亮画面,颜色饱满,如锦绣一般明丽。
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等四道大工序,二十余道小工序。经过反复多次的打磨,达到光亮如镜的效果。平遥漆器之所以冠以“推光”二字,是因为平遥漆器精于推光。漆器最后一道面漆工序是用手掌推磨抛光的,老师傅们的做法是,先用细砂纸把漆面打磨光滑,然后,用优质椴木烧制的木炭块细细蘸水打磨增加漆面的黑度,再用头发蘸油打磨,最后,用手掌蘸上经水反复过滤的细砖灰和麻油推光即成。随着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极细的砂纸和研磨膏、粉等材料,使平遥推光漆器表面的光亮度和细腻度又达到了新的高峰。制作一件漆器是一件非常花心思的事,不同于其他的传统劳作,漆工艺每个工艺步骤都非常的严谨,不能有半点马虎应付,绘画表现时用笔要轻松灵动,设色要自然生动。学会整体考量、局部细化。在制作漆器的过程中,我真切体会到了做人做事要踏实,不能耍小聪明,做漆要沉下心来,不骄不躁。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艺的根本。
(三)平遥推光漆器的现代运用
2006 年5 月20 日,平遥推光漆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岌岌可危的平遥漆艺迎来了新时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繁荣,平遥漆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接受,一大批后起之秀投身到漆艺行业并逐渐成长。为顺应时代潮流,在他们的生产制作过程中,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不断进行着一些创新,传统与现代、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层出不穷,一批批新的漆艺人展示了平遥漆艺的时代风貌。
当下,如何保护、发展、传承是摆在漆艺人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漆艺制作本身步骤烦琐,生产周期较长,需要一个设计者全身心地投入,才可以创作出具有灵魂艺术气息的漆艺作品。在这个逐利至上的时代,很多工艺已被改头换面、工艺材料被替换,出现了单纯为了满足旅游的游客而制作的“漆器”,部分漆器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批量化生产,工艺粗糙,全部是用的化学漆,打着天然大漆的名义卖假漆器。市场繁荣的表象之下,是中华千年传统漆工艺的落寞。令人欣喜的现象是,近年来,各大美院陆续开设漆艺专业,各地文旅局和博物馆也纷纷举办各种传统漆艺讲座和培训班,传统天然漆髹饰技艺流传越来越广。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市场也认识到,天然漆和化工涂料是有本质区别的,从而自觉选择天然漆艺术品,排斥流水线式的化学漆商品。现代人们越来越看重艺术品的个性表现和设计美感。在这个时代下,漆艺人们应抓住机遇,在传承传统漆工艺的基础上,把握实用性和艺术性,紧跟时代审美,不仅仅以传统民族的、地域的风格为创作题材,也以当下的大千世界和漆艺人们的精神世界为源头,为平遥推光漆艺、为中国传统漆工艺复兴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结语与展望
生存才能传承,最现实的摆在我们这些手艺人面前的,首先是生存问题,靠漆器靠漆画能养活自己吗?我想,大多是不能的。当今世界,一件物品又好看又便宜,才是人们关注的,以昂贵的天然大漆为材的传统漆艺,确实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这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是时代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中国人不喜欢漆,而是现在我们很多漆艺作品真的很“土”,它的造型、画面、它的时代感和现代审美是有矛盾的。现实就是别的材料又好看又便宜,为什么要花更多的钱去买不好看的漆器呢?所以,问题不在于天然漆材料,而在于怎样在传统漆艺中融入时代美感,也在于如何去创新和创造。对于创新,我自知多有欠缺,2020 年我带着学习的目的,参加了荆州开设的非遗研培创新设计班,安排有一系列相关讲座,并重点开设了稷山螺钿、款彩、雕银丝光三项非遗课程,邀请了马贵堂老师、林怡老师、尹丽萍老师等非遗传承人为我们现场授课,并有清华美院漆艺教授周剑石老师全程陪同学习,为我们答疑解惑。老师们的教诲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对传统漆艺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来自国美漆艺专业的研究生,他总是捧着平板电脑写写画画,详细的记录下老师讲的每个步骤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在学习稷山螺钿镶嵌技法时,他创造性地解决了手工切割螺钿效率低的缺点,把数根切好的螺钿丝粘贴在低黏着胶带上,再用闸刀切割,效率极大的提高。正如《考工记》中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顺应天时地利,巧用天然材料,加之以巧手匠心,才能创造出有灵魂、有生命力的漆器,让传统漆艺更好地传承发展。
我认为天然、手工、个性创造是漆器无与伦比的美之所在和传承千年的生命源泉。坚守大漆、天然材料和手工工艺制作,不仅是对中国漆艺传统的尊重,更是漆艺人对漆艺品格的坚守。对于平遥漆艺的传承与发展,我一直谨记老师们的教诲,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要把平遥推光漆艺发扬光大,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善于把平遥的传统工艺和时代的理念结合起来,创新不能忘本,要在传承中创新,要有黄土高原的本色、平遥的味道。这样才能使平遥推光漆器这朵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开放得更加绚丽。”
注释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