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遗产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2021-12-05刘洪李文林
刘洪,李文林
(1.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23;2.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医药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文明的体现。习近平就发展中医药、弘扬传统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等主题发表了系列高屋建瓴的重要论述,已有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将三者联系起来探讨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学界鲜有相关的研究。本文分析了习近平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内涵,这些重要论断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为推进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对其保护与传承是历史赋予中医界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他反复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化遗产蕴含着深邃悠远的精神内涵。习近平认为,“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见证”[2]“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3],提出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保护16字方针[4]。习近平身体力行,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特别珍视文化遗产的价值。早在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就对古城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倾注了深厚的情感[5]。1985年6月至2002年10月,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提出了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并实施了许多重要举措[6]。在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更是全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省各市县(区)重要的文化遗址、遗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7]。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习近平对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精辟论断,科学总结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其实质就是要求在保护过程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弘扬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时代价值。
中医药学自肇源迄今,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典籍浩瀚、意蕴丰赡,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被誉为“奉生之始、至道之宗”的《黄帝内经》到医圣张仲景“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从神农尝百草到明代李时珍被誉为“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从伏羲制九针到北宋《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形成针灸腧穴国家规范,无数彪炳史册的中医药学家树起一座座丰碑,被世人广为传颂。习近平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8]中医针灸、太极拳相继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医药文化遗产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凝聚着祖辈先贤的智慧,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脉络,蕴藏着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基因密码,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医药标志物与“活化石”[9]。
然而近代以来有关中医药的存废之争一直没有停止,即使中医药在许多重大疾病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然存在着质疑和否定的声音。一些中医药文献、名医故居(祠堂墓冢)、碑刻、老字号药铺及医药学校、医馆旧址等遗物或遗迹历经数千年,或毁于战火,或自然损坏,或已散佚、灭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临床疗法、中药炮制技艺、组方制剂技艺、养生方法等因后继乏人而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事实证明,这些都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要实现中医药的伟大复兴,就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10]。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遗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是延续中医药文化根脉的有力保障,更是新时代中医药人的历史使命,对于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立足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华文化植根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1]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流变,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成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英勇的白衣战士逆行出征,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抢救民众生命,这种伟大的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12]。事实上,传统文化在长期演进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融入新的科学理念、价值观念等时代元素,而对当下人们面临的难题发挥启迪和指导作用。习近平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13],“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4]习近平的科学阐述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同时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历代医家秉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的防治原则,以草药银针济世,凭丹心妙手传薪。习近平高度赞赏中医药学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15]2016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16]。习近平要求守正开新、扬弃继承,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智慧得以传播和推广,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除了强调中医药的医疗价值,习近平还将中医药智慧运用于国家建设多个领域。在政治建设方面,习近平大量引用蕴含中医思维与理念的术语生动阐明治国理政之道。习近平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追根溯源,分类施策,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17];为建设小康社会,有必要基于辨证论治原则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固本培元,壮筋续骨[18];干部队伍建设要以扶正祛邪之法提升精气神,以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决心对症下药[19],以防肝风内动、血虚生风[20]。在经济建设方面,习近平着力推动中医药为健康产业发展和百姓脱贫致富作出积极贡献。早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他就鼓励淳安县下姜村打造中药材黄栀子种植基地,为村民谋福利[21]。2019年4月,习近平高度评价了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通过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的做法[22]。在文化建设方面,他鼓励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事实上,中医药文化总是以物质或者非物质的文化符号和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语境之中,通过传承和发扬得以呈现和表达。中医药文化遗产是由各民族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文化资源,是在不断融合发展中形成的文明遗存,对其保护和传承是习近平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3 处理好继承、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尽管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洗礼和沉淀,但在其传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辩证唯物史观和辩证否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遗产,要求我们在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实践过程中善于区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习近平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盲目的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2习近平提倡通过适度发展和建设,以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要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修建名城名镇、综合发展文化旅游等结合起来[23]。
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两创”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西方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势冲击之下,中医药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这样的文化发展现实语境之下,中医药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在当代创造辉煌的未来。2016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坚持古为今用,要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6]。2019年10月,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24]。习近平的观点内涵深刻精辟,为辩证处理好中医药文化遗产继承、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清了思路,为新时代中医药文化走出困境提供了破解之道。
习近平“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思想,为实现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路径。一方面,我们应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中医药独特的理论精髓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彰显其卓越疗效和科学价值。习近平认为,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与健康养护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中医药深厚的哲学智慧,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展和利用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实现中医药文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16]。长期以来,中医药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提取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陈竺和张亭栋采用中药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给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中国科学家从天然药物中提取薏苡仁油、丹参酮、喜树碱等中药单体用于临床疾病防治,引起世界关注;改良后的中医经典名方制剂特色优势不断彰显。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医药学将对世界医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蕴含自然理法、辩证精神的中医药宝库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4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扩大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
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因。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25]。习近平倡导学习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充满活力,让人们充分感知中华灿烂历史、感受民族醇美文化。2019年8月,习近平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时指出,要“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26]。这充分表明了习近平主张中华文化的交流互鉴,鼓励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发的指导思想。
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靓丽名片。相传秦代徐福东渡日本,有百工技艺及医人随行。晋唐时期,中国医学西传西域、东传日本,绵延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沿途都留下了中外医学交流的印迹。我国诸多医药文献如《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明堂图》等相继在海外翻刻传世;大唐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授医药知识。宋金元时期,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十分畅达,中医药也伴随商贸活动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带去健康。朝鲜、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的医药发展都深受中医药的影响。同时我国从海外进口许多香料药物,丰富了中药品种,拓展了中医治法。明代中外交流频仍,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随行医官、医士多达180人。郑和从国外带回珍奇动植物,将其养殖和种植在南京狮子山静海寺,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曾实地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振兴发展。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全球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40多亿人使用中医药或天然药物;针灸被纳入多国主流医疗体系,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医学纲要中认可传统医学。
中医药发展不能墨守成规,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西方精准医学先进的基因技术、生物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等融通应用。习近平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对人类生命健康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卓越贡献,也对中医药事业的更好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10月,习近平在考察广东时强调,“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27]。习近平提倡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医药发展成就,不仅要“走出去”,更要“拿进来”,在开放中发展,在合作中共赢,“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作出更大贡献”[28]。迄今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建设了数十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已与40多个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习近平关于中医药文化交流互鉴的深刻论述,不仅有助于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且可以促使多元医药文化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更有助于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世界格局。2020年5月,习近平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呼吁:“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29]。“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概念是习近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补充和升华,是我国促进全球多元化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中医药在新时代展露全新风采,成为中国与其他各国共同增进健康福祉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