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野下高校非遗工作开展模式研究*——以无锡精微绣为例

2021-12-05李敏琦

艺术品鉴 2021年21期
关键词:无锡互联网+活动

李敏琦

自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互联网+”一度成为网络热点话题,社会各界纷纷围绕“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开展了积极探索,非遗承载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和使命,更需要通过互联网广泛的推广与传播力,以提高其认知度。目前,社会各界面向“互联网+非遗”的多项工作已经开展到了实际应用阶段,如公众号推广、培养“工匠精神”、非遗进校园、网络直播、拍摄纪录片、线上众筹等,但作为非遗传承高地的学校,在此背景下的探索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互联网+”对高校非遗工作的开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锡绣与苏绣一脉相承,尤以“精、微”见长,设色典雅精巧,光影变换丰富,无锡精微绣于2008 年作为苏绣的扩展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绣种幅面虽小,却更加精美细致,作品耗时长、成本高、传承门槛也高,要求学员具备更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无锡精微绣可以说与其他非遗项目一样,面临着艰难的发展困境,如何借助“互联网+”思维开展高校非遗工作,培育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值得展开系统深入的探究。

一、高校非遗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规模小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遗在受众的选择上有其局限性,在校学生多因喜欢传统文化,或对某一非遗项目特别感兴趣,或是出于专业学习需求而接触非遗,人员集中,规模较小,普及性低。高校建立的各项非遗兴趣组和工作室也都相对独立,缺少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无法打造和搭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平台。

(二)传承形式单一

现有高校非遗的培养模式主要有:

1.建立大师工作室

在工作室由大师带徒弟手口相传非遗技艺,或者以老生带新生滚动培养。

2.建立兴趣小组

由学生自发组织或老师带队定期开展非遗兴趣沙龙或体验活动。

3.作为专业选修课

从专业角度出发系统学习非遗项目的理论和实践技艺。各模式都有优缺点,总的来说高校非遗文化的传承推广受到地理时空的限制,只有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才能进行非遗的学习和体验,传播的形式较为单一,互动缺乏创新,推广效果并不明显。

二、“互联网+”对高校非遗工作的价值

(一)提高学校非遗的普及度

学校能够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的优势,通过平台互动、线上作品展示、活动宣传和课程教学等方式,提高各项非遗在学校的认知和普及性,而不局限于少部分因专业或兴趣参加非遗课程或活动的学生中。

(二)完善高校非遗课程体系

以往高校的非遗工作主要是配合地方政府和非遗中心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或作为本专业的科研项目开展设计实践,也有很多学校作为兴趣课程进行文化普及,但很少有学校将其作为独立的课程,为其系统地建立课程体系,而互联网的应用能够让学校与外界接轨,融合非遗资源,互通非遗数据信息,帮助学校构建和完善非遗课程体系。

(三)促进高校非遗工作的开展

有了互联网的支撑,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双向联动进行非遗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大大拓宽高校非遗工作的开展路径,重新塑造非遗创新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提高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高校同步参与社会非遗文化创新建设,与地方政府、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传承人、广大受众交换信息、共享资源、建立公共平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产品和体验,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发展。

三、高校“互联网+无锡精微绣”传承策略

(一)创新互动方式

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无锡精微绣线上课程与活动,有助于项目的大范围普及与推广,既能满足学生对锡绣相关信息全面、实时获取的需求,又打破了传统锡绣课程在高校单一的传承模式。借助云班课、学习通、钉钉等网络教学软件开展大师线上教学或直播课,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在线分享锡绣教材、教学视频等资源,通过短视频App 等众多媒介宣传推送学校锡绣工作室相关信息,让更多学生实时了解参与工作室项目,项目成果和师生作品可通过淘宝网店、VR 虚拟现实等平台与外界进行展示交流互动,定期举办活动,开展线上直播,线下体验,为校内外人员接触了解无锡精微绣创造更多条件。通过个性化的宣传方式,助力推动校园非遗文化的建设发展,招募更多优秀的学生参与锡绣学习,为培养工匠精神、创新就业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二)培养锡绣传人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学校与政府、企业共同合作,聘请锡绣大师进校开班授课,借助互联网优势开设在校网络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培养热爱刺绣、能力卓越,能够进行信息化学习的无锡精微绣传人。网络信息的介入,不仅能够从招募宣传、双向选择、课程开展、活动宣传、成果展示与评估等各方面优化学校非遗传人的培养,也大大提升了非遗传人的知识结构。可在线与校外进行形式丰富内容广泛的互动,如抖音直播、在线展览、活动带货等,保证锡绣传承的时效,扩大影响,并进一步提高传承人的学习热情与毅力,为无锡精微绣传承推广的可持续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设特色课程

在校学生可以大致分为:①基础扎实的工艺美术相关专业学员。②喜欢锡绣也有一定艺术基础和天赋的非专业学员。③对锡绣感兴趣,没有任何基础但想了解锡绣的学员。面向这些兴趣、专长、心理、技能各不相同的学员可开展分段教学,根据难易程度分别开设不同类型的线上线下锡绣课程,详细制定各类型锡绣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计划、课程评价和奖惩方法,让课程实施具体化。线下课程实行小班化教学,学员通过报名、双向选择与考核,择优进入工作室学习,由锡绣大师亲临授课,以老带新、滚动培养,从中挑选出优秀的精微绣传承人;线上课程主要面向对刺绣感兴趣,但能力不满足进入工作室条件的多数校内学员,利用网络上广泛的资源,由大师协同工作室专业教师带领线下工作室学生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录制教学视频、线上直播授课、发布学习资源、发起活动等,线上学员积极参与学习和活动,通过考核获得学分,这样既能通过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在校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和人文素养;又可以选拔线上优秀学员进入工作室,提高学员在课程中的参与度,为锡绣项目传承的可持续性提供保障。该特色课程应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对锡绣多元化的兴趣需求,教授传统无锡精微绣技艺的同时,发挥学生个性和创意,为锡绣的传承和发展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四)开展丰富活动

面向校内外开展多彩丰富的活动,如定期举办线上线下作品展;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锡绣体验活动;运用博物馆、图书馆资源丰富课程内容;组织学员参加国内外锡绣比赛,在比赛中提升技艺开阔眼界;与企业开展多方面合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锡绣文化创意产品。利用信息化手段如抖音、微信、微博等对各类活动进行直播宣传,并将每次非遗活动的资料和成果上传至信息化网络平台,表彰并记录学员的每次进步,创造积极的线上线下互动氛围,以提高学员们对锡绣的学习热情,扩大学校锡绣项目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四、结语

非遗的传承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而需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互联网+非遗”无疑是现代社会背景下,最高效的文化传播路径之一,高校“互联网+非遗”的传承模式,有助于培养在校学员的“工匠精神”,从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创新突破这四个维度来提升学员的专业素养;也有助于改变高校传统非遗发展规模小,传承形式单一的现状,大大提高非遗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让传统非遗技艺真正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然而,目前“互联网+非遗”的传承应用还停留在低层次阶段,如微博官方推送信息、微信公众号发布活动,直播采访非遗大师等,可见这方面的探索并不充分。非遗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任重而道远,高校的非遗工作更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以展示其深层次内涵和价值,要实现质的飞跃,还需要大量理论和实践的积累。我们期待非遗的完美蜕变,找到最适合的舞台,绽放更绚丽的色彩!

猜你喜欢

无锡互联网+活动
无锡一棉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