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现状和对策
2021-12-05古子怀魏伟谦刘瑜娟巫志坚余冬玲
古子怀,魏伟谦,刘瑜娟,巫志坚,余冬玲
(1.广东省梅州市农林科学院粮油研究所,广东 梅州 514071;2.广东省兴宁市兴田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中心,广东 兴宁 514500)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抓手。乡村振兴要实现“五大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基础,也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点。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核心是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种或几种市场潜力大、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主导产业和产品。通过产品开发,变资源为产品、变产品为商品、变商品为名品,推动产业的发展,脱贫一方百姓。梅州市围绕本地农业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产业,通过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形成一批特色专业镇(村),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全面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 发展“一村一品、一 镇一业”现状
梅州市从1990 年开始,坚持“选准一个优势资源、推广一套先进技术、建设一片基地、开发一个主导产业、创立一个品牌、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占领一方市场、致富一方百姓”,大力发展“一乡一品”,形成了梅州柚、嘉应茶、平远橙、客都米等一批影响较大的区域品牌。同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培育一批“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促进了本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具体成效如下。
1.1 建设一批基地
梅州市根据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市“三品”认证企业累计551家(无公害农产品378家,绿色食品67家,有机农产品106家),涵盖粮油、茶叶、果品、蔬菜、南药、食用菌、畜牧、水产等类别。
1.2 打造一批品牌
目前通过认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含地标保护产品)16个,分别为梅州金柚、大埔蜜柚、平远脐橙、客都稻米、梅江区清凉山茶、七畲径茶、西岩乌龙茶、大埔乌龙茶、马图绿茶、蕉岭绿茶、蕉岭冬笋、桂岭蜂蜜、三圳淮山、大田柿花、八乡山番薯、客都草鱼;培育广东省名牌产品累计115个;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累计22个;107个产品列入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约占全省10%;5个农产品(客家丝苗米、梅州金柚、大埔蜜柚、平远脐橙、大埔乌龙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7个农产品(梅州金柚、平远脐橙、嘉应茶、大埔蜜柚、马图绿茶、西岩乌龙茶、蕉岭富硒稻米)列入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1.3 培育一批龙头
截至2018年,培育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累计122家,其中粮食类5家,金柚25家,茶叶17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累计375家,其中粮食类12家,金柚43家,茶叶42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累计1959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合作社示范社分别累计39家、160家、255家,。
1.4 培育一批专业镇村
梅县区桃尧镇(梅县金柚)、五华县棉洋镇(红茶)、兴宁市龙田镇碧园村(鸽)、蕉岭县南磜镇金山村(白及)等2个镇13个村评为等全国“一村一品" 示范村镇;梅江区西阳镇(茶叶)、梅县区石扇镇(梅县金柚)、梅县区桃尧镇(梅县金柚)、兴宁市新陂镇(丝苗米)、兴宁市龙田镇(肉鸽产业)、兴宁市径南镇(茶叶)、平远县东石镇(花生)、平远县长田镇(油茶)、蕉岭县蓝坊镇(蜜柚)、大埔县湖寮镇(蜜柚)、大埔县枫朗镇(茶叶)、丰顺县江镇(潭江高山茶)、五华县棉洋镇(茶叶)、五华县龙村镇(茶叶)14个镇评为首批100个省级专业镇。梅县绿茶、大埔乌龙茶、平远东石花生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分别获得“中国金柚之乡”“蜜柚之乡”“单枞茶之乡”“油茶之乡”“脐橙之乡”“仙草之乡”称号。
1.5 扶持一批项目
梅州市共有2042个行政村,2019年全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入库数量为598个。其中水果206个(梅州柚112个),粮食作物87个(水稻62个),茶叶85个,南药46个,蔬菜38个,花卉及其他74个,养殖类62个。2019年省级安排梅州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1.31亿元,支持全市各县(市、区)131个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其中:梅江区5个,梅县区21个,兴宁市27个,平远县8个,蕉岭县6个,大埔县16个,丰顺县18个,五华县30个。梅州市按照省的要求,积极组织各县(市、区)做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的申报入库、审核、审批等相关工作。对131个项目,按照镇(乡)政府组织申报、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审核、县(市、区)级政府审批、市农业农村部门汇总、省农业农村厅备案的方式,有序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目前已完成项目县级政府审批达100%,进度居全省前列。项目覆盖全市76个镇、146个村,其中项目落户在省定相对贫困村41个。产业涵盖客都米、梅州柚、嘉应茶、平远橙、南药、蔬菜、食用菌、肉鸽等特色产业。2020年梅州市继续实施146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共有138个村和5个镇获得专业村镇称号。
2 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存在的问题
梅州市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气候优势和生物资源优势形成了产业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的强大市场需求,再加上大量的劳动力进城后,把空下来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对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形成了综合优势。现在梅州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中,有很大的潜力,也还有些短板。短板概括起来3个方面:一是散,产品比较散。全市在打造专业村、专业镇,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目的就是把散的东西聚拢起来,形成鲜明的特色产业。二是短,产业链相对短。主要还集中在种养环节,加工、流通相对滞后。“一村一品”绝不是简单的种植概念、生产概念,要打品牌,搞产业链,加工、流通要一起跟上去,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小,企业小。经营主体众多,但大都规模较小,实力不够强,种植户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
此外,在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有关资金管理的规定,在项目审批后10d内项目资金直拨至实施主体账户,不实行项目报账制,对项目资金监管带来较大的压力,监管难度也增大。二是实施主体的账户管理薄弱。许多企业的账户管理环节相当薄弱,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财会人员业务水平低,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没有专账管理,资金账户较混乱。三是项目入库培训问题。实施主体编写项目申报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镇专班工作人员录入项目数据填报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县审核时经常退回重做。迫切需要加强培训,提高实施主体、县镇专班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四是项目资金规范使用问题。项目建设内容在上级相关文件中,不够明确,操作中遇到问题较多,没有依据,难以很好地落实解决。五是一些项目实施主体实施进度缓慢。
3 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思路
梅州市发展“一村一品”已有近30年历史。新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不是简单的“炒冷饭”,而是对原先“一乡一品”的优化升级。要用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要用差异化的理念推动发展,用全域化的理念部署发展。按广东省安排,用3年时间扶持200个镇、3000个村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力争用10 年时间实现粤东西北地区农村全覆盖。根据省的安排,梅州市争取3年内建设专业镇40个,扶持360个村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3.1 强化主体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的中坚力量,是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和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的有效载体,也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实施主体。要提高这些主体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各地要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新型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发展特色产品,纳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龙头带动,解决农民的问题,是小农户的问题。
3.2 着力打造品牌
梅州市是特色农业大市,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品质一流,但农产品品牌建设步伐缓慢,普遍存在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影响、有影响但不大的问题。要推广使用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有标志使用,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品的公信力和知名度。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三品一标”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创建培育一批叫得响的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搭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产品营销推介展示平台,宣传推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好产品、好品牌,打造一批粤字号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区域产品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基础,在特字上做文章,把品牌打出去,小品牌大文章,小品牌大市场。
3.3 推进产业融合
要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基地为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运输、商品化处理等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订单农业、众筹农业等,解决好农产品卖难问题,让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出好价钱。要挖掘专业村镇的农耕文明历史和农业文化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拓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让农业有文化说头、景观看头、休闲玩头,让农民有更多赚头。梅州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也要跟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观光、采摘结合起来,也要跟历史文化结合起来,讲出故事、讲出文化来,赋予梅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更多的附加值。
3.4 与产业园有机衔接
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广东省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的两大重要抓手。广东省已经部署用3 年时间,在粤东西北地区支持建设150 个省级产业园。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有机结合,搞好规划衔接,明确“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定位、目标任务等。要围绕产业园周边,依托产业园平台,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3.5 推进绿色发展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轻简化、机械化、集约化栽培为重点,示范推广节水节肥节药品种,推广高质高效种养技术模式。要围绕资源高效利用,示范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要围绕生产效能提升,示范推广节本降耗、轻简高效、机器换人等技术,突破效益瓶颈,提高种养收益。要把农业资源环境压力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把农产品的品质提上去,让“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真正成为绿色发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平台和载体。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既要有特色,也要有绿色,高质量的产品来自于高质量的环境。产业发展要更高层次来推进,要以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的思想来发展。。
4 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作为富民兴村产业的两大抓手之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协调,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负总责,镇级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项目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地方政府要切实担起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机制创新、政策支持、配套服务、工作推动”等方面的统领作用,切实解决好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4.2 强化投入保障
要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创新金融支农方式,确保“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资金投入。要借助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和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结合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万企帮万村”等行动,撬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要积极落实中央和省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细化资金用途,明确支持方式,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要让企业家参与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建设中来,在投入上给予一定的引导。
4.3 因地制宜推进
通过近30年的实践,梅州市各地大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譬如有的农业资源丰富,有的区位优势明显,有的经商传统悠久,有的人文底蕴深厚。各地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找准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切入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
4.4 加强沟通协作
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事关乡村产业振兴,事关农民增收致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我们要凝聚各方力量,落实、健全省、市、县(市、区)、镇、村联动机制,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扶贫、财政、科技、供销、审计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4.5 加强宣传引导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藏在深山无人识,我们要把它们拿到台面上来,由政府宣传。通过各种会展、媒体宣传,让大家充分了解“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品,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
4.6 加强检查指导
督促指导各级及各项目实施主体依法依规抓紧抓好项目实施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取得成效。明确资金监管措施、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加强基层业务培训,提高县、镇管理工作人员及实施主体的业务素质,增强项目实施的指导能力和实施工作能力,下基层检查指导,如有发现偏差,及时纠错,督促项目实施主体抓紧抓好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及时指导验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