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社区基层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L区为例

2021-12-05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城乡基层社区

陈 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治理有效”是社会建设的基石,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成都市L区对城乡基层治理进行了深入性地探索,敢于挑战和创新,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了适合L区发展的城乡基层治理模式。

1 成都市L区城乡社区基层治理现状

成都市L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形成了以下基层治理现状。

1.1 “一个核心”,聚焦党建引领

L区围绕党建引领“一个核心”开展城乡基层治理工作。一方面,深入实施“支部书记魅力工程”,制定带头人“激励十条”,为L区城乡基层治理筑牢了党员骨干支撑。另一方面,定期举行关于新形势下党组织和党员如何在基层治理中起到积极作用的专题研讨会,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筹建、选举、成立等方案及其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的组织辖区内开展共商、共建、共治大会,确保工作的开展步调一致、方向不偏。

1.2 “两翼齐飞”,坚持“自上”与“自下”协同发力

L区注重“自上”与“自下”协同发力。“自上推动”方面,强化顶层设计,狠抓督促落实,聚焦成都市“1+6+N”政策体系和市委、区委三大改革攻坚计划,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自下发力”方面,建立群众、街镇乡、领导小组三级考核机制,切实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项目验收的核心要素。

1.3 “三治融合”,赋能“自治、德治、法治”齐作用

强化自治“同参与”、法治“促规范”与德治“润人心”。自治方面,深入开展主人翁精神和公民意识教育。例如,SN社区成立了多个社会治理群众自治组织,“苏妈妈调解团队”“环境与物业调解委员会”等,通过充分发挥群众热心社区良性建设的积极性和自治组成多元化的优势,形成台账将突出问题在定期的专题研讨会上讨论,群众发生矛盾时,以团结多数,主动消弭少数意见的方式,将矛盾在内部化解。实现了老百姓从过去被动接受社区建设带来的好处变为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从“享受者”到“建设者”转变。法治方面,持续开展法律“七进”,指导修订村规民约,试点推广律师团队进社区。德治方面,深入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事。

1.4 “四大保障”,凝聚“产业、设施、文化、资金”承载能力

L区实现产业、设施、文化、资金四大保障,凝聚城乡基层治理能力。产业保障方面,实施基层“造血增能计划”,发展生活类服务企业,培育出一批新经济业态企业。设施保障方面,2017年以来,完成组织活动场所“提档升级”项目12个,新增城乡社区用房近4万m2,规划建设100个“15min公共服务圈”和134个邻里中心。文化保障方面,探索开展以奋斗精神为主的社区教育,推动形成“人人奋进、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资金保障方面,探索建立基层治理基金,压实区、街镇乡监管责任,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并且落实定期审计、第三方评估等监督方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1.5 “多元参与”,盘活城乡基层治理资源

首先,建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投入经费不少于100万元,近2年资助社会组织培育扶持项目不少于40个。其次,每年投入200余万元落实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补贴、社会工作人员免费培训、等级评估3A及以上的社工服务机构奖励、社会工作优秀人才奖励、通过社工考试一次性奖励等政策。最后,构建社区伙伴协同平台,依托社会工作协会,有效整合辖内单位、高校、业主委员会等社区管理服务主体,搭建分享交流、协商互动平台。依托社区总体营造项目,鼓励居民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自组织,形成居民自我服务长效机制,引导邻里互助、居家养老等自组织转化为提供社区公共产品的社区社会组织。

2 成都市L区城乡社区基层治理的主要问题

2.1 治理机制有待完善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依然依托于政府行政性推动,大政府小社会观念根植较深,村(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局面没有完全形成。涉及生态移民、拆迁安置的农村社区,在原有乡村集体经济形态被打破的同时,乡村人口出现大量转移,自治组织服务半径被放大、服务交错叠加,自身发展治理需要寻找新的乡村凝聚点,推动乡村振兴;城市社区大多涉及单位宿舍、自建小区等,物业矛盾、流动人口等问题突出,自治组织服务人口规模不断增加、面对问题错综复杂。同时,自治组织服务半径被放大、服务交错叠加,自身发展治理缺乏新的凝聚点。

2.2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L区的城乡社区基层治理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村的发展和治理主要靠村级公共服务资金,主要靠公交车停车场出租等单一渠道,乡村振兴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发展集体经济的后劲不足。而城市社区用房登记在街办、乡镇,社区作为公益使用均需请示,且可用的部分阵地在居民区楼下,在用的有与规划不符的情况,资金使用不灵活,财政上管理严格,不能灵活使用。

2.3 治理主体主动性亟待提高

少部分党员干部对基层治理工作学习不够,服务群众能力水平较弱,推进工作的方式方法还有差距,存在惯性思维、路径依赖等问题。虽然村(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发展基层治理活动,但宣传力度不够,致使社区治理效果不理想。自治组织承接基层政府下沉行政性事务较多,大量自治组织往往疲于应付上级工作,自治活动不够广泛、深入。

3 典型案例

3.1 DS社区打造“五微”品牌

L区DS社区由农村板块和城区板块组合而成,共36个居民小组(农村14个、城区22个)。DS社区作为成都市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示范社区之一,打造了“五微”品牌,从而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开好“微课堂”教育发声,让居民及时知党情。开通“DS社区党员学习微信群”等互动交流平台,利用微信、短信等“互联网+”载体,开设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微课堂”。二是设好“微站点”凝心聚力,让居民心中飘党旗。在社区活动阵地、文化活动站点等设立党群连心信箱,收集居民的“微心愿”。三是建好“微组织”精细治理,让居民主动跟党走。运用“大党建”工作思路,联合辖区内物管公司、教育机构、驻地部队、小区商铺、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成立区域党建联盟、发展促进会、商业联合会等“微联盟”。四是选好“微项目”务实惠民,让居民由衷感党恩。积极转变“先争取工作专项资金,再开展项目需求调查”。五是做好“微公益”邻里互助,让居民自愿报党恩。壮大社区“微基金”,丰富资金来源;建立健全DS“时间银行”志愿者服务体系,定期开展残疾人“量体裁衣”服务、“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

3.2 SN社区创新“绿色驿站”项目

SN社区2007年彻底完成“村改居”工作,人口主要以失地农民与外来务工人口为主。本着“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原则,SN社区在基层治理工作上创新出“绿色驿站”项目。“绿色驿站”主要成效是提升社区环境,提高群众参与度,丰富了群众休闲活动方式,并实现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推动社区治理加速,提升品质。“绿色宜居”子项目试点于2017年11月老旧小区改造完成的桂花园小区。利用小区闲置墙面进行绿化提档升级建设,通过墙面绿植花草铺设、开拓居民绿色“自留地”,既美化小区环境又引领小区居民关爱绿色环保,自发维护小区环境。“绿色益铺”子项目是对两条街面商铺门柱进行统一包装并安装柱面花篮,借此提升老城区的街面景色,并通过商铺认养门前花草来引领居民关爱绿色关爱环保。

4 对策建议

根据L区存在的城乡社区基层治理问题,本文对症下药,提出构建人才激励机制、健全组织保障制度、推广试点示范作用和加大多渠道资金投入四项具体措施来完善L区的城乡社区基层治理发展。

4.1 构建人才激励机制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构建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城乡社区基层治理智力支撑。逐步清理部分能力较弱、不能适应工作的村(社区)干部,通过评优评先等活动构建人才激励机制。同时,继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待遇,努力引进优秀人才,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设立人才专项资金,着重奖励能力强、实绩贡献大的能人干部。

4.2 健全组织保障制度

要继续拓展对村(居)民委员会的建设,以民主促民生、以自治促治理、以创新促发展,努力把村居民委员会建设成为组织框架健全、制度机制完善、干部队伍优良、功能职责明确的基层组织。

4.3 推广试点示范作用

抓好试点示范作用,全面推广基层治理示范村(社区)的经验,推广试点村(社区)经验做法,培育形成L区基层治理的品牌。有条件的可以现场观摩学习示范点经验做法,依托城乡党组织共建结对,邀请身边先进典型,现场讲解城乡基层治理经验做法。

4.4 加大多渠道资金投入

一方面,社会资金参与基层治理缺乏鼓励政策,目前成都市工商局仅做了社会企业的评定工作,对社会企业的优惠措施未作明确规定,参与支持社区发展治理的企业优惠政策缺乏,可努力搭建社区发展治理基金。另一方面,加强对乡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弥补其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让城市社区资金更灵活,以服务为主,去严格的行政化。

猜你喜欢

城乡基层社区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社区大作战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基层在线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