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胰头癌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探讨

2021-12-05毛益申傅德良

腹部外科 2021年5期
关键词:胰腺癌胰腺淋巴结

毛益申,傅德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 复旦大学胰腺病研究所,上海200040

外科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机会根治胰腺癌的方法,然而仅20%的病人在确诊时有手术切除指征,30%~40%的病人虽无远处转移病灶,但因肿瘤侵犯周围重要血管和脏器而失去手术机会[1]。现有外科技术的进步,并未使得病人远期生存明显改善。究其原因,还是与胰腺癌特殊的肿瘤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促使胰腺癌的治疗策略从单纯的“手术为先”模式向以肿瘤学为主导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转变,胰腺癌的治疗仍然面临极大的挑战,不同部位和期别的胰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策略也不尽相同,本文就胰头癌的围手术期治疗进行讨论,以期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水平和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一、可切除胰头癌(resectable pancreatic cancer,RPC)的围手术期治疗策略

RPC是指胰腺癌未侵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肝总动脉、未侵犯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或侵犯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尚未超过180°,且静脉轮廓规则,可以通过手术达到根治性切除。目前RPC指南推荐的治疗策略是: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加上术后辅助化疗。手术要求:(1)包括完整切除胰头部及钩突,并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要求做到胆管、胃或十二指肠、胰颈和肠系膜上动静脉环周等切缘均为阴性,即达到R0标准。(2)现在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手术安全性、淋巴结清扫数目和R0切除率方面与开腹手术旗鼓相当,其“肿瘤学”获益性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验证,推荐在专业的大型胰腺中心、由有经验的胰腺外科医生开展。

(一)RPC的淋巴结清扫

RPC进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淋巴结清扫范围现已达成共识,即采用2014年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ISGPS)推荐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清扫No.5、6、8a、12b1、12b2、12c、13a、13b、14a、14b、17a和17b,大于标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就是扩大淋巴结清扫;如清扫No.8p、9、12a、12p、14a-d、16a2、16b1即是扩大的淋巴结清扫[2]。是否需要淋巴结的扩大手术清扫争议较大,术中如何把握淋巴结清扫的范围,目前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或共识[4]。反对者多认为扩大清扫淋巴结并不能改善预后,而会增加术后并发症。欧美、日本及韩国学者进行了5项前瞻性临床试验,尤其是近年来日本和韩国学者的2篇扩大样本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均表明:与标准组相比,扩大组不能改善病人预后,但可能会增加胰瘘、术后胃排空障碍、术后出血、乳糜漏等并发症的发生[AnnSurg,2014,259(4):656-664.以及AnnGastroenterolSurg,2021,5(1):111-118.]。Jang等[4]研究报道169例胰腺癌病人中,行标准淋巴结清扫术与扩大淋巴结清扫术的R0切除率(85.5%比90.7%)、5年总生存率(18.4%比14.4%)、5年无病生存率(14.8%比14.0%)及总复发率(74.7%比69.9%)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故不推荐常规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对于RPC的手术关键是淋巴结的清扫。我们从术后临床病理资料来看,胰头癌各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均有较高比例,No.13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最常见(35%~64.5%),其余为No.8、12、14、16、17组淋巴结,No.16也高达20%,并存在淋巴结的微转移[5-6]。因此,我们中心认为确有扩大淋巴结清扫的必要,如不清扫就会有肿瘤残存(R1或R2)。况且随着外科清扫技术的成熟,扩大清扫并没有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No.16组淋巴结阳性可能会增加肿瘤R1切除率,如何进行清扫和具体术式应个体化对待。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CSPAC)专家共识建议,若胰头癌病人具备如下特征,不建议行No.16组淋巴结清扫:(1)肿瘤切除较困难,需要联合血管切除;(2)术前高血清肿瘤负荷[癌胚抗原(CEA)+癌抗原(CA)125+CA19-9≥1 000 kU/L];(3)No.16组淋巴结呈弥漫性转移。但随着胰腺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en-bloc切除(整块切除)理念的运用和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及术后化疗效果的提升,淋巴结扩大清扫在胰腺癌根治性手术中的价值需要重新评价,尤其是局限性淋巴结转移者[7]。

(二)RPC的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

众多RCT证实,术后辅助治疗可以明显减缓RPC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延长病人的生存期[8],但是不是需要进行新辅助治疗目前存在很多争议。目前指南建议,RPC不做常规术前新辅助治疗,但存在高复发危险因素的可切除胰腺癌病人,如肿瘤标志物CA19-9水平较高、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显示高肿瘤负荷或区域淋巴结可疑转移、或者体重明显减轻、存在剧烈疼痛等表现者,应该进行新辅助治疗[9]。对于这部分病人进行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消灭体内微转移灶,以降低病人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2021年JAMAOncology期刊发表的一项围手术期化疗随机Ⅱ期临床研究[10],探讨了RPC围手术期化疗的2年总生存率。两组病人分别给予改良的四药联合方案(mFOLFIRINOX)和白蛋白紫杉醇新辅助和辅助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新辅助治疗完成率分别为84%和85%、手术切除率为73%和70%;病人进行术后辅助化疗完成率分别为68%和58%;两组病人2年总生存率和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47%比48%和23.2个月比23.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新辅助治疗对于可切除胰腺癌安全性较好、可提高R0切除率,但研究未取得生存期的改善,仍需进一步高质量临床研究验证。对于具有高复发风险的可切除胰腺癌提倡进行新辅助治疗,但目前高危风险因素尚缺乏量化的标准和标志,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细致的临床研究。

二、交界可切除胰头癌(borderline resectable pancreatic cancer, BRPC)的围手术期治疗策略

BRPC是指:(1)胰头部肿瘤累及肝总动脉,但未累及腹腔干或左右肝动脉起始部,可以被完全切除并重建;(2)肿瘤累及肠系膜上动脉,但没有超过180°;(3)肿瘤累及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超过180°或累及范围虽未超过180°,但存在静脉轮廓不规则;或存在静脉血栓,切除后可进行安全的静脉重建;(4)肿瘤累及下腔静脉。

目前国内外指南和共识推荐的BRPC围手术期治疗策略是:先行新辅助治疗,再评估后手术,并行必要的术后辅助治疗。已有临床实践和RCT研究表明,新辅助治疗能提高BRPC病人肿瘤R0切除率、增加淋巴结转移的阴性率、减少神经/血管浸润、延长病人无病生存时间,可能会潜在影响病人的总生存期[11]。

对于BRPC病人先行新辅助治疗主要有以下因素:(1)胰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而手术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临床上在选择手术时机时,病人可能就已经出现全身微转移灶,通过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消灭微转移灶,降低病人术后远处转移率和复发率。(2)新辅助治疗有助于对病人进行筛选、观察肿瘤生物学行为,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窗口期。如果新辅助治疗期间肿瘤持续进展,则说明肿瘤生物学行为恶劣,虽然技术上可以进行手术切除,但肿瘤生物学行为恶劣也往往难以达到根治。(3)控制肿瘤生长,延长病人生存期;使肿瘤缩小并降期,有助于提高局部阴性切缘的比率,进一步降低局部复发率。欧洲一项包含246例BRPC病人的Ⅲ期临床试验证实,与直接手术相比,新辅助治疗后再手术能够显著提高无病生存期、无病进展期,减少肿瘤的淋巴、神经和血管侵犯,将R0切除率从40%提高至71%,结合术后化疗可将生存期延长至35.2个月,而直接手术的病人生存期仅为19.8个月[12]。

(一)BRPC的新辅助治疗

1.BRPC新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 对于诊断明确的BRPC病人,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以化疗为主,放疗、靶向治疗为辅的新辅助治疗策略,可以控制肿瘤进展,争取减轻局部肿瘤对血管的侵犯从而达到肿瘤降期的目的,使得BRPC病人手术更容易。由于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BRPC新辅助治疗的方案、周期、疗效评估标准及手术指征尚无定论,仍需临床进一步研究。

新辅助化疗如何选择敏感有效的化疗方案是临床的一大难点,根据已有的临床试验结果,目前多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如FOLFIRINOX(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或改良的FOLFIRINOX方案(Mfolfirinox方案)以及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主要是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G方案)、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GS方案)等。

随着胰腺癌精准治疗的深入,可以通过肿瘤组织活检进行胰腺癌模型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和类器官实验,直接观察胰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化疗方案的选择[13-14];也可以通过液体活检技术进行肿瘤细胞基因检测,根据病人的基因特点,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间接地进行敏感药物的筛选,如发现基因Hent、SPARC的异常表达,可考虑使用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类的化疗方案;如存在BRCA1/2基因发生突变时,可选用含铂类化疗方案;同时还可通过动态观察循环细胞、基因类型和数量的改变,及时早期预测治疗效果,对反应较差的病人可及时改变治疗方案。

2.BRPC新辅助放化疗 新辅助治疗联合使用化疗和局部放疗的治疗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全身和局部的肿瘤进展,并能提高病人对新辅助治疗的反应率,降低对新辅助化疗不敏感病人延误手术时机的风险。Katz等[15]开展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新辅助放化疗研究,BRPC病人在接受4个周期改良的FOLFIRINOX方案以后,继续接受为期5周半的卡培他滨口服联合放疗,再进行手术治疗评估。结果22例病人中有15例(68%)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2例(80%)联合血管切除,14例(93%)达到R0切除,5例(33%)标本中残余癌细胞比例低于5%,2例(13%)达到了完全病理缓解,病人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1.7个月,显示新辅助放化疗对肿瘤的局部控制有非常好的作用。同时我们发现,放化疗后显著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和术中出血量,甚至会影响病人组织的愈合,增加术后并发症。如何确定术前的放化疗方案、手术时机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3.BRPC新辅助靶向和免疫治疗 新辅助治疗中是否联合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还在探索之中。胰腺癌有效的靶向药物不多,如发现基因Hent、SPARC的异常表达,可考虑使用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类的化疗方案;如存在BRCA1/2基因发生突变时,可优先考虑使用铂类化疗方案,在维持治疗中有效的奥拉帕尼[16],是否可以联合应用于胰头癌的新辅助治疗,还有待于探索。

目前大部分胰腺癌免疫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仍处于起步状态,胰腺癌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和低肿瘤突变负荷被认为对免疫疗法具有抗性,破坏这种免疫抑制网络并促进免疫细胞抗肿瘤活性仍可能提供新的治疗机会[17]。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并未获得成功,但目前发现对于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表达阳性、肿瘤负荷高表达、具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或错配修复特征的胰腺癌,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靶向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提示胰腺癌免疫治疗依旧存在希望[18]。

(二)BRPC的手术治疗策略

BRPC经过一段时间的新辅助治疗后需要疗效的评估,以确定是否可以手术,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目前都没有定论,需临床进一步研究探索。

1.BRPC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 BRPC新辅助治疗后肿瘤指标下降至正常,或降到最低水平,影像学显示肿瘤和累及血管可切除重建、病人体力状况改善则可行手术治疗[19]。一般认为只有在很有可能达到R0切除的情况下才应进行手术,指南推荐新辅助治疗后4~8周进行手术,否则放化疗导致的组织纤维化可能会增加手术难度。然而,如何在术前筛选出可达到R0切除的病人仍充满挑战,评估胰腺癌可切除性仍主要依靠于影像学标准,如今指南建议,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的可切除判断需要兼顾解剖学(anatomy)、生物学(biology)和体力状况(condition)三方面(“ABC”原则)进行综合评估[20]。我们的经验是通过PET/CT判断有无远处转移,通过增强CT或MR进行肿瘤局部可切除性判断,尤其是血管的累及和可切除重建。而对于肝微小转移灶和腹膜粟粒样转移灶的发现仍有难度,对于部分高转移风险的病人要考虑腹腔镜探查或腹腔镜超声检测,以弥补影像学检查的不足。美国麻省总医院总结了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肿瘤可切除性预测指标[21],结果单因素分析没有发现能够准确预测新辅助治疗后肿瘤可切除性的指标,但多因素分析提示,CA19-9>100 kU/L、从肿瘤确诊到手术的间隔时间>8个月为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手术时机最好选在肿瘤指标降至正常或下降到最低水平。

2.BRPC手术治疗策略 BRPC手术难点在于肿瘤累及的血管和局部组织侵犯的处理,常常需要联合血管的切除重建,手术创伤很大,因此术前要充分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

(1)血管侵犯处理策略:BRPC已有肿瘤周围血管被累及,即使接受新辅助治疗,手术时常常仍需要联合血管切除。有文献统计了2001-2015年间有血管累及并接受新辅助治疗的BRPC/局部进展期胰头癌(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LAPC)病人的资料,发现只有6%的胰头癌病人达到部分缓解(PR),69%病人为稳定(SD),约25%的病人肿瘤进展而没有接受手术治疗[21]。因此,再次评估手术可切除性时,要非常重视血管累及的范围和程度,是否有切除重建的可能,是否可以自身吻合重建、还是需要血管替代物如人造血管、异体血管和自体血管移植。目前对肿瘤血管侵犯的判断主要依赖于增强的CT和MR及血管重建,以及数字化3D重建,帮助指导制订手术预案。

(2)门静脉血管侵犯处理策略:对于BRPC肿瘤累及的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只要切除后可以重建(原位吻合或自体血管或者人造血管替代),可以达到R0切除者,均建议行联合切除手术,这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可以采用补片、切除对端吻合、或者架桥植入替代物吻合等重建方式,为了减少血管吻合口张力,我们推荐使用人造血管,即可保证通畅,又没有增加血管并发症[22]。随着胰腺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的改善和血管外科技术的成熟,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头癌根治术,已成为安全可行的手术,但还是要重视此类手术,操作时间长、术中出血和输血增多,术后还存在一定的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23]。

(3)动脉血管侵犯处理策略:对于BRPC可能累及的动脉(肝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多数可以通过动脉鞘外剥离技术切除肿瘤,如果术中发现动脉壁有侵犯,可以考虑做节段性切除重建,但要保证吻合口的通畅度且没有张力,最好术中能多普勒超声检测一下血流。我们还建议吻合处采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如同时需要联合门静脉切除,最好交替进行,不要同时阻断两路血流,尽量减少肝缺血时间。

三、LAPC的围手术期治疗策略

LAPC是指胰头/钩突肿瘤无远处转移征象且符合以下任意1项影像学检查结果:(1)肿瘤包绕肠系膜上动脉超过180°;(2)肿瘤累及肝总动脉或腹腔干超过180°,或者肿瘤侵犯肠系膜上动脉第一空肠支;(3)肿瘤压迫或非肿瘤性栓子导致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受侵犯或闭塞且无法重建;(4)肿瘤累及汇入肠系膜上静脉最近段空肠支。

LAPC病人常伴有腹膜后的结缔组织、神经组织、骨髓、肝脏及腹膜微小转移,其肿瘤浸润的范围已远远超过目前手术所能够切除的范围,因此LAPC被认为是不能直接手术切除的,国内外指南和共识对于LAPC围手术期治疗策略是: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治疗模式,制订最佳的个体化转化治疗方案,再评估肿瘤治疗效果和手术可切除性,进行术后的综合治疗。转化治疗能提高LAPC病人肿瘤R0切除率、增加淋巴结转移的阴性率、减少神经/血管浸润、延长病人无病生存时间,可能会潜在影响病人的总生存期。

(一)LAPC转化治疗策略

1.LAPC的系统治疗策略 LAPC病人治疗目标是控制疾病进展、控制症状、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手段首选放化疗。联合化疗方案如FOLFIRINOX及AG方案在转移性胰腺癌治疗中效果显著,已成为LAPC的标准治疗方案。NCCN指南提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1分的病人可选用FOLFIRINOX方案,ECOG评分相对较差(0~2分)病人可以选择AG方案[24]。除上述两种一线化疗方案外,针对基因检测中存在BRCA1/2或PALB2突变的病人,可采用对此类病人更敏感的含铂联合方案。对于无法耐受FOLFIRINOX或AG方案的LAPC病人,可以尝试口服氟尿嘧啶衍生物(替吉奥S-1)/奥沙利铂/伊利替康(SOXIRI)三药联合方案。通过术前的放化疗转化治疗可以使肿瘤降期,有助于提高LAPC手术切除率及R0切除率,并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但多数文献[25]报道,LAPC术前转化治疗后获得手术切除者不足30%,故转化治疗后应重新评估,仔细选择合适病人行手术治疗[Oncol,2013,18(5):543-548.]。而联合靶向和免疫治疗的研究未能显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大部分纳入研究的为转移性胰腺癌或一线治疗后肿瘤进展的病人,其临床试验结果对LAPC病人的意义有限。

2.LAPC的放化疗策略 虽然放化疗联合使用对改善LAPC病人的肿瘤局部控制明显优于单纯的放疗或化疗,但对病人预后的改善并不理想,如LAP07三期临床试验研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放化疗没有使LAPC病人生存时间明显延长[26]。近年来,全身化疗方案(AG/FOLFIRINOX)联合放疗对局部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能否帮助肿瘤降期,成为临床研究及应用的热点。NCCN也提出,对部分术前认为全身化疗不足以使肿瘤降期达到手术指征的LAPC病人,将放疗联合化疗作为初始治疗,利用放疗对肿瘤局部的杀伤以减少肿瘤对血管的侵犯,从而使部分病人有机会获得手术指征。另外,新型放疗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减少以往局部大剂量照射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照射精度,如立体定向放疗(3D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射波刀等,以期能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二)LAPC手术治疗策略

1.可切除LAPC筛选 对于接受转化治疗后的LAPC要通过MDT评估治疗效果,尤其是肿瘤可切除性的判断。NCCN指南推荐:转化治疗后,影像学提示肿瘤有切除可能、无明显进展和远处转移、全身情况可耐受手术,且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或CA19-9水平降低或稳定,可考虑手术探查争取切除肿瘤[25],但无明确细化标准,需要多学科细致讨论。LAPC转化治疗后获得手术切除者比例不高,除了要通过PET/CT排除远处转移,还要通过增强CT或MR判断肿瘤局部切除的可能性,尤其是周围血管和脏器的累及,是否可切除重建,筛选出合适的手术病人。手术时还可以行腹腔镜探查,发现腹腔内的微小转移。

2.血管侵犯处理策略 对于经治疗后评估有根治性手术机会的LAPC,手术策略与技巧显得更为重要。即使转化治疗后肿瘤有所退缩,但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改变并不明显,往往仍需要联合多器官切除、血管切除重建及淋巴结扩大清扫等,大大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建议仅限于大型胰腺中心、并由有丰富血管外科及胰腺外科经验的医生完成,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门静脉血管侵犯的处理原则与BRPC类似,但如果肿瘤累及肠系膜上静脉最近段空肠支时,处理要十分谨慎,可能需要做远端静脉成形,才能完成吻合重建。往往需要先解剖肠系膜上静脉及其束支,确定可以重建的情况下,再开始分离其他部位。现在还建议动脉优先入路,在探查动脉与肿瘤的关系后,结合术前影像学诊断和术中探查发现,将肿瘤动脉侵犯分成两类情况处理[27]:第一种动脉晕圈征“halo sign”,肿瘤包绕动脉外膜周围增厚,但动脉壁和内腔完整、没有狭窄变形等侵犯表现,术后病理往往没有发现肿瘤累及血管壁,我们常常采用脑膜剪锐性动脉鞘外剥除技术剥离动脉而切除肿瘤,避免不必要的动脉切除吻合,同时要清扫海德堡三角淋巴结和神经组织。第二种动脉细绳征“string sign”,影像学和术中探查发现肿瘤累及的动脉腔呈细绳状狭窄、术后病理提示壁内肿瘤侵犯,如受侵动脉长度局限,可以切除吻合重建,并清扫动脉周围的淋巴神经组织;如果累及动脉段长且弥漫,则应放弃手术。我们临床发现联合动脉切除的胰头癌手术,血管并发症和手术后并发症比较严重,处理棘手,存在较高的死亡率,手术选择一定要慎重,尤其是需要联合周围动脉和门静脉一起切除时[28]。

3.胰腺扩大切除策略 多数LAPC病人可以通过联合门静脉的切除和动脉外鞘剥除技术以及扩大的区域性淋巴结清扫达到根治性切除。虽然新辅助治疗有助于降低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但回顾性临床资料显示,淋巴结转移比例仍然很高,扩大的淋巴结清扫仍是有必要,以达到R0切除[29]。还有一些胰头肿瘤累及延伸至胰腺颈体部,为达到R0切除,需要做全胰腺切除。手术方式包括经典的全胰腺切除、保留脾脏的全胰切除[30]、保留部分胰尾脾脏的次全胰切除。全胰腺切除术后内外分泌功能丧失,营养及生活质量相对都有下降,尤其血糖控制不佳对术后生存也有较大影响,故应谨慎采用[31]。为了保留脾脏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对脾门周围没有肿瘤累及者,我们采取Warshaw方法保留脾脏。对胰尾没有肿瘤累及者,采取保留部分胰尾脾脏的次全胰切除,其中保留胰腺长度小于3 cm的,胰腺残端直接关闭缝合,可以保留部分胰腺内分泌功能、减少术后脆弱性低血糖的发生[32];而大于5 cm者则按常规行胰肠吻合,可以保留部分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明显改善术后生活质量,目前的研究表明此类手术方式没有增加局部肿瘤复发风险、没有影响病人的肿瘤治疗效果,其长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积累证实其疗效和应用指征。

四、小结

如何进一步提高胰头癌围手术期放化疗效果,着力打破胰腺癌特殊的免疫微环境给靶向、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造成的窘境,是眼下急需要研究攻克的难题,尤其是,BRPC/LAPC的治疗效果进步有限,希望随着肿瘤学新概念的推动和胰腺癌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在MDT模式的推广下,根据胰头癌病人的肿瘤临床及分子学特征,结合个人体能状况,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胰头癌病人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治疗水平,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猜你喜欢

胰腺癌胰腺淋巴结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吸烟会让胰腺癌发病提前10年
不同检查方式对胰腺损伤的诊疗价值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胰腺病杂志》稿约
胰腺超声检查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