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质高产苜蓿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
2021-12-05李竞前闫奎友柳珍英张海南
李竞前, 闫奎友*, 柳珍英, 张海南
(1.全国畜牧总站,北京100125;2.融通农业发展(成都)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36)
2012年开始,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投资3亿元,支持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一次性补贴180万元(每亩600元),重点用于推行苜蓿良种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强苜蓿质量管理等。从2019年起,中央财政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将苜蓿基地建设面积由50万亩增加到100万亩。截至2020年底,已累计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550万亩。总的看,项目实施以来,支持带动了优质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质量快速提升,有力促进了苜蓿产业和奶业的发展,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项目建设保障了局部地区优质饲草料供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苜蓿市场供需矛盾。
1 我国优质高产苜蓿生产情况
1.1 优质苜蓿生产形成规模 2012—2019年,全国优质苜蓿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累计苜蓿种植面积超过550万亩。据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初步统计,2019年新种苜蓿120万亩,苜蓿干草产量260万t,比2018年增加40万t。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用于流通市场的商品苜蓿草种植面积332万亩,同比增加17.4%。苜蓿干草产量195.6万t,同比增加13.2%。经过几年努力,形成了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黄河灌区、内蒙古科尔沁沙区、鄂尔多斯高原、安徽蚌埠五河、甘宁黄土高原、陕北榆林地区等多个苜蓿产品草的集群产业基地(卢欣石,2019)。
1.2 优质苜蓿生产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国产苜蓿一级和优级干草占比不断提升。苜蓿青贮技术日渐成熟,青贮产品逐步得到奶牛场的认可,销售形势良好。据行业初步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苜蓿青贮增加幅度较大,达到126.7万t,同比增加约2倍。苜蓿人工干燥设备研制成功并逐步投入使用,国内优质苜蓿的质量得到提升。
1.3 推动奶业产业素质不断提升 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国产苜蓿干草产量增加、质量提升。针对气象条件不利于干草调制的情况,各地积极探索开展苜蓿青贮,解决了苜蓿雨季调制的问题。以内蒙古为例,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当地奶牛养殖业快速发展。“苜蓿+全株青贮玉米+精料补充料”的全价日粮饲喂模式在内蒙古普及,规模牧场平均乳脂率、乳蛋白率分别达到4.09%和3.39%,体细胞数19.62万个/mL,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据奶牛生产性能参测牧场数据,泌乳牛平均单产达到9.5 t。
1.4 促进带动农民增收 通过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与发展,示范带动周边农民苜蓿种植水平提升。2019年,在进口苜蓿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国产苜蓿价格上涨,生产效益较好。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河套地区种植苜蓿利润平均达到300元/亩。河南黄河滩区通过大力发展苜蓿青贮,就地就近供应奶牛养殖场,盈利可达600元/亩。
2 苜蓿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优质苜蓿发展仍面临整体质量水平不高、高等级苜蓿供给不足、草种供种能力不够等突出问题。
2.1 高品质牧草产能不足,进口依赖度高 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消耗国产、进口苜蓿量各占半壁江山。我国苜蓿品质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主要短板在粗蛋白质(CP)、相对饲喂价值(RFV)、产品批次间质量稳定性等方面。主要原因是收获加工、储存运输、质量检测等设施设备不完善,种植苜蓿主要是盐碱地、风沙地、退耕地、撂荒地、旱坡地等低劣土地,难以满足高品质饲草生产的需求。据统计,国产特优级、优级苜蓿干草占比不足20%,一级、二级苜蓿占比70%,远不能满足高产奶牛特别是单产10 t以上奶牛的饲喂需求。
2.2 头部企业少而不强,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差在经营主体方面,优质龙头企业数量少,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年产值超亿元的仅有16家,年产万吨以上商品饲草的生产加工企业仅有60多家,占生产企业的15.6%。大多数生产规模小,机械化装备水平低,管理水平不高。苜蓿种植面积和饲养奶牛数量配套衔接不够,就地就近保障不足。同时,在区域内收获和加工机械的资源共享和组织化水平低。
2.3 苜蓿供种能力不足,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不够 优质的苜蓿草种才能生产优质的苜蓿草。目前国内以引进国外苜蓿品种为主,国产苜蓿草种的市场占有率低。苜蓿品种虽有100多个,但繁育面积很小、推广使用率低,高抗优良适应性强的品种少。苜蓿种植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要求较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还不够。在苜蓿生产技术研究推广方面,存在研发集成不够、推广力度小等问题。
2.4 项目补贴标准偏低,苜蓿种植积极性降低目前优质苜蓿种植地区普遍存在流转土地地租上涨、种植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等问题,加之内蒙古、甘肃等地征收水资源税等,影响种植积极性。尽管项目补贴按600元/亩,但一茬苜蓿种植周期6~7年,年均补贴不到100元,而且第一年育苗壮苗保本不赚钱;第六、第七年苗情老化衰退,苜蓿产量和品质降低,基本不能获利。此外,在财政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下,苜蓿种植面积作为指导性任务而非约束性任务下达,项目资金被整合使用的问题突出,影响了任务落实。
3 国际苜蓿供给及国内需求分析
3.1 我国苜蓿进口情况 近年来,我国苜蓿进口量基本保持稳中略减的趋势。据海关数据,从2016年的146.3万t到2019年135.6万t;进口平均到岸价不断上涨,从2016年的307美元/t到2019年339美元/t。美国为我国苜蓿进口第一大国,近几年进口量基本呈稳中略减趋势,从2016年的128.8万t降至2019年101.47万t。2020年1~10月,进口苜蓿111.97万t,平均到岸价362美元/t。其中,从美国进口量为97.13万t,占苜蓿总进口量的86.8%,主要为优级苜蓿干草;从西班牙进口脱水苜蓿量为9.16万t,同比减少49.80%,占总进口量的8.18%。此外,从南非进口2.06万t,占总进口量的1.85%;从苏丹进口1.19万t,占总进口量1.06%;从加拿大进口0.94万t,占总进口量0.84%。
3.2 全球苜蓿生产和贸易情况分析 据《荷斯坦杂志》提供的数据,美国苜蓿产量(折合干草)从2015年5900万t降至2020年的5262万t(约占全球产量58%),下降约11%;欧盟苜蓿产量从2015年3780万t降至2020年的3320万t(约占全球产量36%),下降12%。美国、西班牙是最大的苜蓿出口国,美国能用于出口的苜蓿约300万t,西班牙80余万t。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苜蓿进口国,其他进口国或地区还有日本、阿联酋、沙特、韩国、我国台湾等,上述国家或地区的生鲜乳价格均远高于我国。美国出口我国的苜蓿全部从西海岸装船,由于2020年美国西部严重干旱,造成高品质苜蓿产量减少,同时受新冠疫情影响,苜蓿产地价格下降但海运费增加约35%,预计至2021新草季前,国际苜蓿价格将维持在高位。据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进口苜蓿数量将保持现有水平或呈下降趋势。
3.3 国内优质苜蓿需求分析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国办发〔2018〕43号)提出了奶业振兴的目标任务,即2020年奶类产量达到4100万t,2025年达到4500万t。即泌乳牛(荷斯坦为主)应保持在600万头左右的水平。按照奶牛规模化率达到70%测算,规模牧场需要饲喂优质苜蓿的泌乳牛将达到420万头。按高产泌乳牛一年饲喂1.5 t苜蓿,中低产牛1 t计算,初步估算优质苜蓿需求量在500万t以上,加上肉牛、羊、兔等家畜的需求量约为60万t,保守估计全国优质苜蓿总需求量为560万t。目前我国除从美国进口130万t左右外,还从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家进口苜蓿干草10万~20万t,其他国家可替代进口增长潜力约在30万t,能出口到我国的苜蓿草至多180万t,加上国产商品草约260万t,未来几年我国仍有至少120万t的优质苜蓿缺口,这部分优质苜蓿必须依靠国内补充。
4 构建苜蓿产业发展新格局的建议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苜蓿产业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进口为辅”原则,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优质苜蓿生产、加工、流通、交易等环节,加快推进苜蓿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我国奶业全面振兴。
4.1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持续推进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加大项目补助力度,将项目补贴标准由600元/亩提高到1000元/亩,优化“先建后补”的补贴方式,探索实行由一次性补贴改为年度性补助。支持建设一批优质饲草生产示范基地,升级饲草料种植、收获、加工、贮存等设施设备,引入自动化控制和自主化机械作业等智能化设备,提升自动化程度,打造信息化、智能化饲草料生产基地。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行粮改饲,将种植紫花苜蓿纳入补贴范围。大力支持和鼓励国内苜蓿生产机械研发,探索将部分进口苜蓿生产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降低优质苜蓿生产加工成本。积极推动将草产品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草产品流通成本。
4.2 解决苜蓿良种“卡脖子”问题 大力支持牧草新品种选育,加强新品种推广试验,建立新品种生产性能评价制度,制定新品种推荐目录。出台扶持政策,对草种产业化企业实施贷款、税收和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扶持良种龙头企业,对种子生产企业在注册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设置一定门槛,提高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苜蓿良种繁育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完善种子基地田间工程,配套种子收获、清选、加工、包装、检验检测等设施装备。
4.3 大力提升高品质牧草产能 实施苜蓿产品品质提升工程,开展适时收获、加工和储存等生产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在苜蓿优势产区示范推广,加强苜蓿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加工等重点环节生产技术服务,提高苜蓿标准化生产水平。鼓励各地特别是奶业主产省(区)合理规划饲草种植土地和牧草产业发展布局,实现好地种好草,好草产好奶,好草好效益。加大青贮苜蓿推广使用,解决南方等地苜蓿种植地块小、雨热同季干草收不了的问题。充分发挥各省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作用,通过举办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技术指导,提高苜蓿生产水平。
4.4 持续做强苜蓿产业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打造“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草产业。推广“企业+农户”“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等多种经营模式,完善优质苜蓿生产经营体系,提升苜蓿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苜蓿草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强化生产和市场预警信息发布,推动草产品线上交易,科学引导经营主体合理安排生产。
4.5 促进种养结合发展 推进饲草料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就地就近保障饲草料供应。扶持建设一批“苜蓿种植+奶牛饲养”的种养结合工程,种草养畜、粪便还田,“草牧肥一体”良性循环,实现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牧场与饲草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参股等形式长期合作,建立稳定的购销渠道。建立第三方检测制度,对苜蓿的粗蛋白质、相对饲喂价值等指标进行重点检测,推动苜蓿品质购销互认,形成优质优价的价格体系,让好苜蓿卖出好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