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洞与卯峒土司历史探微
2021-12-05朱世学
朱世学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湖北 恩施 445000)
卯洞与卯峒土司位于湘鄂交界处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境内,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素称“摆手舞之乡”,拥有“神州第一摆手堂——舍米湖摆手堂”,是酉水流域土家族文化保存最为浓郁的地区之一,历史上也因为卯洞和卯峒土司而闻名。
一、卯洞与“仙人洞”
卯洞位于湘鄂交界处的酉水河上游,距百福司镇约3公里,发源于宣恩椿木营的酉水在此穿越数百米的山岳,从洞中伏流而过,形成酉水流域的绝妙景观——卯洞。洞内景色奇特,洞外景观雄伟、壮观、奇异、惊险。洞长220米,宽58米,高38米。明嘉靖年间辰州同知徐珊《卯洞赋》云:“维兹洞之瑰奇兮,蹊险隘以幽峻。石崔嵬而蹲踞兮,流号号其若震。诧仙岩之奇绝兮,摽云霞而益振。山嵚岑以回合兮,溪屈曲而周迅。匪人工之能为兮,寔天巧之流浚。岂夏后之开凿兮,乃唯是其有汝……”[1]13
清乾隆时期来凤县令林翼池《卯洞记》记载云:“环凤皆山,蜿蜒盘郁一百二十里,至西南挺然特峙,耸立数千仞,是为卯洞。洞之坳穿穴成洞,形成圜门,深四里许。龙凤两邑皆水,皆由此出。沿岭树木森翠,东偏一小营窟,前列栏栅,坏则坠浮洞口,寻复设如旧制。人见其更造不替,意上有仙灵,然究莫能攀跻,从无问津者。《施州卫旧志》之仙洞崖即此。”[2]艺文正如清代来凤一位知县在诗作中所描绘的:“南山卯洞太奇绝,山势回环水势灭;其中灵怪多异常,大洞正洞景差别。”[3]
位于卯洞斜上方的“仙人洞”历史悠久,早在卯洞土司时期,就以“仙洞排栏”之名,被列为老司城“八景”之一。据清同治版《来凤县志》记载:“卯洞正洞,上下二洞相近。下洞河水所经,阔达如城垣。上洞青壁天梯,高数百丈,仰而望之,有门焉,木栏纵六横七,人迹所不能至也。相传汉唐时,有径可入,中有金杯玉箸,借之者望空城祷即得,后有易以铜锡者,于是仙津隔断,可望而不可及矣。”[3]所谓的“上洞”,即今天的“仙人洞”。清秀才张治曾在游卯洞后写下了“危栏倒影落溪流,谁识仙人在上头。……世外红尘飞不到,攀援无计问渔舟”[3]的诗句。“仙人洞”因其险峻、神奇,成为卯洞风景区的奇观胜景之一。
1992年8月,恩施州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对“仙人洞”崖葬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除发现木构建筑“仙人居”及各种形制的棺木之外,还出土有两晋青铜钅焦斗、两晋青铜熨斗、两晋铁钳、两晋铁鱼叉、两晋陶网坠、隋双耳细颈瓷壶、隋六系叶纹瓷罐、隋四系花卉酱釉罐、唐兽足瓷砚、宋铁刀、宋铁剑、宋铁锉、宋螺纹铁钎、宋素面铁镜、宋木浆、元八耳铁釜等各类文物100余件。发现的棺木大致分三种形式。第一种为船形葬具,两头起翘,长约100厘米,宽50厘米不等,系用整木挖凿而成;第二种为槽形葬具,长约50厘米,宽25厘米,两头平齐,上有盖板;第三种为箱形葬具,长约1米,宽50厘米,高70厘米,该葬具内装人骨架一具,以丝绸包裹,用织锦捆扎。这三种形制的棺木从大小形制判断,应均为“二次葬”(又称“拾骨葬”)。专家通过对各类木棺的形制和各类文物的质地、造型、纹饰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认为“仙人洞”崖葬遗迹为两晋、隋唐、宋元时期共用的崖葬地[4]。
“仙人洞”崖葬遗迹的发掘清理,是恩施州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崖葬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延续时间之长,为鄂湘渝黔边区所罕见。这些不同时期的葬具以及大量的随葬器物,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术界探讨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区域历史,研究酉水流域及附近区域的丧葬文化,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证材料。
二、卯峒安抚司之由来
卯洞在元明清时期为向氏土司所在地,卯峒安抚司治先后设于百福司(老司城)、天井坝、截盗河(今改为怯道河)、坟山坝(新司城)[5]20。原地域相当于今河东、枫洞、高洞、安抚司、观音坪、荆竹、五台等地。后因百户土司的侵占,地域逐渐缩小,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时,其地域仅相当于今百福司镇的安抚司、高洞及枫洞的部分地域。
卯峒安抚司在《宋史》《元史》《明史》等历史文献中均未明确记载,仅明嘉靖《湖广通志》中记有“卯峒安抚司”“卯峒百户所”“温(漫)水宣抚司”等,故民国《湖北通志》认为:“沙溪、卯峒、漫水诸司,《明史·地理志》及《明史·土司传》均未载,当为清初所设,或云明天启、崇祯之际,国家多故,诸土兵之备征调从讨伐者,颇为有功劳,上三司一所乃当时增置,以慰其酋长,而清初仍之者,特史未及详。”[6]故有关卯峒土司明代之前的历史成为学界之一大谜团。
现代学者通过研读清康熙《卯峒土司志》,并对照《元史》和《明实录》的相关记载,认为卯峒安抚司在元、明时期经历了大盘峒、盘顺峒、向亚甲峒、盘顺安抚司等几个演变过程[5]21。
《元史》中有关大盘峒、盘顺峒、向亚甲峒、盘顺安抚司的记载大致有以下10条。
《新元史·地理志》载,至元十七年(1280),“施州市备、大盘、散毛等洞纳款。”[7]
《元史·石抹按之》载,至元十八年(1281),“大小盘诸峒蛮叛,命领诸翼蒙古、汉军三千人戍施州,既而蛮酋向贵誓(什)用等降,其余峒蛮之未服者悉平,遂以为保宁等处万户。”[8]3642现代学者认为:“这个向贵什用,就是卯峒土司始祖向贵什。”[5]21
《元史·世祖九》载,至元十九年(1282)十一月,“四川行省招渝大盘峒主向臭友来朝。”[8]248
《元史·塔海帖木儿》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九溪蛮、散猫(毛)、大盘蛮尚(向)木的世(什)用等叛,从行省曲立吉思帅师往讨,皆擒之。”[8]3277
《元史·石抹狗狗》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以蒙古军八百人从征散猫(毛)蛮,战于菜园坪、渗水溪,皆败之,壁守石寨,月余,散猫(毛)降,大盘诸蛮亦降。”[8]3907
《元史·文宗五》载,至顺三年(1332),“四川大盘峒谋者什用等十四人来贡方物。”[8]803
《元史·顺帝一》载,元统二年(1334)正月,“大盘洞蛮谋谷什用遣男谋者什用来贡方物,即其地立盘顺府,命谋谷什用为知府。”[8]819
《元史·顺帝五》载,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师壁安抚司土官田驴什用、盘顺府土官墨奴什用降,立长官司四、巡检司七。”[8]891
《元史·顺帝五》又载,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四川未附生蛮向亚甲峒主墨得什用出降,立盘顺府。”[8]896墨得什用与谋者什用、墨奴什用系一人。
《元史·顺帝七》载,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改四川忠孝军民府为忠孝军民安抚司;罢盘顺府,改立盘顺军民安抚司。”[8]924
由此可见,仅在《元史·顺帝本纪》中就四次记载盘顺土司,说明盘顺土司在元代就是鄂西南地区的重要土司之一。
《明实录》中有关盘顺、刺惹等土司的记载大致有以下18条。
《太祖实录·卷七十三》载,洪武五年(1372)三月,“盘顺元帅墨稍什用,遣其弟万户墨西什用来朝,贡方物,纳元所授银印一、铜印六。诏赐墨稍什用文绮、墨西什用衣一袭。置盘顺长官司,以墨稍什用为长官。”[9]5
《太祖实录·卷一一九》载,洪武十一年(1378)九月,“置黔江守御千户所,时彭水知县聂原济言:黔江地接散毛、盘顺、酉阳诸峒,蛮寇出没,屡为民患,宜设兵卫屯守。诏从其言,置千户所镇之。”[9]8这是考察盘顺土司地理位置最原始的一条重要记载,据此可见,盘顺土司位于散毛土司与酉阳土司之间,应该就在今天的来凤卯洞一带。
《太祖实录·卷二○○》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二月,“凉国公蓝玉克散毛洞,擒土酋刺惹、覃大胜等万余人。”[9]20刺惹为盘顺之下属土司,即卯洞后来的百户司,覃大胜为施南土司之土酋,可见,盘顺及下属土司当年参与了散毛(司治位于来凤三胡猴立堡)、施南(司治位于宣恩椒园水田坝)、忠建(司治位于宣恩李家河)等土司反抗朝廷的斗争。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废湘鄂西所有土司,盘顺土司自然无法幸免。
《太宗实录·卷六十二》载,永乐四年(1406)十二月,“施州盘顺宣抚司及罗节安抚司土官之子向墨杓耸……等,各遣人贡马及方物。俱赐钞印,遣还。”[9]29罗节安抚司之名称及地望至今成谜。
《太宗实录·卷七十七》载,永乐六年(1408)三月,“湖广施州盘谕(顺)宣抚司土官子向墨杓耸等来朝,贡马。赐钞币,有差。”[9]31
《太宗实录·卷一六七》载,永乐十三年(1415)八月,“四川盘顺安抚司故安抚野旺之子欲者什用来朝,贡马,并请袭职。从之。”[9]35说明盘顺安抚司复设在永乐时已被正式认可。
《宣宗实录·卷十三》载,宣德元年(1426)春正月,“命贵州总兵官都督罢征刺惹洞。初,授奏酉阳宣抚司宋农里石提洞军民,被刺惹洞长向谋杓赏男谋古赏、若阿毗连年攻劫,烧毁房屋舍,杀人劫财,委官抚谕,不服,又攻劫后溪洞。洞长集土人拒之,生擒蛮寇六人,已斩首示众。今仍猖獗,再遣人招之,如复梗化,则调附近施州等卫所及酉阳等宣慰司汉、土兵并力剿之……谋古赏等闻授整兵,惧,遣其党刺惹施赴官服罪,尽还所掠人口,器物,其所杀之人,一依土俗,以人马、诸物陪(赔)偿,誓不敢再犯。至是,授以闻,遂命罢兵。”[9]40由此可见,刺惹洞作为盘顺安抚司之下属土司,其地理位置应该位于酉水上游与酉阳接壤的来凤卯洞一带,即卯洞后来的百户司。
《宣宗实录·卷十六》载,宣德元年(1426)夏四月,“湖广前盘顺安抚司土官刺惹送子向钟谨……等贡马”。[9]41
《宣宗实录·卷十七》载,宣德元年(1426)五月,“赐湖广前盘顺安抚司土官安抚刺惹送子向钟谨……等钞、彩币、表里有差。”[9]42
《宣宗实录·卷四十七》载,宣德三年(1428)冬十月,“赐湖广前盘顺宣抚司故土官舍人向大旺等……钞、彩币、表里、纻丝、袭衣、靴袜、有差。”[9]43
《宣宗实录·卷五十一》载,宣德四年(1429)二月,“湖广金峒安抚司……前盘顺安抚司故土官安抚刺尔送子向钟谨、忠峒安抚司故土官安抚杨文显子子隆等来朝,贡马及方物。”[9]55
《宣宗实录·卷八十七》载,宣德七年(1432)二月,“湖广施南宣抚司、忠路长官司奏:‘盘顺峒长向墨杓耸为仰墨施、前虎备等所杀,下散毛纳主峒土民驴拨送为田大旺送等所杀,悉掳掠人口家财,请罪之。’上命都督肖授及湖广三司巡按监察御史体覆事实就禽(擒)治之,追所掠之物给还,仍解凶徒赴京。”[9]62说明当时的盘顺土司发生了内讧,引起朝廷干预。
《宣宗实录·卷一一二》载,宣德九年(1434)八月,“四川酉阳宣抚司奏:‘所属后溪里峒,数被大田军民千户所刺惹峒蛮向刺惹侵暴,杀人掠财。’敕总兵官都督肖授及四川三司遣官抚谕,如其不服,发兵剿之。”[9]67据考证,后溪里与今百福司连界,当时的盘顺安抚司、刺惹峒均归大田军民千户所管辖。这也说明刺惹峒有可能就是后来卯洞的百户司。
《英宗实录·卷二七五》载,天顺元年(1457)二月,“湖广刺惹峒已故峒长向墨稍耸次子刺惹施并侄麦昔等三人,以罪发口外充军。其母陈情,纳马一匹赎罪。事下兵部议:‘土人犯罪,例该纳马二十匹,今刺惹施等三人,止(只)纳马一匹,宜当增加。’上曰:‘朝廷一视同仁,念此远人,情有可矜,不忍增加马匹,准其赎罪,放回宁家。’”[9]93
《宪宗实录·卷二九二》载,成化二十三年(1487)七月,“湖广忠峒、盘顺安抚司俱遣人来朝,贡马。赐彩缎、宝钞、有差。”[9]117
《武宗实录·卷一八六》载,正德十五年(1520)五月,“湖广施州卫盘顺安抚司,各备方物,遣人来朝。赏彩缎、表里、钞锭、有差。”[9]13
《世宗实录·卷一八八》载,嘉靖十五年(1536)六月,“增置湖广施州卫盘顺安抚司吏目一员。”[9]160
《世宗实录·卷三一九》载,嘉靖二十六年(1547)春正月,“湖广腊壁长官司、盘顺安抚司、差把事人等,各以朝贡进京。礼部验其疏内印文诈伪。诏革去赏赐,下巡按御史勘问。”[9]171
关于明代盘顺土司重建的历史,由于方志典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故万历《湖广总志》云:“盘顺安抚司,后始增设,年代无考。”其实,根据《太宗实录·卷一六七》记载:“永乐十三年(1415)八月,四川盘顺安抚司故安抚野旺之子欲者什用来朝,贡马,并请袭职。从之。”[9]135说明盘顺安抚司复设在永乐时已正式认可,在以后的宣德、成化年间亦多有记载。嘉靖十五年(1536)六月,朝廷还增设盘顺安抚司吏目一员。《明实录》中对盘顺土司的最后一条记载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正月,“湖广腊壁长官司、盘顺安抚司、差把事人等,各以朝贡进京。礼部验其疏内印文诈伪。诏革去赏赐,下巡按御史勘问。”[9]160这大概就是在以后的《明实录》中再不见盘顺,在明嘉靖《湖广通志》、万历《湖广总志》和《明史·湖广土司》都不记盘顺土司的原因[5]23。
虽说朝廷自嘉靖二十六年(1547)之后在正史中不再明载,但并不能说明盘顺土司就此消亡。万历二十七年(1599),为扫平播州杨应龙之乱,明朝廷就征调了盘顺、刺惹等司寨的土兵。在平播大臣李化龙《平播实录》卷五《叙功疏》中,命参将王一桂督发施南九司六寨土官:“施南、散毛、忠建三司宣抚覃宜、覃玉鉴、田天爵;忠峒、高罗、大旺三司安抚田大丰、田阜、田养民;腊壁、东流三长官司田洪、田尽忠;盘顺司亲舍向明德、刺惹六寨土百户向权、峒长向景忠、向敖、向明翱、向世奇、向化枝。”现代学者考证认为[5]24,此记载与《卯峒土司志》记载基本相符,因当时卯峒司主向位年幼,司中之事皆由其叔向明良决断,平播时也是由向明良带队,此事在《卯峒土司志·向明良传》中有详细记述。只不过《平播全书》中,将盘顺安抚司列为长官司,将向明良记成了向明德,这或许是因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之事后职位下降和一人有多个名字的原因。同治《来凤县志》中的记载,也与《平播全书》大体相符。从《平播全书》中还可看出,盘顺土司属施南九司六寨,其中的六寨应包括百户司(刺惹)、漫水司(为《卯峒土司志》所说永乐时设立的连司寨)。《明史·地理五》中把“盘顺安抚司”记为“盘顺长官司”,称“元统二年(1334)置盘顺府,至正十五年(1355)升安抚司,洪武五年(1372)改为长官司。”对《明实录》中永乐复设安抚司和嘉靖十五年(1536)六月增设吏目以及明万历参与平播等史实均视而不见,其记载显然有误,与历史事实不符。
关于明代盘顺土司的地望,历史典籍中亦记载有误,万历《湖广总志》云:“盘顺安抚司,隶容美宣抚司。”[10]《明史·地理五》中亦称盘顺长官司隶于容美宣抚司[11]。《大清一统志》甚至认为盘顺土司在鹤峰州境。现代学者也有人认为“向亚甲洞即谢甲洞,谢甲洞与阿者洞同在容美地区,说明盘顺府也在容美地区。”[12]
其实,我们从洪武十一年(1378)彭水知县奏称中即可看出:“黔江地接散毛、盘顺、酉阳诸峒,蛮寇出没,屡为民患,宜设兵卫屯守。”[9]盘顺土司应该位于散毛土司与酉阳土司之间,在酉水上游与重庆酉阳接壤,绝不可能在容美地区,且刺惹峒为盘顺安抚司所辖的同宗小土司,他们同属于施州卫下属的大田军民千户所管辖。嘉靖《湖广通志》明确说明容美宣抚司不隶属于施州卫,可见,盘顺安抚司更不可能隶属于容美宣抚司。而《卯洞集》的发现为确定盘顺土司的地望提供了最确切的文字依据,徐珊在《卯洞集·忠敬堂记》一文中明确记载:“徐子督木卯洞,至止盘顺之中寨里。”[1]22说明明代的盘顺安抚司既不属于容美宣抚司,其地望亦不在鹤峰州境,而是位于来凤卯洞一带。明代后期,盘顺安抚司可能被废,于是盘顺司向氏后人改称“卯峒”“百户司”“漫水”等土司,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归属于施南府来凤县。
现代学者分析认为[5]24,盘顺安抚司之所以从明万历后不见史载,而在清初又以卯峒、漫水、百户司名称出现,极有可能是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盘顺土司受巡按御史勘问后,朝廷不承认,而自己却以当时当地的地名取代了沿用几百年的土司名。而《卯峒土司志》编篡者,或者是因为其历史典籍被百户司所焚毁,或者是为了某些忌讳,也没有把盘顺与卯峒联系起来记载,这可能便是元、明时期的重要土司盘顺失踪,而卯峒、漫水、百户三司无源之谜。
综上所述,卯峒安抚司及漫水、百户司等并非清初所设,早在元、明时期就已存在,在《元史》和《明实录》中多有记载,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因为元、明时期鄂西南地区的土司一直使用土家语言,土司名、人名等均用土家语表述,与朝廷打交道,要有通事作翻译,因而朝廷在记土司名称与土司人名时,常常有出入。同时,土司名称在不同时代亦有所变化。因此,卯峒土司先后经历了大盘峒、盘顺峒、向亚甲峒、盘顺安抚司到卯峒安抚司等演变过程。其世袭大致经历了向贵什→向喇喏→向那吾→向大踵→向龙→向景春→向政→向明辅→向位→向同廷→向南→向子坤→向子藩→向舜等。这也说明,自元至正十七年(1280)开始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止,卯峒土司就一直是酉水流域湘鄂交界处来凤境内最重要的土司之一。
三、从《卯洞集》看卯洞土司时期的楠木采伐
《卯洞集》乃明嘉靖年间辰州同知徐珊所撰,现有浙江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2007年,齐鲁书社依据浙江图书馆藏本影印,将其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出版面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嘉靖间,珊以庙工采木于是,积其二年作公牍、杂文为二卷,诗歌为二卷,因以其地为集。”[1]4故名《卯洞集》。2011年,恩施职院巴文化研究所的谭庆虎、田赤先生出版了《〈卯洞集〉校注》一书,使今人对其有了更直观地了解。《卯洞集》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难得的历史著作,尤其对研究卯峒土司时期酉水流域的楠木采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信息。
卯洞境内物产丰富,尤其盛产珍贵的楠木,土司时期是明朝廷重要的皇木采办之所。楠木又称“柟木”“瘿木”,分为香楠、柏楠等多种,属樟科常绿乔木,其主干高直,枝繁叶茂,形态雅致,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早在西汉时期,陆贾在《资质》中就把它列为“天下名木”。道光《施南府志》云:“木品俱有,以楠木为上。瘿木有二种,曰花瘿,曰豆瓣楠,以作桌及屏风、文柜、拜匣,甚可玩。”[2]物产光绪《利川县志》亦载:“柟,俗作楠。邑产者良。在土中年久,与阴沉杉同。”[13]
明代大规模的皇木采伐大致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据《明史·成祖二》记载:永乐四年(1408),“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採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陕西。”[11]83《明史》载:“采造之事,累朝侈俭不同。大约靡于英宗,继以宪、武,至世宗、神宗而极。其事目繁琐,征索纷纭,最巨且难者,曰采木。”[11]《明史·吕坤传》云:“以采木言之,丈八之围,非百年之物。深山穷谷,蛇虎杂居,毒雾常多,人烟绝少,寒暑饥渴瘴疠死者无论矣。乃一木初卧,千夫难移,倘遇阻艰,必成伤殒。蜀民语曰‘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哀可知也。至若海木,官价虽一株千两,比来都下,为费何止万金。臣见楚、蜀之人,谈及采木,莫不哽咽。苟损其数,增其直(值),多其岁月,减其尺寸,而川、贵、湖广之人心收矣。”[11]5939
徐珊,字汝佩,号三溪,浙江余姚人,嘉靖元年(1522)中举,嘉靖十九年(1540),被朝廷任命为湖南辰州府同知。嘉靖二十年(1541)四月初五,明廷发生火灾,烧毁了太祖昭穆群庙。为了重建九庙,明廷派遣工部侍郎潘鉴、副都御史戴金于湖广、四川采办大木。据《卯洞集》记载,因年年采伐,湖南常德、辰州一带的楠木临近枯竭,因此,徐珊到辰州就任不久,就被派到酉水上游施州卫所辖的卯洞一带督促采木。《卯洞集·叙》云:“三溪徐子督木之役,居卯洞有二年……卯洞僻在万山,盖楚蜀之交而夷獠之乡也。”[1]26可见,徐珊在卯洞办理木政两年,生活十分艰苦,不仅自己种菜,住茅屋,更要亲自上山,勘察大木数量、规格和地点,监督大木运输。
对于卯洞当时楠木品质之优良,徐珊《木文赋》中推崇到极致:“维兹木之奇理,擅阴阳之冲和。既培质于大造,亦根植于层阿。中郁结之轮菌,傍纷披以婀娜。阅岁时而竦峙,矗云霓以交摩。日月之所照临,鬼神之所护呵。雨露润其干,霜雪被其柯。葆玄化以魁廆,岂不材之磊砢。尔其工师往视,匠氏见过。切以刀锯,断以斧戈。焕华采之溢发,灿脉络之萦罗。迷谷回四照之异,文玉眩五色之多。烨若春英之舒绵,蔓若秋叶之垂罗。汩若岩谷之吐雾,沛若蒙汜之涌波。若玄云冉冉以杳霭,若崇山兀兀而巍峨。絶彫锼之功,无刻削之讹。直而有理,正而不颇。徵大顺以克应,协至德而靡他。贲敷文于佳木,与圣化而同科。”[1]22
对于卯洞当时办理木政之困惑,徐珊《与刘前江书》中道出了七大难点:“旧木之告报已竭,新木之躧采未闻,一难也!岁首商人意气鼓舞,犹足使令,今则旷日持久,财力俱竭也矣,二难也!运常材于递年采伐之后,譬犹振槁(摇落枯叶)举火,无难为者。求巨木于溪壑告絶之时,则缘木求鱼,必不可得矣,三难也!当道者规画指使,动有成算,依拟奉行,唯虑不及,意见异同,或恐罪戾,莫敢申白,此其难者四也!见利则趋,人之情也。躧山之役,必由家长,家长以山场为业,举家俯仰(养活家口)所系,报之于官,不唯失其所利而且督责随之,则其支吾闪脱,更相逃避,亦势之必至耳,此其难者五也!本府木户,率多牵报(牵连治罪),尽非素业。驱之入山,茫无所措,而况贫富之不一,奸伪之相错,观望阻群,莫为任事,六难也!平原旷野,则周览易知;崇滩絶壑,深林密箐,非老于山涧者,未易遍历,七难也!”[1]22
对于卯洞当时楠木之采伐情况,徐珊《呈督木道》中有详细呈报:“窃念卑职本以庸才薄识,当此重任,焦劳日夕,戴罪不遑,除将躧过山场缘由及另采获大木二十一根,俱已开报,想蒙钧览矣。近复备查旧运,见在未出之木八尺以下者,谅可足数。其九尺、一丈者,根数虽有,而空虚不堪选用者,不无三四。盖当时一概滥斧克报,而各商人亦遂希图侥幸,苟安目前耳。要之,日后亦多不足为此。卑职除前斧报外,分头立甲,各另派数。一丈者,原派六十四根已,未出旧有七十一根,今则再派三十根。九尺者,原派七十六根已,未出旧有九十三根,今则再派三十五根,务令倍出常数之外,足备选择,以听钧台处分也。前项数目,寻买采办,已得多半,置立格眼(状纸)、文册,按五日一比,报有登记、覆验、图量、方舆、销筭,前作原派之数,不敢少也。其头号、二号间有报者,随即克赏砍伐、验实,方敢作数,盖恐喜功妄报,未免徒取罪戾。但头号者,虽有一二根见报,砍伐俱空。二号又复仅得数根美材,略可塞责。除前所报一丈一尺至一丈三尺者六根之外,计十有一根。已令各商认采外,后有得者,则又量各商之力量大小分派多寡,固不敢拘泥成式也。”[1]4
对于卯洞当时楠木之运输,徐珊《宿西岩记》中有载:“早起诸山夫齐至,乃举号集,众木巨甚,用六缆,经数百人挽之不上。旁置二车,斜绞。复用丈围以上大木,从后撞之。既上厢,乃以榔木胶置木下,木易动不涩。”[1]26因山高路险,采伐的楠木如何出山成为最大的难题,当地土人发明了造厢法,即用两列杉木平铺在路基和支架上,险要之处还要高架成桥,利用这种厢架,既节省了人力,同时也减少了运输过程中大木的损耗。徐珊在《晓起步厢上二首》中生动地描述了当地土人架设厢架的壮观景象:“木栈开重险,参差万壑长。乍看蜈百足,忽拟雁千行。入涧平如砥,依云势故昂。佇观厢上者,来往若康庄。”[1]24
对于卯洞当时楠木采伐之艰辛,徐珊《洗车溪行》中亦有描述:“部符日日传荆襄,山中使者遥相望。已见征材空近域,更闻伐木穷遐方。征材伐木事转剧,别壑深岩路更长。逼迫颇遭官长怒,呵护如有神灵将。危柯硕干尽枯朽,千云蔽日徒昂藏。只疑盛夏毒蛇虺,不道重林无栋梁。仆夫相对色沮丧,商人交泣心彷徨。自甘工力竭资产,那许山林输庙堂。山程造次日旁午,官家驱逐时猖狂。吁嗟乎!洗车之役谁办此,徒令此事今张皇。”[1]72
其实,土司时期朝廷在酉水流域的楠木采伐并非仅限于来凤卯洞一带,在其下游的龙山、永顺境内亦多有纳贡楠木的记载。明正德元年(1506),永顺司彭世麒纳贡大楠木200余根。明正德十三年(1518),永顺司彭明辅纳贡大楠木470根。清康熙十五年(1676),永顺司彭廷椿纳贡大楠木数百根[14]。说明酉水流域历史上盛产楠木,由于年年采伐,到清嘉庆年间,酉水流域的楠木资源濒临枯竭,据清嘉庆《龙山县志·物产》卷九记载:“大楠木闻从前颇有,今则深山穷谷皆不见矣!”[15]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位于酉水河上游湘鄂交界处的来凤百福司镇,历史上因为卯洞和卯峒土司而闻名,这里不仅考古发现了两晋到唐宋时期武陵土家族地区出土文物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仙人洞”崖葬遗迹,而且明代土司时期是皇家贡木(楠木)的重要采办之所,卯峒土司并非清初所设,自元代开始便经历了大盘峒、盘顺峒、向亚甲峒、盘顺安抚司到卯峒安抚司等演变过程,《卯洞集》的发现为确定盘顺土司的地望提供了最确切的文字依据,说明明代的盘顺安抚司既不属于容美宣抚司,其地望亦不在鹤峰州境,而是位于来凤卯洞一带,它其实就是卯峒安抚司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