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理念下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核心技能提质培优路径的研究

2021-12-05宋金秋李晖

湖南畜牧兽医 2021年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课程体系院校

宋金秋,李晖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为我国培养实用性农业专业技能人才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对高职教育及高职教育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陆续颁布了深化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改革实施意见,至今我国高职涉农专业教育创新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表现在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上的问题主要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专业技能不佳、职业素养不高等;表现在高职涉农专业教学上的问题主要有:专业课程体系传统滞后、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师资队伍水平不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从而导致近些年来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呈现出不断下滑的状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提质培优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迫在眉睫。

1 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

1.1 对高职涉农专业的未来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必须依托于高技术、高技能、高素养以及具备多元化综合能力的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持。当前我国农村人才队伍中仍然以传统农业生产型人才为主,而且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发展造成的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农业专业人才岗位迁移现象严重,导致农业专业人才大量流失,阻碍了现代化农村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这样的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农村的发展需求,现代化农业农村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是综合性的,要求农业专业人才队伍需要具有技术技能实用特征、生产服务特征、农业创新特征、农业驱动特征等,基于此,高职涉农专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农业专业实用性人才的重要阵地,要求涉农专业学生应当具备过硬的核心能力和优良的职业素养。

1.2 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特质要求

笔者认为,具体而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规模化和高效化的现代化农业农村要求农业岗位工作人员需要满足以下三点特质要求:第一,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二,需要具备良好的创业创新能力;第三,需要具备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这也是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同时还是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体现自我价值、实现个人职业理想以及服务现代化社会建设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和素养主要通过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主体应当担负起这样的人才培养职能。

2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提质培优路径

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规模化和高效化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对农业工作岗位工作人员要求的解读,高职涉农专业对学生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当紧紧围绕上述三点特质要求展开。

2.1 学生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

2.1.1 改革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当与乡村振兴下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紧密融合,与国家政策导向相一致。具体而言,首先,要在认真学习掌握国家相关政策和对当地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做到将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和涉农专业设置相融合、农业岗位标准和涉农专业课程相融合、农业生产活动与涉农专业教学过程相融合、农业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相融合、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相融合,做到“三农问题”与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齐头并进,实现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高效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2.1.2 构建涉农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制定应当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具体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结构及学习目标,专业能力内容、结构及培养目标,职业与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等,在此基础上来制定基础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训教学课程等,确保专业教学课程与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相互契合。不同地区高职院校在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时应当突出当地农业特色与专业优势,并以此来打造属于院校自身的强势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同时,还可以结合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特征来设置农业生产性、经营性和服务性等相关的课程。此外,在专业教学课程中加大实训教学课程内容,并有机融入职业规划课程、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使得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2.1.3 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与农业企业协同合作是培养涉农专业学生专业技术和技能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与农业企业沟通,开展深入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农业企业参与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构建起“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具体而言,可以邀请农业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等,可以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还可以通过邀请农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的方式提升涉农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应当建立在三方共赢的基础上,即:企业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农业农村发展方向、人才供求信息、岗位能力需求以及实践学习平台等与涉农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紧密相关的信息数据;院校根据企业提供的企业和行业信息数据对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优化,为农业企业和农业发展准确地培养和输送所需的农业岗位实用性人才;学生可以提前获得走向工作岗位和社会需要具备的实用性专业知识与技能,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前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和前景做出规划。

2.2 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2.2.1 以课堂教学为主,构建创业创新课程体系

高职涉农专业通常是三年制,主要的教学时间在校内,在校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抓住课堂教育这一主体。课堂教学主要包含了:通识课、专业课、开放课,按照不同的课堂教学阶段以及高职学生的身心成长特征、知识技能学习梯度和职业观念形成过程,将创业创新教育从始至终地贯穿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构建起全方位有机结合的创业创新课程体系。

创业创新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主要是专业选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创新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面向所有学生;第二层是KAB、SYB创业创新通识选修培训课程,面向有着较好创业创新潜力和强烈创业创新意向的学生;第三层是创业创新模拟实践课程,依托实践项目与教学融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创业创新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核心是将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渗透到涉农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育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中,其中重中之重是在教学目标中充分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创业创新人才的能力要求,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其次,教学内容需要具有创新性和时效性,教学手段需要具有多元性和灵活性。教学评价是对学生掌握的前沿性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心中形成的创业创新思维进行考察,目的在于对学生掌握的创业创新能力和素养做出衡量。

创业创新开放课程体系是对创业创新通识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创业创新开放课程体系利用了网络学习平台高效、便捷和资源丰富的优点,而且打破了传统学习对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状况和学习需要,有目的地在网络上进行开放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弥补通识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

2.2.2 依托多种平台构建创业创新实训教学体系

传统的“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方式没有突出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对实训教学体系进行拓展:

(1)在实践教学中加入创业创新模拟训练项目、涉农专业老师的研究项目和农业企业的生产项目等,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中,从而达到有效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实践、共同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与创业创新能力。

(2)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高职涉农专业开展实践学期提供了有效平台,建议院校牵头与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园进行沟通,在学校筛选入驻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具体创业创新团队及创业创新项目,共同制定创业创新实施和管理方案。学校在政策上要对学校联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实训教学模式给予“政策+培训+技术”一站式服务,学校从技术上对入驻项目的拟定,设计,实施,管理和总结各个阶段给予创业创新团队必要的帮扶指导,既要适当干预又不能过多干预。

(3)农业职教发展联盟可以为高职涉农专业开展创业创新教育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农业职教发展联盟由涉农杰出单位、涉农高职院校以及优秀的农业领域专家、学者和从业工作者共同组成,是由“政行校企”共同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农业职教发展联盟在高职涉农专业教学方面有着突出优势,为高职涉农专业开展创业创新教育营造出了肥沃的土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职教发展联盟的这些特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4)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的引领下,各种各样的创业创新赛事、学术会议和论坛讲座在高职院校和行业中举办,而且随着赛事制度发展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由行业优秀教师和专家学者全程主导,学生全程参与,赛事全程保障的模式,赛事的项目拟定,设计和总结全部在教师和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进行。赛事的举办有效地丰富和拓展了专业教学,同时鼓励和激发了学生创业创新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业创新知识与能力。高职涉农专业也应当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引领下,积极吸取其它专业的赛事开办经验,加强与农业企业、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种各样的涉农专业创业创新赛事,学术会议和论坛讲座,以此丰富学生创业创新知识、激发学生创业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2.2.3 培养创业创新师资队伍,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热情

目前创业创新是高职教育的热潮,而高职师资队伍作为高职教学的实施主体需要具备优良的创业创新知识经验积累和觉悟素养,但是长期以来高职涉农专业师资队伍相关的知识经验积累和觉悟素养整体匮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师资队伍作为涉农专业先进性与前沿性的代表应当提升自身创业创业综合素养,承担起涉农专业创业创新教学的主导责任,结合院校的专业特长和地区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在科研实践中。

2.3 “工匠精神”的培养

2.3.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工匠精神氛围

高职涉农专业校园文化是综合了高职教育文化、农业文化和我国国情的一种特色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思想道德观、农业领域行为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根基。高职院校应积极挖掘、创新和弘扬涉农专业校园文化,将“工匠精神”植入到涉农专业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传统媒体媒介和新媒体平台开展对学生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同时教职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好榜样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在校园中营造出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

2.3.2 通过思政课程,深化“工匠精神”培养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有思政课程,是开展涉农专业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可以利用思政课程这一途径对学生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在思政课程建设层面,各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工匠精神”教育目标,并将“工匠精神”内涵融入思政课程教学计划和目标中,同时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对思政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此外,充分挖掘吸收“工匠精神”相关内容来丰富教学资源,打造突出“工匠精神”教育的系列专题教育思政课程单元。

2.3.3 发挥“大国工匠”典型人物的榜样作用

高职院校可以邀请农业领域的“大国工匠”典型人物走进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演讲、讲座、座谈会等,给在校学生提供近距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大国工匠”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辉,从精神上得到“工匠精神”的洗礼和熏陶,使得学生的农业认同感、职业归属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等得到培养。同时,通过与“大国工匠”面对面地交流能让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岗位实践联系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地深入理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 结语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是培养新时期农业实用性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离不开涉农专业人才的支持,教育兴才能人才兴,因此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推动力。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作为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出来。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当高度肩负起自身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时代使命,紧紧抓住科教兴农这一主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发挥高职涉农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特色,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要求,突出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优良的农业专业实用性技能人才这一优势,以提升涉农专业学生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目标,持续加大高水平农业专业实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渗透贯彻在高职涉农专业教学育人工作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而源源不断地提供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所需的技术与人才支持。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课程体系院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