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间集》香名物探释

2021-12-05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龙脑香炉花间

王 玥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花间集》诞生于唐宋两朝交际的五代十国之时,正是中国古代生活用香迅速发展普及、香文化逐渐成熟的时期。《花间集》以香艳旖旎的词风著称,其出现标志着词的格律臻于规范,词性特征进一步确立。宋代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中更是将《花间集》誉为“近世倚声填词之祖”。[1]

《花间集》中收录了大量涉及香名物的词作,仅“香”字在《花间集》中便出现了216次,直接与香料、香器、香物相关的词作有122首,占全书的五分之一有余。词中出现的香料有麝香、沉香、龙涎香、瑞龙脑香、郁金香、檀香、木兰香木共七种,还涉及禽形香炉、兽形香炉、博山炉、熏炉、熏笼等香器,以及檀板、檀枕等香物的描写。《花间集》的作者为唐五代时期的文人,在当时全社会盛行用香的环境下自然深受香文化的熏陶。这些涉香词反映了唐五代时期香文化的发展状况,是推动后世香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香文化对当时文人创作影响的生动表现。学界对《花间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意象研究、版本流变、传播接受、词人研究几个方面,对香名物的研究则大多集中于词源考释。故而,将《花间集》与香名物相结合的专题研究仍有待完善。本文以香名物作为切入点,赏析《花间集》中的涉香词,从中感知唐五代时期人们对香的审美倾向,了解香文化的发展情况,分析香名物对“花间词”总体风格形成的影响,以便于进一步探释香文化与文学作品的融合情况。研究《花间集》和香文化具有双重意义,也具有文学与文献学的双重价值。

一、《花间集》中的香料种类

在唐五代时期,虽然我国也出产香料,但是许多高品质的香料还是依赖进口。贾天明先生在《中国香学》一书中将香文化定义为“用香作为媒介和载体来进行的文化活动,包括香材、香品的制作、品香的方法、香的历史、香的食用药用、品香心理学等与香相关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内容”[2]。也就是说,香文化之“香”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以香料为基础的文化活动,并非简单的自然花朵草木所散发出的怡人气味。唐帝国的强盛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的同时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贸易的繁荣与各国的贡品大大地增加了香料的品种,提高了香料的品质。《新唐书》中就有许多关于香料进贡的记载。《花间集》中用于熏染的香料有麝香、沉香、龙涎香、瑞龙脑香、郁金香共五种,其中麝香与沉香的出现频率最高。熏香不仅仅可以美化居室、使人愉悦,也有药用功效,所以词中不同的场景所用的香料也有所不同。

(一)麝香

麝香是《花间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香料。麝香取自雄性麝鹿的肚脐与生殖器之间的腺体。麝鹿有林麝、马麝、原麝等品种,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均有分布。麝香常被作为土贡香料进献,在《新唐书》中商州上洛郡、岚州楼烦郡、代州鴈门郡、忻州定襄郡等地都上供过麝香。这种香料气味浓烈馥郁,留香时间较长。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有对麝香药理的记载:“(麝香)味辛,温,无毒,主辟恶气……毒妇人产难堕胎……久服除邪,不梦寤魇,寐通神仙,生中·川谷及益州、雍州山谷,春分取之生者益良。”[3]

晚唐五代时期,战乱纷争,社会动荡,一部分文人抱着朝不保夕、及时行乐的心态流连歌舞烟花之地,饮酒作乐。所以,《花间集》中有很多写歌舞欢宴的词,其中多描写歌姬舞女的容貌娇美,才艺卓绝。麝香因其香气馥郁、提神醒脑及影响女子生育的功效多用于秦楼楚馆之地。欧阳烱的《浣溪沙》(其三)中便提及了这味香料:

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4]826

这是一首写久别重逢的词。公子佳人从相顾无言、唯有泪流到浓情蜜意、肆意诉说着牵挂与思念。将《花间集》之“香艳”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也伤于直言无隐,不够含蓄婉约。兰麝之香丝丝缕缕,配着耳边轻言细语道明牵挂之意,格外地动人心弦。这首词虽旖旎艳质,却将一腔深情写得真切,并未流于艳俗。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价此词:“《花间集》欧阳烱《浣溪沙》云:‘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自有艳词以来,殆莫艳于此矣。半塘僧鹜曰:‘奚翅艳而已?直是大且重。’苟无《花间》词笔,孰敢为斯语者?”[5]李冰若在《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中亦有云:“欧阳烱《浣溪沙》‘相见休言有泪珠’一首,叙事层次井然,叙情淋漓尽态,而着语尚有分寸,以视柳七黄九之粗俗不堪,自有上下床之别。”[6]143提及麝香的作品还有魏水班在《菩萨蛮》(其二)中“绣幌麝烟沉,谁人知两心”[4]1253的歌姬韦庄的《天仙子》(其二)中“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醺醺酒气麝兰和”[4]413酒意阑珊的醉公子、薛昭藴的《浣溪沙》(其六)中“故人相送夜开筵,麝烟兰焰簇花钿”的送别之宴[4]491等十七首之多。

浓郁芬芳的麝香在唐五代时期颇受人们的青睐,“舞衫沉麝香”[4]1196的歌姬舞姬舞动之时香风拂面,更是使其姿容更添光彩。相较于麝香的张扬,沉香清幽内敛,更适合深闺的娴雅氛围。

(二)沉香

沉香是沉香树受到创伤后伤口分泌的一种芳香物质,香气舒缓雅致,使人闻之心绪平和。因其入水即沉故名沉香,也被叫做沉水香,具有温中行气的功效。西晋的嵇含在《南方草木状·蜜香沉香》中记载:“交趾有蜜香,树干似柜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欲取香,伐之,经年,其根干枝节,各有别色也。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为沉香。”[7]沉香木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如广州、海南、福建等地多有种植,也是土贡香料的一种。在《新唐书》中便有记载:“广州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贡:银......石斛、沈香、甲香、詹糖香。”[8]1095闺怨也是《花间集》中常见的主题,深闺妇人独守空房,久盼丈夫不归,难免幽怨抑郁,心生怨念。沉香的淡雅芬芳或许可谓她们舒缓郁结、平心静气、安神助眠。顾夐的《酒泉子》(其六)就是一首闺怨词,词云:

水碧风清,入槛细香红藕腻。谢娘敛翠恨无涯,小屏斜。堪憎荡子不还家。谩留罗带结,帐深枕腻炷沉烟。负当年。[4]1022

在碧波盈盈、清风送爽、藕香入室的秋季。屏风后的女子懒卧帐内,香焚沉水,心中暗恨不归家的荡子,感叹终是误了当年深情。沉水香微,帐深枕腻更突出了女子的寂寞慵懒。良辰美景却独守空房,越是“水碧风清”的好时节就越是衬托出思妇心中漫无边际的恨恼。一句“负当年”道出了多少无奈,这是对不归家的荡子的控诉,更是那个时代女性内心沉痛的叹息。沉水香清淡怡人,有安神助眠之效,但是词中所写女子熏着沉香都无法入睡,可见内心愁苦之深。《花间集校注》中有言:“焚香懒卧的女子,深感男子辜负了当年的深情。此词抒情较直露。”[4]1024沉香香气清幽,还常与其他香料配合使用,如李白的《清平乐令》(其二):“玉帐鸳鸯喷沉麝”[4]1525和李后主的《一斛珠》:“沉檀轻注些儿个”。[4]1544在《花间集》中提及沉香的还有顾夐的《玉楼春》(其三)“博山炉冷水沉微,惆怅金闺终日闭”[4]986、毛文锡的《虞美人》(其二)“珠帘不卷度沉烟,庭前闲立画秋千”[4]701等,共九首词作。

麝香与沉香皆为土贡香料,产自国内,虽然价高,但还是较为常见。龙涎香、瑞龙脑香、郁金香等产自海外的香料则更为贵重且稀少,或是作为贡品在宫廷使用,或是作为商品售至高堂华府之地。各色香料共同营造出富贵奢华的词境,与《花间集》香艳旖旎的风格相契合。

(三)龙涎香

龙涎香是抹香鲸的分泌物,抹香鲸消化不了的鱼骨或其他物质会与肠道内的分泌物结成固体被吐出。刚刚生成的龙涎香色黑质软,气味腥臭,但是在海上漂浮日久就会变硬,颜色变浅,因古人认为是龙吐涎而成,故名“龙涎香”。龙涎香是香料中极为珍贵的一种,多为外域贡品。《稗史汇编》中记载了龙涎香的生成方式:“大洋中有旋涡处,龙在下涌出,其涎为太阳所烁,则成片,为风飘至岸,人则取之纳于官府。”[9]《星槎胜览》中记载了龙涎香的产地:“锡兰山国、卜刺哇国、竹步国......溜山洋国俱产龙涎香。”[10]顾夐的《甘州子》中便有对龙涎香的描写:

一炉龙麝锦帷傍。屏掩映,烛荧煌。禁楼刁斗喜初长。罗荐绣鸳鸯。山枕上,私语口脂香。[4]970

将龙涎香和麝香同炉熏焚,香炉置于锦帐旁。屏风掩映烛光明亮,浓情蜜意之人听着刁斗心中欢喜夜还长。罗衾绣鸳鸯,山枕上两人私语切切,可闻口脂之香。龙涎香与麝香同燃,可见室内奢华,香暖情浓,更添香艳。《花间集校注》评曰:“此等内容,而能用笔洁净不涉亵秽,值得称道。”[4]973这首词中“龙”也可能指龙脑香。在《花间集》中,也有对龙脑香的描写。

(四)瑞龙脑香

瑞龙脑香是龙脑香的一种,龙脑香是取自龙脑香树的树脂结晶,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的功效。《本草纲目》有载:“唐天宝中交趾贡龙脑,皆如蝉、蚕之形。彼人云:‘老树根节方有之,然极难得。’禁中呼为瑞龙脑,带之衣衿,香闻十余步外。”[11]唐玄宗就曾赐杨贵妃瑞龙脑香,据《酉阳杂俎》记载:“天宝末,交趾贡龙脑,如蝉蚕形。波斯言老龙脑树节方有。禁中呼为瑞龙脑,上唯赐贵妃十枚,香气彻十余步。”[12]所以瑞龙脑香是龙脑香中的珍品,尤为贵重。毛熙震的《浣溪沙》(其五)中就提及了瑞龙脑香:

云薄罗裙绶带长,满身新裛瑞龙香。翠钿斜映艳梅妆。佯不觑人空婉约,笑和娇语太猖狂。忍教牵恨暗形相。[4]1367

这是一首从男子视角写女子的词。词的上阕写女子的衣饰妆容:佳人衣着轻盈,满身都是新熏上的瑞龙脑香气,贴翠钿、点艳梅妆,娇艳美丽。词的下阕写女子的动作言语:她佯装不理男子,笑语娇言,娇俏可人,使男子魂牵梦萦。瑞龙脑香更显女子着装华贵,娇艳非常。

(五)郁金香

现在对香料郁金香的来源说法并不统一。有说法是在我国多有分布的姜黄属植物的块根,还有说法是某种进口的植物的花。从《新唐书》来看,郁金香也是外贡香料之一。《新唐书》中有载:“开元十四年,其王笃萨波提遣弟阿悉烂达拂耽发黎来朝,纳马豹。后八年,献……拂菻绣氍球一,郁金香、石蜜等。”[8]6245张泌的《南歌子》(其三)中便有郁金香的描写:

锦荐红鸂鶒,罗衣绣凤皇。绮疎飘雪北风狂。帘幕尽垂无事,郁金香。[4]678

这是一首含蓄蕴藉的闺怨词。词中,华美的被褥绣着红鸂鶒,女子的罗衣上绣着凤凰。镂刻花纹的窗户外面风雪交加,窗内帘幕低垂,暖熏郁金香。鸂鶒、凤凰都是成双成对的吉鸟,但女子却独守空闺,“无事”二字点出女子的无聊寂寞之情。从锦荐、绣凤罗衣、郁金香便可知房间之华美舒适,与窗外的北风呼啸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唐帝国的强盛与开放为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各国进献的香料与繁荣的贸易大大丰富了香料的品种,人们生活的普遍富裕也使用香的风气走出宫禁之门、王侯之府,走入千家万户。

二、《花间集》中的承香器具

唐朝发达的手工业使香器的制作工艺大为提高,多样的材质与精妙繁复的制作方法使这些器物成为艺术品,在千百年后依旧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盛世辉煌。《花间集》中的香器华美精巧,造型各异,材质以金玉为多。这些制作精美的香器向我们展示了唐代高超的制作工艺外,也代表着当时人们的审美品位与用香喜好。

《花间集》中所出现的香炉明确提及形态的有博山炉、禽形香炉、熏笼和兽形香炉四种,其中以博山炉和禽鸟形状的香炉最为多见。这些形态各异的香炉为词中的锦阁华堂添彩,寄托了主人公不同的情感与期翼。

(一)禽形香炉

《花间集》中禽鸟形状的香炉可谓种类繁多,有鸭子、鸂鶒、鸾鸟、鸳鸯等。这些香炉惟妙惟肖,造型精巧且寓意颇深。鸂鶒、鸳鸯都是出双入对的鸟,寄托着夫妻恩爱的美好愿望,用在闺怨词中就更能衬托出分离之苦、相思之情。如顾夐的《虞美人》(其三)中提及的鸂鶒形香炉:

翠屏闲掩垂珠箔,丝雨笼池阁。露粘红藕咽清香,谢娘娇极不成狂,罢朝妆。小金鸂鶒沉烟细,腻枕堆云髻。浅眉微敛注檀轻,旧欢时有梦魂惊,悔多情。[4]950

室内屏风掩映垂珠帘,室外细雨如丝,金鸂鶒香炉中焚烧沉香的烟雾丝丝缕缕。初醒的女子懒卧于榻,如云发髻堆在枕旁,眉头微蹙口脂浅淡,一夜好梦醒来却更感寂寥,让她不禁后悔自己的深情。鸂鶒是两情缱绻的鸟儿,鸂鶒香炉吐着丝丝缕缕的沉香烟雾,更加衬托出女子独守空闺的空寂倦怠。这首词描写极为细腻,仿佛一幅工笔美人图。读之仿佛词中华美的闺房,女子的愁苦都跃然纸上,使读者可见其人,可通其感。汤显祖评曰:“情多为累,悔之晚矣。情宜有不宜多,多情自然多悔。”[13]禽形香炉远不止鸂鶒一种,还有和凝在《河满子》(其二)中提到的鸭形香炉:“却爱熏香小鸭,羡他长在屏帏”[4]908、李白《清平乐令》(其二)中的鸳鸯香炉:“玉帐鸳鸯喷沉麝”[4]1525等。

(二)兽形香炉

吉禽瑞兽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常用的造型与图案。造型各异的兽形香炉多小巧精致,多用于寝室闺房,寄寓着人们对忠贞爱情、幸福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比起禽鸟,瑞兽则担负着法治公正、风调雨顺、海晏河清等更为严肃而重大的责任,所以多出现于宫廷以及行政部门。《花间集》中也有对兽形香炉的描述。如李后主的《浣溪沙》词云: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4]1541

这首词写宫中歌舞享乐的情景。红日已高,阳光透过纱帐的时候宫殿内还在歌舞宴乐,兽形的金香炉中一次又一次地添加香料。美人跳舞时金钗从发间滑落,酒酣之时拈花嗅蕊,耳边是从别殿遥遥地传来萧鼓乐声。宫廷中所用的兽形香炉往往器型较大,况且还是“金兽”,还以红锦铺地,可知何其奢靡。已是白天还歌舞不停,金兽添香,如此玩乐,可见李后主亡国之因。

(三)博山炉

博山香炉是一种制作极为精美的香炉,是“豆式炉”的一种。炉底有托盘底座,中间有束腰炉柄相连,上面是仿道教传说中海上的仙山——博山造型所制作的香炉。博山炉上,鎏金错银的线条如云气涌动,或有奇花异草生长其间,或有珍禽异兽出没,还有生动的人物形象。焚香之时,袅袅烟气从镂空的山体中弥漫出来,宛如云雾缭绕的仙境。韦庄的《归国谣》(其三)中就有关于博山炉的描写:

春欲晚,戏蝶游蜂花烂熳。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睡觉绿鬟风乱,画屏云雨散。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4]357

这首词写分别之苦。已是百花盛开、蜂飞蝶舞的暮春时节。女子对着生机勃勃的春日盛景,心中想的却是日暮时分折柳送别心爱之人的场景。相思之情时时萦绕在这位女子的心头,就连梦中都是与所思之人情真意切的相聚场景。梦醒时,却只剩一室寂寥,女子倚着博山炉无奈长叹,泪流满面。梦中的欢悦与梦醒时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女子倚着博山炉,似乎是想借着香炉的余热来温暖内心的凄楚。一句“闲倚博山长叹”透露出女子内心细腻而真挚的情感,读之格外动人。

同写博山炉的还有孙光宪的《虞美人》“博山香炷旋抽条”[4]1137、欧阳烱的《更漏子》(其二)“红线毯,博山炉”[4]519、毛熙震的《更漏子》“博山香炷融”[4]1380等。

(四)熏笼

相比于禽形香炉和博山炉,熏笼就简单质朴多了,但是实用性却有所增加。顾名思义,熏笼是一个笼状物,内置暖炉,既可以焚香也可以把衣服被衾放在上面增香加热,使衣物或被褥香软,更加舒适。这种兼顾实用与审美的香器自然在当时广受欢迎。如,孙光宪的《浣溪沙》(其三)词云:

花渐凋疎不耐风,画帘垂地晚堂空。堕阶萦藓舞愁红。腻粉半粘金靥子,残香犹暖绣熏笼,蕙心无处与人同。[4]1085

这首词中既写闺怨,也写春愁。暮春时节满地落花缤纷,女子残妆不整,香还没有烧尽,熏笼犹暖,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却无处诉说。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曰:“‘愁红’句字字锤炼。‘蕙心’句甘孤秀之自馨,溯流风而独写,其寄慨深矣。”[14]同写熏笼的,还有薛昭藴的《醉公子》:“床上小熏笼,韶州新退红。”[4]519

精美香炉中各类香料的馥郁香气固然使人心旷神怡,也装点出富丽华美的居室环境。在能工巧匠手中,香木也可以被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甚至用来建造亭台楼阁。

三、《花间集》中的香物类型

分割成小块或磨成粉屑的香料可以熏烧和佩戴,更有奢靡者以整块的香木为原料来制作物品。如檀香木、沉香木、木兰香木等皆是名贵的木料,可以用来制作乐器、家具甚至亭台楼阁。尤其是沉香木和檀香木的树形都相对较大,木质平滑坚韧,适宜用来造物。比如《花间集》序中:“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4]一句就涉及用檀木制作的拍板乐器——檀板。

《花间集》中出现的香物远不止檀板一种,小到枕头、蜡烛,大到船只、楼阁皆可以香参与制作或直接用香木制成。以香制物可见匠心精巧,奢靡之处亦可窥晚唐及五代诸国气运衰微之缘由。

(一)檀枕

顾名思义,檀枕就是用檀木制作的枕头。檀木的木质细腻坚硬,光泽度好,所以做出的枕头温润舒适、光泽柔和。不仅如此,檀木气味清雅芬芳,还有安神助眠、辟邪除煞的功效,所以在古代是做枕头的优质原料。在毛文锡的《虞美人》(其二)中就有关于檀枕的描写:

宝檀金缕鸳鸯枕,绶带盘宫锦。夕阳低映小窗明。南园緑树语莺莺,梦难成。玉炉香暖频添炷,满地飘轻絮。珠帘不卷度沉烟。庭前闲立画秋千,艳阳天。[4]701

这是一首写闺怨闲情的词。刚刚醒来的女子枕着金缕线绣的鸳鸯檀枕,看着夕阳的光照进窗户。外面绿树成荫,莺啼燕语,落絮满地,可见是暮春时节。玉香炉中的香添了又添,珠帘不卷,沉香烟雾袅袅。庭院中立着秋千却无人玩耍,辜负了如此明媚的好天气。从檀枕、玉炉、沉烟可见这定是一位极为爱香的娴静女子,词中所写香料、香器、香物俱是雅致清幽。汤显祖评“宝檀金缕鸳鸯枕”一句为“富丽”二字。[15]顾夐的《河傅》(其三)“枕檀云髻偏”[4]1110、牛希济的《谒金门》“泪滴枕檀无数”[4]815中也有提及檀枕。

(二)香烛

香烛是在蜡烛中加入香料,使蜡烛在照明的同时还有熏香的功用,可见古人的玲珑巧思。《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中有宋代宫廷用龙涎香做蜡烛的记载:“宋代宫廷以龙涎香贯其中,而以红罗缠炷,烧烛则飞而香散,又有令香烟成五彩楼阁、龙凤文者。”[16]香烛在《花间集》中也有出现,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其六)词云: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緑窗残梦迷。[4]42

这是一首写相思的词。身着金玉华服的女子月夜登楼,正是柳丝纤细的暮春时节。这位女子梦到了送别心爱之人时的场景,梦醒之后,所等的人依旧没有归来。寂静的夜晚唯有香烛滴泪,窗外花落地,子规啼,凄楚相思之情溢于言表。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评曰:“此首写怀人,亦加倍深刻。绣帏深掩,香烛成泪,较相忆无力,更深更苦。通体景真情真,浑厚流转。”[17]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中亦有云:“前数章时有佳句,而通体不称,此较清绮有味。”[6]17同写香烛的,还有魏承班的《诉衷情》(其三):“红蜡泪飘香”。[4]1273

(三)兰舟

木兰舟是以木兰香木制成的船,相传第一艘兰舟是由鲁班制成。《述异记》中有对木兰舟出处的记载:“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用木兰舟出于此。”[17]后来“兰舟”、“木兰船”成为文学作品中对船的美称。如毛文锡的《柳含烟》词云:

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羽葆。笙歌未尽起横流,鏁春愁。[4]736

这首词写了隋炀帝南巡的场景,写兴衰之感,暗含讽喻之意。隋炀帝及其嫔妃乘木兰香木所制龙舟凤舸,锦帆高扬,自汴河而下巡幸江都,河畔柳树成荫,夹岸千里。隋炀帝南巡为了看江南春景,一路如此铺张奢靡,可见其亡国之因由。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的所作所为,这首词应有借古讽今之意。孙光宪的《菩萨蛮》(其四)则写出了木兰船上的甜美爱情:“一只木兰船,波平远浸天……烟中遥解觽。”顾夐的《河傅》(其四)描绘了木兰舟上的美丽少女:“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4]1112

(四)建筑

用香料木材来搭建亭台楼阁,是一件何其奢靡的事情。《新唐书》中就记载了一件与沉香亭有关的事情:“汉字南纪......敬宗侈宫室,舶贾献沈香亭材,帝受之,汉谏曰:‘以沈香为亭,何异瑶台琼室乎?’”[8]3519书中所写,曾有商人向唐敬宗进献大件的沉香木料来建亭子,左拾遗李汉进言说:“若建沉香亭,和那些建瑶台琼室的昏君有什么区别呢。”但是唐玄宗时期,用沉香建亭阁却是一件较为多见的事情,《陈氏香谱》中有:“唐眀皇君臣多有沉檀脑麝为亭阁”[18]一言为证。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有写杨国忠建的沉香阁:“杨国忠又用沈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为泥饰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于此阁上赏花,焉禁中沈香之亭远不侔此壮丽也。”[19]温庭筠的《菩萨蛮》(其十)中就提到了沉香阁: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4]60

女子的妆阁中金玉琳琅,从妆阁中望出去可见树木葱茏的吴山。如此良辰美景,女子却想的是与心爱之人分别之时也是这样杨柳如丝、细雨绵绵的春日,可是自打离别之后,那人却音信全无。女子独守深闺,纵然华室美景也无法慰藉内心的愁苦,这满的腔相思也无处诉说。词中以沉香阁来喻女子的闺房芳香弥漫,陈设华丽。

李白的《清平调》与沉香亭的渊源极深。词中:“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意,沉香亭北倚阑干。”[4]1526不仅写到沉香亭,据说这三首词还是写作于沉香亭中。《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中有载,“明皇沉香亭前花繁开,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命李龟年捧金花笺宣赐翰林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宿醒未解,援笔赋之,末章云:‘名花倾国两相欢......’词进太真持玻璃七宝盏酌凉州葡萄酒笑领歌意。”[16]艳丽的花与杨贵妃的美貌交相辉映,果然名花美人,不可俗词赞之,须得诗仙才力方能更添风采。

《花间集》的出现不止是词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香文化的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香料之“香”与美人之“艳”相辅相成,暖香盈盈的华堂、红袖添香的佳人共同营造出《花间集》香艳旖旎的总体风格。《花间集》中香名物的大量出现不仅仅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也促使文人群体进入香的世界。唐五代时期是香文化由“兴”到“盛”的转折点,温庭筠、韦庄、顾夐等花间词人既是这个转折点的经历者,也是记录者。从他们的词作中可以感知唐五代时期人们对香的接受程度与审美倾向,观察香文化的发展状况,也可以从中了解香的使用、品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猜你喜欢

龙脑香炉花间
The Last Ground of the Lone Loyalist: Wen Tianxiang and His Journey Northward
程家玉
花间少年郎
一个铜香炉
龙脑樟去油枝叶中总多酚的酶解-超声辅助提取及抗氧化活性
香炉的养鼻之道
花间仙子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龙脑产业分会成立仪式暨天然龙脑高峰论坛在吉安举行
丁学军作品
花间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