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兰词》中梨花的象征及情感内蕴分析

2021-12-05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纳兰性纳兰词人

潘 婷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莆田校区,福建 莆田 351100)

中国文人历来对花有着特殊的感情寄托,因此,花在文人笔下大多都被赋予人性的光辉。自南北朝起,梨花便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文人将情感渗透在梨花里,使其成为一种寓意丰富的意象,将内心的情感内涵折射在梨花上,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中厚重的文化积淀。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著《纳兰词》意率情真、朴素清淡,情感流露自然。纳兰性德之所以能将真实朴素的情感,不加修饰地表达出来,与其对自然意象的运用不无关系。其在词作创作表达过程中,将情感和意象结合得非常完美。而其词中“梨花”意象的运用就是其文学创作的特色之一,词作借梨花表达悲欢离合、思念哀婉等丰富的内在情感。《纳兰词》中咏梨花的词作有十二首,例如《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秋千索·游丝断续东风弱》等。历来研究《纳兰词》的学者在研究纳兰词作意象时,多集中于月、雨、酒、灯等意象,而词中的“梨花”意象却少有提及。基于此,探究《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象征意义、情感内涵及成因,对剖析纳兰词中的意象表达及情感内涵具有积极意义。

一、《纳兰词》中的梨花意象的象征意义

纳兰词的意境体现离不开词作中大量的意象运用,学者杨雪总结出纳兰词中的两类意象系统:一类是实物意象,一类虚物意象[1]。一方面,实物意象分为自然物意象及非自然物意象,自然物意象以“花类意象”“月”“斜阳”为代表,例如《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中“桐阴月已西”;非自然物意象有“灯”“残烛”等,例如《临江仙·孤雁》中的“双泪落灯前”,纳兰性德通过对身边物的意象描写和指代,营造诗词中清冷意境,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另一方面,纳兰词中出现虚物意象,以“梦”最为典型,例如《临江仙·寒柳》中的“肩裙梦断续应难”。综上,纳兰词中的意象多样,而在其多元意象中,花、月等自然物意象应用得最多,以梨花意象为例探究纳兰词中体现的情感内涵具有以点窥面的代表性。

梨花意象在纳兰词中有多重意义,以虚实区分,梨花意象或象征亡妻,或象征“离”花。

(一)实象——亡妻及其他故人

纳兰性德在二十岁时娶卢氏为妻,在此期间他的词作大多风格明亮且柔美温情。而卢氏因故去世后,纳兰性德的词开始转向阴郁伤感,其将亡妻比作“梨花”,在《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这首悼亡词中,上阕由景生情,移景入情。纳兰性德用暮春时节喻指自己的现状,用苍白的梨花来代指亡妻,铺叙出一种惨淡凄冷的意境。不写悼亡,而悼亡之伤随着梨花的凋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寄情于景,词人对亡妻的相思跃然纸上。梨花并不只是代表卢氏,还代表其他人。“任梨花,落尽无人管”(《金缕曲·生怕芳樽满》),词人用“梨花”意象指代友人;“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梨花孤独地开了,纳兰性德又在这里将梨花暗指自己,表达失去友人及亡妻的孤独之感。

(二)虚象——离花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谐音的修辞方法表现心情或事件。如“芙蓉”谐音是“富”和“荣”,暗含荣华富贵的生活;“梨”在古代的谐音是“离”,暗含分离。因为梨花在春分之后开放,又与寒食节、清明节相连,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梨花与这两个节日有密切的关系,梨花的飘零增加了生离死别的悲伤和物是人非的感慨。在纳兰词中,“梨”花有“离”花之意,即伤别离。例如《秋千索·游丝断续东风弱》中“惜花人共残春薄……却又照、梨花落。”此处的梨花代表“离花”,指代红颜憔悴,美好的时光悄然离去,“离”字,本身就有一种孤寂凄凉之感。梨花与他所思之人有关,这里的“离”花既包括他与朋友之间的离别,又包括他与亲人之间的分离[2]。

二、《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情感内涵

(一)怀友悼妻的离别相思之情

纳兰性德笔下的梨花有独特的情感内涵,有生离死别的痛苦,有对妻子的眷恋,有对爱情的渴望。一方面,纳兰以“梨花”意象为引创作悼亡词,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鬓云松令·枕涵香》写道:“枕函香,花径漏……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本是满树梨花,可惜一夜之间,东风将梨花吹落满地,似乎东风都“瘦”了,东风在此处被拟人化了,词人用“梨花”写出女子因思念而日渐消瘦,独自低头流泪,看似写的是闺怨词,实则是写己。词中的梨花意象,写出了纳兰对伊人和对当时美好爱情的怀念,道出了词人对亡妻的相思之情。另一方面,文人常在诗词文中用“梨花”来渲染气氛,表达凄婉思念之情,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与怀念[3]。在其诗词中,梨花不再是衬托、渲染,而是情感的外显。《金缕曲·生怕芳樽满》“生怕芳樽满……人比蔬花还寂寞,任梨花,落尽应难管”。在这首怀友词中,词人因承受不了离别,害怕“芳樽满”,到深夜,醉意浓浓,灰暗的残灯相伴,依旧是新月照在那回廊上,内心此刻“比蔬花还寂寞”。词人眼前还是当时与友人相聚的场景,触景生情,内心更加惆怅。整首词里所提到的“芳樽、残灯、新月、回廊,梨花”等意象,无一物不体现着词人那颗怀念友人的心。

(二)以景移情的伤春惜春之情

我国文人看见落花或春天盛开的花就会感慨颇多,触景生情。如春光易逝或追忆思恋的情绪,或惜花或伤春惜春的愁绪。因为梨花生命脆弱而且花期又极为短暂,所以触发了文人骚客们的伤春情怀。苏轼的《东栏梨花》中有“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柳枝由淡绿色转变为深青色,梨花盛开满城与其呼应,为逝去的春光感伤。从纳兰词中的“梨花”意象来分析,纳兰性德对前人作品中的“梨花”意象所蕴含的伤春惜春之情有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4]。一般的文人伤春惜春是因为害怕时间流逝,自己的志向无法实现,而纳兰性德惜春则是真的惜春,是对春天的一种热爱,这在《清平乐·风鬟雨鬓》中有所体现。“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此词整体上的基调是凄婉伤感的,上阙回忆往日与女子的幽会,感情较为浓烈;下阙写他独自面对着黄昏和梨花而伤春伤离别,冷落凄清、孤独难耐。一句“黄昏只对梨花”更是反衬了现如今的“我”,孤单、寂寞、独自哀伤,只能孤零零一个人看着黄昏中随风飘落的“梨花”,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伤春惜春的忧怨心境。《秋千索·游丝断续东风弱》是纳兰为卢氏写的悼亡词,也是一首感叹现在、回忆往昔、触景伤情的伤春惜春之作。其中的“春欲尽、纤腰如削…却又照、梨花落”,不仅包含了“春欲尽”“梨花落”的伤春惜春之感,更是以景移情、触景伤情。

(三)环境制约的壮志难酬之情

纳兰虽然是满族人,但是一直在学习汉文化,他早年就勤读诗书,为满汉文化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他在青年时期,发奋研读,并拜汉儒徐乾学为师,志在文学。虽然纳兰志向远大,但是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他是豪门贵族,有侍卫之职,虽然他是奇才,但是并不留恋官场,他的好友曹寅说过,“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他的壮志难酬和其他人有所不同,家族给他带来的压力与其本身的志向相矛盾,他只好在词中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中“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表面上是首宫怨词,实则是在写己,抒发自身受环境束缚的壮志难酬之情。今人张任政在《纳兰性德年谱·后记》中指出,《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或为身世之感的屈曲表达。张任政指出,《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梨花欲谢’已置身题内,且有所指,非为咏宫怨明”,其又指出“入宫之事,本诸相传,无确实证据,近读其词,特拈而书之,以见作者身世之感受,惜其时其人未得所详”。《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由女子感叹好春无人惜开始,再从远处勾勒出女子孤单伫立的身影,此处的宫女、梨花,仿佛就是纳兰的化身,宫女、梨花的处境就好像是纳兰的处境,即使心中有万千愁绪,身边也无人理解。“惜春”也是“惜己”,自己是一个文人,却不能成为自由自在的词人;“薄暮”是写春色微薄,是描写女子单薄的声音,也是纳兰写自己形单影只,势单力薄,不能与父亲抗衡的心声。“梨花欲谢”,春天美好的景色即将消逝,暗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悲哀[5]。纳兰正是借梨花委婉地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梨花只是其表达情感的寄托,此意象在这里被纳兰赋予不一样的内涵。

三、《纳兰词》中梨花意象情感内蕴的成因

(一)“传统婉约”的词风影响

纳兰性德梨花意象的内涵是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影响,而且是在古今联系的基础上继承发展的,其受到传统婉约词风的影响[6]。北宋时期几个词派之间互相争鸣,其中婉约词经历的时间较长、影响深远。婉约诗派在意象使用上,喜欢选取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如小桥、落花、月等词人喜用之意象,其词作细腻婉转、含蓄绮丽的风格影响着纳兰词作意象的选择。梨花内蕴丰富,是词人发自内心的、带有词人鲜明的主观色彩的意象,因此从这个意象在词中的运用,可以看出纳兰哀婉清丽、自然超逸的写作风格。纳兰在男女情爱的表达之中,将自己心中敏感而真实的伤心之态,描写得极为凄冷。纳兰词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这与他受到李煜传统婉约词作影响有关。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说》中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可见,纳兰对李煜的崇拜之情。周之琦在《箧中词》中说:“纳兰容若,李重光后身也”,指出了在词风上纳兰性德与李煜的相近之处。除受到李煜传统婉约词作影响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因此,他的词风,在清新淡雅间又不缺乏真情实意,虽然多是哀婉抒情之词,但是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总之,纳兰词中的梨花意象是其词感伤风格的重要部分,“梨花”意象融合了词人内心的伤感,是其情感的映射[7]。

(二)“以悲为美”的词学审美观

彭燕琴《以悲为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思想及当下转换》指出,我国古典诗歌历来有“伤春悲秋”的传统[8]。纳兰性德词作的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古典诗歌“以悲为美”的词学审美观的影响。他的美学观是悲伤美,文学观是抒忧患之情[9]。纳兰性德认为“悲”的特质后是对时代、人生和自我的思考,因此他欣赏杜诗、也提倡写类似杜甫的“忧患之作”。纳兰性德在《填词》中写到了自己的遭遇,抒发了其内心的感受:“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其中,“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写的正是纳兰以悲为美的词学审美观。从他“以悲为美”的审美观来看,“梨花”意象的出现是必然的。《唐多令·雨夜》上片是写雨夜景象,辞藻美丽,下片则是抒写情感,伤感至极,“为梨花、深掩重门”,为了不让梨花飞落,能够欣赏梨花的美,便紧紧关闭了房门。纳兰的词在情感上,偏重忧患悲秋,借词来抒发历史兴亡感、伤妻失恋感等,因此梨花意象凝结了词人最深厚的感情,非常符合词人“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

(三)“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身艺术形式的选择及作品的情感基调,纳兰性德不如己意的个人经历,是其诗词中梨花意象情感内涵的成因之一。梨花在纳兰性德眼中有着别样的美,它是一种娇小、素洁却又有着凄清、苦涩色调的意象,这与他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纳兰出身在贵胄家族中,注定一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然而他天生超凡脱俗,对于功名利禄极为轻视。虽有奇才,却并不留恋官场,只想获得自由,过饮酒作诗、无拘无束的生活。作为世家子弟,其对于常人难以体察的仕途与爱情之间的矛盾,感受会更加深刻。纳兰性德语其娶卢氏为妻,二人恩爱有加,但由于爱妻难产去世,给纳兰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其内心的敏感被彻底激发,他一时无法摆脱自己内心深处的困苦。对功名利禄的厌倦以及对于爱情的长久不可得,使他哀婉凄楚、怅然若失。通过上文所述也可知,梨花意象的出现多用来描写叙述纳兰性德自己的经历与情感。纳兰的个人经历决定了他的遭遇,奠定了悲凉和凄清的基调,其词与他性格相符,具有非常典型的风格。纳兰性德吸收汉文学后,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认为词的创作应出于本心,直抒性情。而纳兰性德在用“悲剧审美”进行诗词创作时,他自己爱情、事业的不顺便成了其最擅长表达的题材。由此,纳兰性德的个人经历造就了梨花意象的应用,而在描述其人生经历和情感时,纳兰词中的梨花意象也代表了纳兰性德的个体审美情趣。

通过探析纳兰词丰富的情感内涵,挖掘出纳兰词中的梨花意象被赋予丰富内蕴的成因,不仅与他所处环境有关,还与周围事物的影响有关。他的个人经历让其形成了独特的感伤气质,他受到传统婉约词风的影响,使其形成伤感的创作风格。正是如此,纳兰在清词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词的集大成者。纳兰词中梨花意象也对后世文学创作者的审美及意象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猜你喜欢

纳兰性纳兰词人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设计师
一个更加完整的印象
词人的职业
《纳兰的雪》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爱恨两难说纳兰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