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向北开放过程中的语言文化交流问题研究

2021-12-05任晓娟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蒙俄文化交流三国

任晓娟

(内蒙古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一、内蒙古参与经济走廊建设概况及其目标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规划建设中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其建成将促进沿线三国的经济合作,进而带动整个欧亚大陆发展。2014年9月,三国元首在杜尚首次会晤,就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的草原之路对接问题达成共识,正式宣布此后共同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2015年7月,在俄罗斯的乌法第二次会晤,批准了《中俄蒙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签署了《关于编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等相关合作文件,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疆,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2.3%,外与蒙古、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4261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9.4%,其中,与蒙古国边境线长3210公里,占中蒙边境线的68.7%,与俄罗斯边境线长约1010公里,占中俄边境线的28.8%, 涉及19个边境旗市(15个旗,4个市),57个边境乡镇(苏木)。内蒙古联通俄蒙,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应抓住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这一历史机遇,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至2025年, 中蒙俄次区域合作机制将逐步完善,经济走廊骨架初步形成,经贸合作规模和层次取得突破性进展。远景展望致力于推动三国经济走廊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具活力的欧亚经贸大通道。

二、内蒙古与蒙俄的语言文化交流

(一)重要性

人文交流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支撑,其中文化、教育交流等离不开语言的支撑。中蒙俄三国的语言文化交流是各国智力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不同文明交互发展的要求。古代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都是商业更是文化交流、文明对话之路。“任何两个民族的文化间都存在同质性和异质性。在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差异为异质性,相反为同质性。文化交流能将异质性转化为民族特色,同质性升华、优化”,从而使各种文明成果得到继承和弘扬,各国的文化底蕴得以充实和补充,获得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机会,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互发展,为中蒙俄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此外,它还是为三国经济走廊建设争取国际合作群众基础的必由之路。国家间交往的本质是人民间的交往,其顺利实现与否很大程度依赖各国人民的信任、支持,是民意保障。文化正是增进感情、联通心意,茶叶之路奠定了中蒙俄三国的情感基础,当代人需要做到巩固和拓展。

(二)合作原则

三国的人文合作长期目标为构建蒙俄与中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共识氛围,保证三国开展双边、多边合作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性,短期目标是巩固并加强三国关系中良好的民意基础、舆论基础。

明确人文交往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广大民众,既包括社会精英阶层,也包括基层群众。民心民意对于各国政府的外交决策已经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中国必须在积极推动官方外交发展的同时,开展与蒙俄公众的民间合作,使官民二者相互配合,同步协调,通过民间友好交流和往来搭建人文桥梁,促进三国合作。明确人文交往的主要原则,应遵循平等对待、坦诚交流的原则,坚持正确义利观的价值导向,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明确人文交往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内外配合,以达到相互了解、理解乃至认同的效果。 需要强化人文合作的能力建设,尽快建立起与蒙俄开展人文交流合作的统筹协调机制。该机制应是国家整体公共外交统筹机制的组成部分,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直属于国务院的跨部门机构来负责对外公共外交统筹工作。

(三)内蒙古与蒙俄语言文化交流已取得的成果

人文社科交流是中蒙关系的重要内容,两国关系发展离不开民意基础。三国友谊源远流长,特别是中蒙两国间语言相通、民俗相近,毗邻地区往来频繁,边民关系融洽,民间交往日益密切,为深化三国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间基础。

目前,内蒙古与俄罗斯缔结了9对友好地区(城市)。与蒙古缔结了9对友好地区(城市)关系。多年来,两国人文社科机构、学者共同组织了很多多边或双边的国际学术会议,共同组织了双边研究科研项目,开展了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专家讲学等计划。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两国学术机构间、学者间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在交流合作顺畅发展之时,双方又确定了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同草原之路计划对接,开启双方关系的新纪元。按照已达成的共识和签订的合约,双方围绕发展双边关系,深化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全面贯彻中蒙建立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共同组织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学术活动和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在文化、教育、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内蒙古与蒙俄的人文交流不断深化,接受蒙古国留学生的学校有30所,在校蒙古国大中小学留学生2259名。内蒙古大学等7所高校与蒙古国13所高校建立了互派留学生、互派教师、合作研究等机制。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在华留学生每年约有8000人。根据2013年签署的中蒙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今后5年,中国每年向蒙方提供不少于10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目前,在蒙古设有1所孔子学院和2个孔子学堂,中国排遣了180多名教师志愿者开展汉语教学工作。

媒体方面,内蒙古电视台与蒙古国乌兰巴托电视台合办影视剧频道,开展内蒙古日报社与蒙古国商报合作,创办了满洲里俄文报,桑斯尔电视台和索伦噶新闻中心在蒙古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逐步扩大。

医疗方面,每年蒙古国有3万多人前往中国就医看病,尤其是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国际蒙医院,为蒙古国患者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2015年9月,由3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组成的中蒙俄智库合作联盟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立,合作联盟开展国家级、国际性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努力增加三方政府、民众间的了解和信任,促进中蒙俄三国间的合作。

(四)语言文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

蒙、俄相当部分地区文化发展产业基础薄弱,文化有软件缺硬件,如通信系统、交通、文化产业园等,如此则后续的政经、文化交流难以衔接。另外,各国法律、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有不兼容的情况也客观存在且影响较大。一些民众对于参与文化交流持保守态度。

当前,内蒙古对外文化交流尚未形成健全的机制。虽然有诸如以传统中国风主题的成功案例,但整体缺乏规范体系和成熟、高质量产品,以及海外投资保护体系,加之国际沟通不畅、政府支持不足等,内蒙古文化企业海外发展不甚顺利。

(五)对策与建议

首先,逐步建立内蒙古自治区与俄有关部门和毗邻地区政府间高层会晤机制,推动和扩大双方友好往来和互利合作。依托内蒙古在地缘、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寻求合适的切入点,即共同的、能够产生共鸣的交流点。文化异质可以碰撞出火花,衍生出更丰富的文化现象,促进文化的多元化,但仍需要从稳定成熟的切入点开始。政府积极制定对外文化交流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将中蒙、中俄文化年、汉语桥等文化交流模式的成功经验运用并发展。建立中国文化海外基地,如孔子学院、学堂,充分发挥其作用,并可以与现代网络平台、数字图书馆等在线教育技术相结合。加强文化贸易。内蒙古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的独特文化,可以借助内地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更好地推广。助力蒙、俄部分地区相对薄弱的文化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科教文卫等方面提供人力、物力支援。

其次,顺应时代需求,有力促进文化传播,提高人才素质,可以从语言资源保护、语言安全保障、外语教学规划、汉语传播机制、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国际交流虽然可以用英语等通用语言,但要真正走入民众,了解其文化和思维模式,拉近与当地人的感情,就要用当地的习惯和语言去沟通。“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言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

重视创新语言资源开发。三国在历史、民族等方面有着自茶叶之路起的联系。语言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挖掘和弘扬其中体现相关国家和民族认同的文化精神,借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可以利用语言文化资源打造丰富的旅游产品,推动经济走廊建设中重要的国际旅游发展。建设好语言资料库,并及时更新,以满足关键语言的教学、研究、资政和行商需求。语言资源建设的目标:语言资源库工程、语言文化博物馆和语言通信工程。 资源库搜集和开发相关国家语言相关资源,建立原始语料库、语言知识库、语言教学与研究信息库、语言国情信息库、语言人才信息库、语言文化库等,为语言教学研究、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智能产品开发和语言产业、社会语言服务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源。博物馆工程致力于展示不同国家语言的基本面貌和使用情况,陈列以语言为载体的有民族特征或地域特色的各类文化样态,通过虚拟的数字博物馆等方式传播中华语言文化,介绍沿线国家语言文化,实现语言资源共享。语言互通致力于研发多语种多功能的语言智能产品,例如多语种的机器翻译。因为语言互通最便捷的途径是机器翻译,其最重要基础是建立大数据的语言资源库,进而实现语言通,随时随地专业翻译服务,打破语言屏障。

再次,在合作领域上,建立“科学人才流通”“大学交流连通”的人才储备和共享机制,三国还可以合作编写历史教科书,共同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化认同感。医疗合作方面,实施好国家对蒙古国的援助项目,依托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和沿线边境地区中蒙医院为蒙古国来我国就医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推动在蒙古国建立医疗机构。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每年定期举办中俄蒙文化周、中俄蒙博览会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由三国轮流组织,涵盖文化、科技、展览、经济合作等方面,用市场化方式运作,建立人文交流的长效机制。促进民间组织和城市间人文交流,从而推动政府间合作,从软性外交中获得持续不断的政治动力,通过软实力外交,夯实三国合作的基础。

最后,着力于人文交流方式和内容多样性,重点发展文化、教育、智库、华人华侨、旅游、民间外交、青年交流与合作。

教育上,继续鼓励院校扩大联合办学、互派教师和留学生规模。依托三国经济走廊沿线中心城市和口岸城市,为蒙俄学生提供更多的留学教育。开展与蒙俄青少年间的交流互访活动,加强与蒙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参与中蒙、中俄文化年活动,定期在蒙、俄举办文化周、文化日等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地质遗产的保护、文物考古等领域合作,推进茶叶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联合申遗。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足球运动合作交流,办好各类体育赛事。加快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步伐,共同推动建立合作医疗机构。开展蒙药制作工艺及新药的研发合作和蒙医学术交流。建立疫情信息交换机制。加强与蒙俄在防沙治沙、沙尘暴、荒漠化方式领域的合作,加强天然草原保护和修复合作,建立预防森林草原火灾的合作机制。制定特色国际旅游路线。

以青年为交流主体,加强沿线各国影视、音乐、舞蹈等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开办各种音乐节、游戏展等。鼓励社会组织、民间机构、文化集团,如内蒙古的大盛魁集团,以及留学生、蒙俄华侨积极参与。

三、结语

文化作为合作各方的精神纽带,一带一路构想、中蒙俄三国经济走廊的实现都需要文化交流的推动。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文化价值的当代显现,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加大帮扶友国文化产业发展,转变文化话语形式,构建对外文化交流的科学机制,这些都将极大地推进三国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在建设三国经济走廊的同时,进一步增进双方人民间的交往和互信,进而使文化更好承载着对外开放、共同发展的梦想,开启茶叶之路历史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中蒙俄文化交流三国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与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族文化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三国乱谈(1)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