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机制构建
2021-12-05常斯维
常斯维,程 林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引导主体,二者的联动育人管理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重点。而且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得到广泛运用,传统媒体与各式各样的新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使之更好地为传播服务、为工作效力。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执行者,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非常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这两支队伍易于产生矛盾甚至隔阂。由于诸多原因,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各自为政,互不干涉,都在各自领域发挥着作用,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和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第二课堂,有时会出现教书和育人相互对立的现象。实践证明,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联动,能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解决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内容缺乏系统性、载体缺乏多样化、主体缺乏联动性、运行缺乏规范性、保障缺乏长效性等诸多问题,能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分离、理论教学队伍和日常学生工作队伍各自为政的现状,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动的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负责党团工作老师、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共同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股重要力量,其协调育人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高校育人效果。但是,由于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观念的不协同,以及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缺少经常沟通交流的工作机制等原因,二者在育人教育形成合力的重视意识也不够。因此,如何有效平衡二者关系,如何促进这两支队伍建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点。[1]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高校实现“三全育人”工作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绝非单纯的日常教育或教学管理可以实现,理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及辅导员共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贯彻者,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二者的角色定位有较大的区别。高校专业教师及辅导员由于在育人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不同,过于强调分工而未重视协同,导致实际育人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工作的实时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环节的丰富性逐渐增加,教学过程也更加规范化,尤其是教学评价体系的积极探索,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改革得到保障,对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利益分极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到了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正面临学习时间的碎片化、教育载体形式的开放化、教育环境的多变化、资源渠道的多元化、交流对象的无限制化和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化等新的特点及由此带来的发展压力。因此,积极应对网络多媒体带来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磨合改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已切实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
但是,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师多是从讲台到桌前的工作状态,与研究对象主体的学生之间的关系较远,研究往往不接地气,也很难发现最具研究价值的现实问题。反观辅导员队伍,由于终日与学生相处,往往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特点,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因此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相互融合与促进,进而提高课堂质量、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促进学科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课堂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课堂”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教学任务,辅导员队伍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两支队伍”优势互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课堂”有机结合,能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水平,有效拓展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空间。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开展教学内容的重要平台,具有显著学科专业化教育特点,同时也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实践教学是通过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渗透和贯穿,是辅导员在育人方式方法上的重要特征。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殚精竭虑,倾注了不少精力,但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课后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处于被动的“要我学”,处于为拿学分而学、不得不学的状况,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而作为实践教学主题的辅导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掌握很多鲜活的教育案例,但是由于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相对薄弱,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科班出身。对大学生的很多思想困惑并不能从理论上深刻剖析,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依靠经验,属于“经验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而非“专业型”和“学术型”。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两者的协同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调配合,构筑一个高效的思想教育大系统。[3]
三、高校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机制的实施对策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存问题,例如课程实践教育活动无法深入人心、课程亲和力较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管理工作存在“两张皮”。如何通过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合作,协同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机制,是当前各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不同角色,优势与劣势也较为明显,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通过深度挖掘融合途径,进而创新改革出融合发展之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劣势,但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不乏存在呆板、枯燥、乏味现象,缺少必要的丰富性,大学生生活实际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形成内在统一的现象较为严重。辅导员教育指导工作的优势在于,可以深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增强与大学生联系,可主动走进大学生生活,从中掌握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很多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较为多样、缺少长期从业经验、理论实践能力较弱,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必要的科学执行性。
从另一方面进行分析,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合作,构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育机制,是二者的最佳融合途径。因二者在教育教学目标上存在内在一致性,都是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指导方针,切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接班人与践行者,进而表现出二者是一个主体两个方面。其中一个主体是指立德树人,两个方面是指高校辅导员工作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引导者”,思想政治课教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引导者”,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即构建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高校践行这一教学机制的融合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4]
(一)加强合作交流,打破传统教育机制的制约性
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可设置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合作交流会议中心或办公室,搭建双方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管理平台,也可借助学院党委部门或马克思主义学部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工作座谈会或交流会。高校可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辅导员工作办公室、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辅导员教育研究中心等部门,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合作中,通过充分利用这些培训、研究、交流指导中心或基地,借助于马克思主义课程理论指导,融通二者的互动渗透交流,进而实现两方面的优势互补目标。
(二)连通“双课堂”,打破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模式
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通力合作,积极通过理论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立足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打破传统二者单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局限性,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界线。可以从高校辅导员工作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可以辅助于实践指导的相关内容。高校辅导员针对大学生心理、年龄与学习兴趣等方面,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建立健全工作考评机制,客观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执行情况。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可以走进班级、年级、学院非课堂性的教育工作中,例如:年级评选大会、班级主题班会、新生军训等,根据主体课程教学任务量,将其核算成一定的实践活动课时。利用高校文化政策导向,鼓励思想政治课教师参与到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例如:大学生就业指导、校园文化宣传工作、社会从业实践、学科专业竞赛等,从根本上保障二者的课程对接有效性。总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构建互动对接机制,也是实现“双师制”、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工作与专任教师工作的必然途径之一。
(三)打造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突破师资队伍建设的单一化
通过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通力合作,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机制,打造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专业化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积极开发探索具有双强标准的理论实践教育力量,积极建立双向的辅助与兼职机制,比如思想政治课教师可适时兼职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同时,在师资力量配备上,聘请具有高级职称、具有经验的辅导员,使其参与到兼任工作的监督指导中。相反,高校辅导员可以兼任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师工作。此外,将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同时纳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中,协同并进、协同开发建设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科研项目,进而为实现“双线”教育晋升提供坚实的政策与激励保障。根据高校教育政策,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专任教师数量需要与学生保持1∶200—1∶350左右。教学机制改革初期,可建立2名高校辅导员和1名专任教师的合作团队形式。
(四)科学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导思想,要求各地高校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指导机制,科学合理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合作的保障性平台。理论实践教育教学平台需要充分利用物质资源与精神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还需要建立配套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师资保障、教育基地保障和经费支持等。经费支持与制度保障,可以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校内活动,扩展校外教学实践形式,并以高校为主体提供充足的经费。通过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云平台与智慧课堂,在校园内构建思想政治网络虚拟理论教学与实践模拟,促进了教学实践的有序展开。在师资力量配备上,思想政治教学实践需要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
总而言之,有效加强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联动合作,科学系统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机制,为提升思想政治育人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对保障教育的实效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