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螟的危害和防控

2021-12-05赵国庆杨淑广

农业知识 2021年13期
关键词:白僵菌赤眼蜂颗粒剂

文/ 赵国庆 杨淑广

玉米螟属鳞翅目夜蛾科,又称钻心虫、蛀茎虫、箭杆虫等,玉米螟是危害玉米主要害虫之一,是玉米生产的大敌。

危害特性

玉米螟大发生年份可减产30%以上。对特种玉米危害更重,不仅影响产量,更严重的是影响甜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的品质。

玉米螟以幼虫危害,苗期受害造成枯心;心叶期取食叶肉、咬食未展开的心叶,被害叶伸岀展开时可见一排排小孔,造成“花叶”状;抽穗后蛀茎危害,蛀孔处遇风易折断,对产量影响很大。另外,穗期还可蛀食雌穗嫩粒,并招致籽粒霉变,降低品质。

防控方法

防治玉米螟应采用冬季秸秆处理和田间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在搞好冬春季防治的同时,要抓好玉米心叶末期的田间防治。一般春玉米以防治第一代为主,夏玉米以防治第二代为主。

1.农业防控

(1)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在玉米秋收后至翌年春季化蛹前(即在5月底前),对主要寄主(玉米、高粱等)的秸秆、根茬、穗轴、苞叶等采取铡、沤、封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加以处理。

待处理的秸秆、根茬,需先行堆垛,再进行白僵菌封垛。具体方法:越冬幼虫化蛹(5月底前)前,把剩余的秸秆按每立方米100克白僵菌粉封垛,每立方米垛面喷一个点,喷到垛面飞出白烟(即白僵菌菌粉)为止。

(2)玉米收割时低留茬。玉米秸秆还田时,秸秆粉碎要细。

2.生物防控

(1)利用赤眼蜂灭卵。①赤眼蜂释放时间:必须保证释放的赤眼蜂与螟虫的卵相遇,在玉米螟产卵初盛期放眼蜂为宜。②释放量:每亩释放2~5张蜂卡,分两次进行释放,第一次释放后隔5~7天释放第二次。③释放方法:每亩设置一个释放点。从放蜂田的边垄开始数20条垄为第一个放蜂垄,顺第一个放蜂垄向里走20步为第一个放蜂点,再沿垄向前走40步为第2个放蜂点,以此类推到地头,再由第一个释放垄向下间隔40条垄为第二个放蜂垄,按上述方法以此类推。具体方法:将放蜂卡用牙签别在玉米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④注意事项:放蜂卡要别牢;禁止将赤眼蜂卡在高温日晒下存放;严禁与农药、化肥等有毒、有味物品混存或混运。

(2)应用Bt乳剂治螟。按每亩Bt乳剂150克加细沙粒3.5~5公斤。根据沙粒的干湿情况,用2公斤左右的水先将150克Bt乳剂稀释,然后拌入沙粒中,制成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期施用效果最好。每株撒2~3克,每公斤可撒500株左右。

(3)利用白僵菌治螟。主要是在玉米心叶期撒颗粒剂,用量为每亩50克白僵菌僵粉剂(300亿/克),拌土2公斤。心叶期撒入大喇叭口中,每株1~2克。

3.药剂防治

甜玉米、糯玉米等特种玉米上不提倡应用药剂防治。

(1)喷雾防治。在玉米生育前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20%氯虫苯酰胺悬浮剂(康宽)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穗期可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或20%杀灭菊酯乳油3000~3500倍液喷雾防治。

(2)颗粒剂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可用0.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加20公斤水加83公斤细砂制成颗粒剂。用水量一定要根据载体(沙等)的干湿度而定。施用量:1公斤颗粒剂可撒500株,即每株2克。

在玉米灌浆初期防治,用上述颗粒剂分别施于雌穗顶和穗上2叶、穗下1叶及雌穗叶腋处,即所谓“一顶四叶”的施药方法。

4.其他防控方法

(1)灯光诱杀。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可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在其产卵前诱杀成虫。在玉米主产区距房屋15米以上的开阔地,按300亩玉米设置一盏黑光灯,下置药池,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诱杀。

(2)性诱剂诱杀。可利用性诱剂在成虫交尾期诱杀成虫。在玉米田、大豆田周围的荒地等玉米螟交尾的主要场所,每亩设置一个诱捕器。

猜你喜欢

白僵菌赤眼蜂颗粒剂
关于颗粒剂登记
使用颗粒剂药品,留意四误区
赤眼蜂品系对玉米螟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球孢白僵菌与苦参碱混用对双线卷裙夜蛾的协同增效作用
赤眼蜂对土沉香黄野螟的防治效果
无人机喷撒白僵菌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效果研究
8%好米得颗粒剂在寒地水稻秧田的使用方法
不同培养盘对白僵菌生产的影响
板蓝根颗粒剂或可影响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