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2021-12-05陈杰
陈 杰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体育系,广东 汕头 51507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开始逐渐发生改变,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逐渐开始注重身体健康,对体育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简单的强身健体,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由此催生了娱乐、康复、健身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给体育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大发展机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也不断加大,体育教育专业也开始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当今社会人们对体育锻炼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发展也对体育人才需求提出多样化要求。传统教育下的体育教育培训方式和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社会发展,需要高校体育教育依据社会及市场发展情况进行相应改变,采用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新型的体育教育专业理念,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修订培养教学目标,构建新的教学模式,[1]以此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文章首先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参考文献,结合调研中以新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及培养方向进行相关人员访谈,并收集来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教学目标。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在一些高校中已列为重点开展的项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高校中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具体表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体侧等方面,由此可养成高校学生具有锻炼身体的意识,而随着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增加,研究体育教育教学的也越来越多,对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帮助学生释放压力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针对体育教学专业的学生,还应面对学校所有学生群体。完善、科学的体育教育是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的,好的体育锻炼游戏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团队意识,并在主动参与运动过程中灵活运用自己的身体技能,强化自己的协调能力、动手能力、思维方式等。学生可以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和兴奋感,使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所有积累的不快乐、烦恼及压力等在运动过程中全部倾泻而出。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都比较单一,在未开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时期,针对体育的教育培训一直不受学校重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些体育老师是由其他科任老师兼职的。然而,随着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高校开始重视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社会上也出现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工作。因此,需要体育教育能紧跟时代的潮流,让其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让他们把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适应社会的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造福社会[2]。
二、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机遇
(一)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7.0%,老年人数量在逐年增加,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保健品产业及康复运动等方面的诸多产业也应运而生。让老年人学习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塑造健康身体,减少家庭负担与国家负担等,这些都需要专业化的指导。因此,目前对体育健身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要求体育专业知识丰富,能够承担起来自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
(二)全民健身口号带来的机遇
随着物质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手中可支配消费金钱逐年提升,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下降,转向追求精神层面或服务消费支出。人们开始重视生活质量,注重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注重自己身体健康问题。这种转变带来的结果是对体育锻炼、健身行业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亦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健身行业在社会上处于专业性不饱和的状况,社会对这些行业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未来全民健身将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我们实实在在需要面对的事情。这对体育专业学习的学子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机遇。
(三)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整体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在一些地区体育教育产业的发展已步入正轨,已在就业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这点可看出未来我国在体育专业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并且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具有越来越大的需求市场。在面对机遇时如何做好准备迎接,面临机遇中所带来的挑战,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存体育专业的培训工作还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造成社会上对于体育专业人才是处于不饱和的,甚至可以说是稀缺的状态。因此,应将体育院校与普通高校教育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重点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体育教育中培养出全面优秀的人才,才能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3]。
三、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需求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
目前社会对于体育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但目前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却又是不容乐观的,很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处于毕业即失业的状态。对于一些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专业特性,在校期间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认真,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造成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经验又没有,在面试中屡屡失败,处于找工作难的境遇。后续就可能产生负面情绪,认为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开始改行,从事其他行业,荒废已学专业知识。与此相对应的,对于市场来说需要的相关专业人才没有到位,工作岗位一直处于欠缺的状态,企业无法更新血液,人手不足,影响企业发展。这对于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和市场来说是浪费资源的一种表现。针对此问题,高校与社会都应重视,进行协作研究,寻求解决办法。高校中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
(二)体育人才教育培养结构失衡
体育人才教育培训结构,是指培养出来的关于体育人才方面的人员质量、种类、数量等方面的差异问题。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体育专业,但针对体育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现状参差不齐,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多数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社会上对传统型体育人才需求饱和且过剩的状态,而新型专业体育人才又不足的尴尬现状。目前市场上最缺乏的是新型体育人才。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存在体育教育专业更新不及时,造成人才结构断裂或结构分配不均匀等现象的出现。一般性人才很多,但高层次人才很少;实用性人才很多,但掌握学术性的人才很少。
(三)体育人才专业设置缺少新兴专业培养
体育人才专业设置,是指专业设置需要与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相一致。西方国家在面对体育人才专业设置中会进行实时市场调查,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相应专业课程调整,有时会有课程设置已超出原专业所需要掌握的专业能力等问题,随着这些课程的增加和不断变化,可紧跟时代的潮流发展,在体育专业和健身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缺乏自主权,无法与人才需求市场达到同步变化,新增的专业也无法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随着我国在教育方面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体育人才培养专业也相应做过多次调整。因此,我们应在保留优秀的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开设体育管理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科学专业、运动学专业、体育交流专业、健康专业、舞蹈专业、闲暇运动专业、体育旅游专业、老年人健身专业、教练员专业等等。这些都是目前社会中所急需的专业设置,紧跟社会老年化现象发展等。
(四)体育人才培养课程缺乏特色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全方面和多角度的,因此要求我们的体育人才培养也应具有特色,不是单单局限于一个方面的培养。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还存在教学课程单一、选修课少和忽视社会发展状况的问题。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与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起来,忽视了社会的人文科学性,不具有灵活性和思考性,适应性也相对较差。目前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方式不灵活,缺乏在现实社会中的灵活运用,自身存在缺乏灵活性、独立性、知识开阔、自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学生在社会竞争中没有自己的特色,无法做到脱颖而出[4]。
(五)体育人才培养内容陈旧
课程是实现教学的重要来源,是老师、学生学习的工具,教材上的内容应该是紧跟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因为我国高校目前的一些规章制度,无法做到随改随变,具有很大的延时性与滞后性,这也造成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内容陈旧,缺乏新颖性,且学习后在社会中往往用不上,或者用起来非常吃力。新颖的人才培养课程随时更新才能真正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六)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头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与适应社会发展经验的传授在很大意义上能为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新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果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传统型的体育专业教学方式中培养出来的,虽然进行过改革,但在思想上多多少少还是带着传统的影子,无法真正做到新型教育的培养和转变,对于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升上认知还是不够,有待提升。学校也需要重视培养复合型教师团队,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让其能够更好地成为学生的榜样。
四、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培训课程、课程结果、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结构、教学组织形式等,因此,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应从这些方面进行思考。
(一)培养目标应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情况来设计培训目标,这样培养的学生更具 较强的社会性和多向性特点,在未来学生步入社会寻找工作时会更容易,并且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我国目前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很多高校毕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体育专业知识后,紧盯小、初、高学校的教师岗位,造成大多数体育专业人才都在这些岗位里竞争,而不愿到企业上班,学生们的就业渠道太窄,社会适应能力也逐渐变差。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培养学生具备体育理论基础、技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毕业后也能进行体育专业研究机构、进行研究生的考取或为高等、中等院校的学生提供体育教育知识和健康专业知识咨询等工作。能与社会的发展潮流相适应,具备创新意识,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厚基础的体育教育人才,使未来的学生在高校毕业后能具有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社会型人格。
(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构建新型培养模式
更改以前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把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链接起来,共同发展。把本科生的体育教育专业提升一个档次,不再是仅限于传统概念,发展一般教育和普及教育,让教学培养模式方式变得多元化,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习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到第三年时进行一次统一考试测试,针对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状态及未来发展志向等情况进行划分,采取不同的专项培养。根据测评结果,可分为想成为从事体育专业学术性研究的研究生、想成为社会上实践能力更强的体育专业人士或想成为未来培养中、小学生的专业性老师等。针对他们的不同选择制定不同的学习模式,进行定向培养。这样培养的人员会更具有专业性,对未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明确定位,对未来生活也不再盲目追求,能更好地发展成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人才[5]。
(三)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综合化
现代科技在高速发展,知识的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因此在大学时期我们就要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理论知识,还要尽可能多的传授学生更加广博的相关知识,注重学科之前的交叉性,让学生形成共同性的学习题库,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不能忘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在课程的设置中可增加身体素质训练、游戏、保健、太极拳等,与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锻炼保健方式相结合。
(四)提高选修课比例
增加选修课的门数和课时。我们在教授学生时也不能单方面的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要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也可鼓励学生自己去外界进行知识的探索,学会自己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业知识的丰富,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社会是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都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使用。未来是一个全面信息化时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使用。因此,信息技术是我们最常用的办公软件和学习工具,要想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就要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要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到生活、学习、工作中。学校需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与数据,筛选其中的有用信息。
(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提升学生在体育专业方面的能力。学校除了完成对学生的体育教育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生理健康。从学生德智体美、自学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运用工具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养课程设计,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体育专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
(七)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科学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能力、老师培养效果等方面进行科学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考核。人才培养与人才素质的提高无法直接联系起来,需要通过一个媒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系,而这个媒介就是我们的教师。教师的行为举止在教授学生过程中会影响学生,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改革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有新型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观念和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未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复合型人才[6]。
综上所述,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大家努力。高校要进行体育专业课堂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项目的选择、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需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改进考试教育机构体系。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上的掌握,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把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变化相结合,产生共通性。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职业道德教育,扎实学习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模式,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