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定位调整思考

2021-12-05姚春玲史俊宏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调整定位战略

姚春玲,史俊宏

(1.内蒙古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2.内蒙古财经大学 发展规划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虽然报告中只用了简短的437个字对这一战略进行了阐述,但却非常明确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战略的最终实现,人才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而这其中,高层次人才的积极参与必然会使乡村振兴如虎添翼。同时,这一战略的提出无疑也为高等院校涉农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

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使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高校中的涉农专业对于培养适合乡村振兴的人才方面则更具优势[2]。在众多的高校涉农专业中,“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设立的新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生以来,招生高校已由原来的8所扩大到目前的四十多所院校。到现在这一专业已经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的东风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如果能够趁势而上,这一专业必然大有可为。

一、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战略能否成功实施,人才是关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其中高层次专业人才必不可少。并且,乡村振兴工作涉及多层次、多方位的具体工作,因此,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也不仅仅是单一需求,而是一种多样化的需求[3]。笔者以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开展为出发点,结合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参考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将乡村振兴人才分为:农村实用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乡村产业经营人才和农村管理复合型人才等四类,构建出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体系。

(一)农村实用人才

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付诸具体的实际行动,需要掌握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相应操作技能的人才,即农村实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指以从事乡村种养殖业为主的实用性人才,比如乡村致富带头人、职业农民及各类新农人等,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从事具体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这些人才深深扎根在农村,他们热爱农村,乐意于参与农村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人员渗透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最为基本的规模数量最大的群体。

(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而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由此,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举足轻重。这一类人才主要是指以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为目标的各种人才,具体包括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乡村土专家、农机人才、农技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技能服务人才等。这一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人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乡村振兴人才结构的中坚力量。这类人才的数量越多,其能够起到的支撑作用就越大。

(三)乡村产业经营人才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前乡村产业发展业态日渐丰富,从事相应产业经营的人才自然不可或缺。随着乡村三产融合步伐的加快,乡村产业经营人才的缺口也在不断扩大。对应于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与此相应的产业经营人才就应该包括:从事第一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如家庭农场主、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从事第二产业的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如农产品营销人才、农业企业管理人才等;从事乡村新兴服务业,引领带动休闲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乡村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

(四)农村管理复合型人才

乡村振兴工作涉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对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目前还无法做到“一人一事”,往往是“一人多事”,即身兼数职。这就要求乡村振兴管理人员具有多种专业技能或者拥有从事不同种类工作的职业素养,由此形成了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需求。

农村管理人才主要是指服务于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促进生态宜居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各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看,农村管理复合型人才可以分为两大类:农村管理人才和农村服务人才。我们熟知的大学生村官、驻村第一书记、农业职业经理人等都属于农村管理人才,而乡村卫生医疗工作者、乡村教师、乡村基础设施维护人员等则是乡村服务人才的构成主体。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定位的调整

综合上述内容不难发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全面实施,对高校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校涉农专业的定位因需要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而进行相应的调整[4]。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乡村振兴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的如期实施奠定重要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大批不仅具有理论知识而且也应具备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单一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目前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然成为组建“两爱一懂”农村工作队伍的必然趋势。

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转变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途径从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为城乡融合发展。因此,作为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而设置的高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积极响应新时代的重大决策,与时俱进调整专业定位,转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

专业定位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面向清晰,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具体而言,高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以专业所在学院办学定位为参照,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和学院发展规划,以原有专业定位为基础,适度调整专业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等[6]。调整后的专业定位仍要服从于办学定位,但也需突出专业特色和时代特色。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背景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定位应调整为: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依托所在学校的学科优势,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和实践育人理念,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掌握农村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农村、农业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意识;具备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发展项目评估及农村发展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品学兼优、富有远见、综合素养高、知识面宽、能力强,能够为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定位调整应注意的问题

专业定位的调整关系到整个专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审慎对待。在专业调整过程中不能为了紧跟时代而盲目调整,专业定位的调整既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历史又要兼顾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定位的调整不仅要考虑涉农专业的发展历史,更要考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需求的特点及战略实施的规划。高校涉农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够满足当下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也要能够为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因此,高校涉农专业定位的调整需要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前瞻性。具体而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定位调整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定位调整应考虑人才培养的延续性

高校涉农专业的发展具有持续性,其涉农人才的培养也应具有持续性。因此,其专业定位的调整理应具有延续性,既要能够承接前期的发展,又需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支撑。因此,专业定位的调整理应以原有定位为基础,逐步进行拓展延伸,而不是完全背弃、重新拟定。调整也应是微调而不是大刀阔斧地彻底背弃。对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而言,其专业定位的调整应保证人才培养的延续性。专业定位的调整虽然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逐步进行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定位在各个高校间仍未达成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各开设学校所在地区的发展阶段不同,以及各学校间的优势特色存在差异。即便如此,各个高校在进行专业定位调整时也无须完全摒弃原有定位,每一次调整仍需关注并保持着人才培养的延续性,而这也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得以日益发展壮大的根基。

(二)专业定位调整应考虑着重突出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其本身具有独特性,是一个专业立足的根本,也是吸引学生报考的“金字招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专业特色的保持与凸显都是十分必要的。专业特色必然是与时代发展潮流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服务于时代的发展。因此,专业特色中必然包含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时代特色在专业发展中的体现。对于不同高校的涉农专业来说,其自身一方面体现出所在高校在农业科学领域的学科特色,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所在高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涉农教学资源特色,上述都集中于涉农专业定位之中。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定位的调整一般都是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突出时代特点,但是需要区分主次。专业特色与时代特色应相得益彰,但是专业特色仍需占据主要地位。时代特色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而专业特色始终是专业发展的支撑,虽应顺时而变不该失去自身的特色,否则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未来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三)专业定位调整应切合实际,不宜过度浮夸

涉农专业的专业定位是根据专业所在学院的办学定位并结合高校优势学科资源,综合考虑学院及专业发展规划所制定的。因此,专业定位的设定是以实际条件为依据的。由此,在对专业定位进行调整时仍然需要考虑上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度浮夸。时代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但是,高校的办学定位、学科资源优势的强化与拓展是需要时间积淀的,不可能瞬间转变。因此,对专业定位进行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制约,调整后的定位应该是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得以实现的。

从目前设立涉农专业的高校情况来看,其涉农专业的定位都不完全局限于农业科学领域,往往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思路。有鉴于此,涉农专业的定位则更需注意切合实际,将所在高校的学科优势进行相宜的融合,进行无缝对接,不要夸大,尽量符合实际情况为宜。

(四)专业定位调整应区别于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不是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培养目标。要做到四个着力:一是解决脱节问题,跟社会脱节、跟经济脱节、跟创新脱节;二是着力解决融合问题,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医教融合、校企融合、校地融合;三是着力解决支撑问题,人才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四是着力解决引领问题,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教育改革方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高校涉农专业而言,在调整专业定位时上述四个方面尤为重要。对于直接服务乡村振兴的高层次人才,需要面对并且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所无法预料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进行解决?自然需要其培育的主体通过明确专业定位来实现。以明确的专业定位为主导,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就会出台,才能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赋予学生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敢于尝试,大胆实践,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调整定位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工位大调整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少儿智能定位鞋服成新宠
把握新定位、新要求 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