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为后循环脑梗死的成人瓜氨酸血症Ⅱ型1例并文献复习
2021-12-05徐旭然宁金环刘赞华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高淳县211300
徐旭然 宁金环 刘赞华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高淳县 211300
1999年Kobayashi K等专家报道在9例确诊为成人瓜氨酸血症Ⅱ型[1]的患者中检出SLC25A13基因c.852-855dcl纯合突变,结合本患者临床症状、血氨高、肝功能异常、基因检测结果,一般成人瓜氨酸血症不难确诊,但此病例临床相对少见,临床医生经验大多不足,往往导致误诊,现将我科室1例诊断成人瓜氨酸血症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资料以后整个诊疗过程与大家分享。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35岁,因“突发意识障碍5h”于2020年5月4日00:24入院。家属诉患者19:00左右服药时出现咬紧牙齿、不愿服药,之后出现甩头动作,遂于夜间送至我院急诊,急诊查体患者无法配合,双眼球左侧凝视,左侧病理征阳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无法配合检查,NIHSS评分11分,检查头颅CT排除出血,按后循环脑梗死给予爱通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溶栓后2h余患者意识转清,但自觉双眼视物模糊,入院第2天白天立即查脑电图提示重度异常(弥漫性慢波背景,额颞区棘慢复合波),头颅MRI平扫+增强、颅脑及弓上MRA均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结核真菌等检查阴性,肝功能正常。入院第2天全科疑难病例讨论,最终推翻初诊时的脑梗死诊断,考虑癫痫复杂部分发作可能大,给予抗癫痫治疗,一些遗传代谢性疾病、精神性疾病不能排除,入院第3天患者病情仍有反复,时有答非所问、小便失禁,与家属充分沟通后联系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免疫组专家,2020年5月6日予以转院至南京脑科医院,也首先考虑癫痫(结合其家属提供既往脑炎病史),但抗癫痫治疗效果不明显,当时查血氨较高,转氨酶也明显上升,遂给予尿酸有机酸分析、氨基酸—肉碱和琥珀酸丙酮检测、遗传代谢病相关基因检测,2020年7月23日尿酸有机酸分析提示:乙醇酸-2、3-羟基丙酸-2等部分指标升高,氨基酸—肉碱和琥珀酸丙酮检测:丙氨酸、脯氨酸偏低,精氨酸、瓜氨酸升高。高度指向成人瓜氨酸血症,遂给予精氨酸静脉以及口服治疗,患者血氨水平一直在正常范围,2020年8月2日基因检测结果回报为成人瓜氨酸血症Ⅱ型,具体原因为SLC25A13基因外显子9在c.852-855dcl(p.Mct285ProfsTcr2)以及SLC25A13基因外显子6在c.550C>T(p.Arg184Tcr)杂合变异,治疗5个月余未再发作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下一步准备长期随访,观察其远期预后,并建议其父母、子女尽快完善相关基因检测。
2 讨论
成人瓜氨酸血症又叫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缺乏症,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2-3],其本质是尿酸循环障碍[4-5],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临床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多发生于婴幼儿,瓜氨酸血症Ⅰ型(CTLN1)患者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4-5],是因为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ASS)的编码基因ASS1发生突变导致[3],往往表现为高氨血症。而Ⅱ型患者年龄分布差异很大, 从新生儿到成人均可发病,但以成人发病为主,Ⅱ型瓜氨酸血症患者主要因为SLC25A13基因突变,从而引起线粒体内的天冬氨酸及谷氨酸载体蛋白缺乏,最终导致肝脏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ASS)活性低下,临床表现为血以及尿瓜氨基酸、精氨酸浓度中等升高,约一半患者喜欢进食豆制品,绝大多数患者起病过程比较隐匿,临床上多以精神神经首发症状就诊,间歇性发作,多因饮食所诱发,如近期摄入较多高蛋白食物、饮酒、影响肝脏代谢的药物、感染、劳累等,发作期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等变现,严重时甚至猝死[6],有些患者可能有肝功能异常,甚至误诊为肝性脑病。其诊断首先需要临床资料,血氨、肝功能等异常[5],部分患者头颅MRI有水肿表现,最终确诊需要依赖基因检测。
治疗上主要需要低蛋白饮食、间隙期精氨酸口服补充治疗。一旦急性发作,则需要静脉给予精氨酸、碱性液体以及葡萄糖输注,并动态复查血气、血氨等相关指标。一旦转为重症,严重时需透析治疗抢救生命。此类患者只要能及时诊断、治疗,一般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诊断、治疗不及时,导致肝硬化等并发症预后则很差,甚至需要进行肝移植治疗。
本案例患者诊断相对比较及时,所以经过正规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完全消失, 血氨等指标也逐渐正常,结合本案例,此类患者预后主要取决于发病类型、诊断时机以及长期正规治疗三个大方面[5],但此病患者临床表现往往比较复杂,容易误诊,所以笔者建议,作为临床医生特别是神经内科专科医生,对接诊的不明原因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肝功能不全甚至类似癫痫患者,在排除其他可能疾病的同时务必要完善血氨以及血尿氨基酸分析,如发现异常需要完善相关基因检测,力争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不良预后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