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中医药研究生导师角色重构

2021-12-05林晓冰史亚飞吕东勇

关键词:立德导师中医药

林晓冰 史亚飞 阎 敏 朱 磊 吕东勇

(1.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广东 广州 510006;2.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018 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明确了研究生导师三大基本素质要求,立德树人七大职责,对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药学科是特殊的医学学科,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临床实践,重视经典研究,重视师承教育,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是要培养中医药理论基础扎实、学术功底深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临床能力的人才,这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本文拟从中医药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定位及重构展开论述。

一、中医药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定位

1.研究生导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研究生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囿于社会经验,依然有着理想信念不坚定,看待问题偏激、片面等问题,容易遭受到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及文化思想的影响。传统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一般将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归于学生政治辅导员,导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很少过问,而研究生与辅导员的接触时间很少,这就导致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出现了很大的工作盲区,有些研究生三观缺失,没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有些人崇洋媚外,不热爱自己国家,有些人甚至变成了中医药事业的反对者。因此,导师应该努力肩负起研究生师德教育的责任,导师首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担当起对学生进行价值重构、思维塑造的重要角色,其次才是学术方面的导师。

2.研究生导师是学生学术的领跑者

1931 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在就职演讲中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医药学科学术性很强,导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术水平。导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避免急功近利;帮助学生建立端正的学术作风,杜绝学术不端;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科研思路,不要人云亦云。很多导师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教导学生尽心尽力,但也有部分研究生导师缺乏师者本份,认为学习全靠自觉,对学生的学术晋升不闻不问,或者只将学生当成廉价的科研劳动力,导致学生只学到了部分基本的临床或实验技能,停留在“术”的概念,没有方法学上的进步。

3.研究生导师是学生生活的知心朋友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生是学校学习生活的主体,学习生活重点并不是“学”,而在于“体验”。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师承模式明显,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包括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如何与病人交流,如何进行生涯规划,乃至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都是学生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导师要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避免“家长式”“放羊式”的相处模式。前者建立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儒家师徒观念,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只强调家族式管理,虽然出发点不错,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抵触乃至心生反感;后者缺乏有效的教育关怀,对学生不闻不问,学生并没有感受到导师的关心和爱护,容易导致学生与人相处自卑,产生性格缺陷。

二、中医药研究生导师的角色重构策略

1.充分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

立德树人,首先立德,然后树人。教育部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国民学历教育的顶端。研究生导师学识高、示范强、影响大,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是实施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最重要主体[1]。导师的学术活动是贯穿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导师育人使命、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载体形式。导师不仅要教会研究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要靠言传,“做人”则更依赖“身教”[2]。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期间,不少研究生导师主动请缨,坚持奋战在临床和科研的第一线,为抢救病人、检测病毒毒株、开发疫苗等冒着生命危险,为身边的学生上了生动的“师德”一课,影响学生一辈子。正如杜威所说的“道德品质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并在继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获得,也可以通过从生活和反思性探索来学习道德”,学生从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当中所学、所反思得到的,才是一生影响至深的财富。

2.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育人观念

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影响,造成了导师在教育中主导地位,导师在招生、资助、培养、答辩、学位授予等环节都发挥关键作用,导师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学生处于相对劣势,这就不自觉地造成了对话的不平等[3]。对学生来说,导师是处于学术传承的上游,但导师在履行育人职责时,却不能将自己时刻置身于高人一等的讲台之上,而是要主动走下来,深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以平等、互相尊重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德国著名的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用来传播和更新文化知识的”“交往行为起着社会整体化和创造团结互助的功能”。交往行为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前提是可理解、正当、真实、真诚。师生之间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交往,只有互相理解、真诚,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润物细无声”。研究生已经开始有了独立的思想,喜欢用自己的观念去看待问题,喜欢用自己的风格和节奏去做事,导师应该在教师、朋友的角色上灵活切换,平等对话,有意识地引导。任何忽视学生的意愿、感受,对学生颐指气使,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都会导致师生关系偏向冷漠甚至对立。

3.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育的目的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导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灵魂的塑造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导师的文化素养是实现其历史使命的基础保障。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甚密,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阴阳、五行、精气神等学说,经历代医学家的努力,形成了诸多学说。而且古代还出现了儒医的社会文化现象,常常有儒生以医术而闻名,“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没有坚实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难理解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打铁还需自身硬”“腹有诗书气自华”,导师要坚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努力学习中国传统哲学,熟悉中医经典理论,吸收各种先进的文化思想,加强文化自信,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才能为学生带来深度的价值引导,传承中医药文化知识。

4.营造良好的科研育人的氛围

创新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导师应该借助学校、社会的力量去营造良好的科研育人的氛围。创新能力和创新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实践中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学习。中医药研究生的培养应该遵循科学规律,努力为学生搭建各类学习平台,将学生纳入自己的科研团队之中,让学生早科研、多思考,发挥同门师兄弟团体的传帮带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导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活动的延续,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第二课堂活动经常会面临经费短缺,实验设备紧张的情况,导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进行科研思路的论证,为学生的自主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努力为学生协调实验场地,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减少学生的后顾之忧。另外,利用校级合作交流资源,多学科协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导师应该创造条件,加强横向合作,创建多学科合作团队,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立德导师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V eraW 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