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临床应用概况∗
2021-12-05马秀梅刘寨东
马秀梅,刘寨东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手术、放疗、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三架马车,其中化疗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其在治疗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副作用,其中恶心呕吐最为常见,因此治疗化疗相关恶心呕吐是化疗能否继续的关键因素。目前,5-羟色胺3(5-hydroxytryptamine3,5-HT3)受体拮抗剂治疗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效果理想,但价格昂贵,故而其在临床上的使用率不高,而穴位注射胃复安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也有明显作用,且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1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发生机制
CINV 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中枢和外周通路及神经递质。CINV 的产生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化疗方案的致吐性、化疗药物的剂量和给药率、各种环境诱因及与患者相关的因素。CINV发生的机制有以下几种:
1.1 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大多数人认为CINV 的初始触发位点是在胃肠道内[1-2]。位于胃肠道的肠嗜铬细胞合成90%以上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并且大多数还合成对胃肠道运动、水和电解质平衡与恶心呕吐至关重要的P 物质(substance P,SP)。一些肠嗜铬细胞还合成其他信号分子[例如分泌素、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和生长抑素],并且大于60%的是机械传感器,在胃扩张、胃肠节律失调或运动障碍期间激活。化学、机械或神经排泄刺激诱导相关受体释放钙(Ca2+),从而刺激肠嗜铬细胞释放5-HT 和SP。当化疗药物刺激胃和近段小肠黏膜,激活肠嗜铬细胞,使其释放神经递质并刺激肠壁上的迷走神经和内脏神经传入纤维,随后通过孤束核将传入信号传递到脑内的呕吐中枢,引起呕吐。此外,肠嗜铬细胞与传入迷走神经受体[5-HT3,5-HT4 或5-HT1b,或神经激肽1(neurokinin-1,NK1)]有突触样接触。一些5-HT和SP被带到血液中,并被运送到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
1.2 神经递质及受体与CINV 关系最密切的神经递质为5-HT,有许多不同的5-HT 受体,第三种是5-HT3 受体,是CINV 过程中最重要的受体。另外P 物质(substance P,SP)也与CINV 的产生有关,它与位于大脑中央的NK1 受体结合,两者结合所传递的信号刺激,以及来自大脑其他区域的刺激传入大脑,经由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和呕吐中心处理,然后与相关肌肉组织协调,引起恶心和(或)呕吐反应。
1.3 其他前庭系统位于内耳内,参与提供平衡感。虽然前庭系统可能不是CINV 发展的主要途径,但前庭障碍与CINV 的加重有关。前庭系统参与运动病的发展,运动病是CINV 的已知危险因素。此外,东莨菪碱,一种治疗晕动病的常用药物,在与其他止吐药物联合使用时可有效减少CINV,但当其单独治疗CINV 时却无明显作用[3]。这表明前庭系统在CINV 的发展中起作用。此外,化疗药物损伤胃黏膜,激活炎性信号通路,使炎症相关因子释放,尤其是核因子激活的B 细胞的k-轻链增强,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有助于CINV的发展,特别是延迟期。
2 祖国医学对CINV认识
中医学认为,大多数肿瘤患者以“虚”为主,化疗药攻伐太过,可进一步导致正气受损。化疗药物在中医上称作“药毒”“药邪”,并将其归属于寒凉之品[4-7]。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共同维持升清降浊的作用[8-11]。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胃以降为顺,脾宜升则健。性味寒凉的“药毒”进入人体后,侵犯脾胃,导致脾胃受损,致中焦亏虚,使得邪客胃腑,中焦气机失常,脾气该升不升,胃气该降不降,一方面导致气血生化乏源,使得正气已虚的患者中焦虚弱的症状随之加重;另一方面脾为生痰之源,脾虚不化水湿,痰湿阻滞中焦,故出现恶心、呕吐。《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提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失常。脾病日久及肾,导致肾气虚弱,进而致使肾阳虚衰。肾为先天之本,居下焦,具有封藏、贮存精气的作用。若肾阳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两者相互影响,以致脾肾两虚,营卫气血不足,故而出现恶心呕吐。王玲玲等[12]认为,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是因为患者在化疗期间精神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使得营卫气机运行逆乱,不循常道而致。
3 胃复安的药理作用
胃复安既是一种胃肠动力药,也是镇吐药物的一种,具有中枢和外周双重作用,它可以对催吐化学感受器(延脑)进行抑制,拮抗多巴胺D2受体,从而发挥止吐作用,较大剂量时也作用于5-HT3受体产生止吐作用[13]。其外周作用为阻断胃和上部小肠的多巴胺受体,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压力,增大食管、胃窦和上部小肠蠕动的振幅,促使胃排空[14],使之不发生呕吐。对中枢和外周多巴胺受体的阻断作用,是其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呕吐的药理学基础。
4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可行性分析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 寸(1寸≈3.33 cm),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五俞穴之一,同时也是胃腑下合穴,合治内腑,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足三里是调节胃肠道功能的大穴,具有通调腑气、降逆止吐、补益胃气的功能。明代著名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系统、全面地记载了其主治范围:“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痃癖,四肢满,膝胻痠痛,目不明,产妇血晕。”[15]《灵枢·五邪》篇记载:“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医说》记载:“若要安,三里常不干。”[16]足三里穴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胃肠道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按压足三里穴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和血糖量[17]。针灸足三里穴位对胃肠蠕动、胃肠功能及消化液分泌等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可预防消化道黏膜应激性溃疡和抑制消化中枢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14,17]。此外,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对中枢性胃肠道反应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18]。
穴位注射疗法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新兴疗法,又称水针疗法,是选用中西医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9-22]。穴位注射是多种因素协同综合治疗,是在针刺穴位调理机体的基础上加以药物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协同,可增加最终疗效。穴位注射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小剂量给药,将药物、针刺手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放大药效作用,药物经过穴位注入具有很好的循经作用,药物可以沿着经络直达病灶,在注射药物数分钟或者数小时内发挥很强的效应,具有用药量小、操作方便、起效快、疗效持久、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穴位注射综合了穴位刺激与药物作用的两大优势,使整体疗效高于肌肉或皮下注射,兼具“高效性”与“速效性”。当药物的治疗作用与穴位的主治作用相一致时,可以使药物药理作用呈几何数量级增加,产生很好的“药穴”疗效[23]。足三里穴位注射可以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调节胃动力,还可以通过神经传导对大核内P 物质、胃动素进行诱导释放,调节胃窦组织中的P 物质、胃动素含量,进而改善患者呕吐症状[24-25]。
临床上常用胃复安肌肉注射预防、治疗恶心呕吐,而肌肉注射胃复安只起药物本身的作用,另外药物代谢较快,持续时间较短,疗效不理想,大剂量使用又容易出现椎体外系反应[26-30]。肌注胃复安止吐效果不理想,往往要加用地塞米松或地西泮协同止吐。长时间反复的恶心呕吐会导致患者饮食障碍、水电解质紊乱、消瘦,不利于患者康复,降低了生活质量[31]。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注射液具有针刺和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不但可以发挥药物自身的作用,避免了大剂量用药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而且可以通过穴位刺激调节胃肠道功能减轻呕吐反应,两者相互协同。
5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吴书惠等[26]在足三里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疗呕吐的临床运用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阎宁等[18]以穴位注射胃复安防治化疗致恶心呕吐30例,结果显示: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防治CINV的疗效明显(P<0.05)。闫岩[32]在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预防化疗致吐,结果表明,接受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的化疗患者,其预防呕吐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使用格拉司琼、肌内注射胃复安的对照组(P<0.05)。张波、郭艳蕾、梁晶、李素霞、田振宇等[33-37]在其各自研究中均证明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有明显的止吐效果。综上所述,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CINV,临床效果显著。
6 小结
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CINV 疗效明显优于肌注,患者依存性高,且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同时根据足三穴位注射可行性分析,足三里穴位注射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