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2021-12-05王世宇
杨 帆 王世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四川 成都 611137)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国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为最具中国特色、最具原创优势、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中医药,顺应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守正创新,主动求新求变,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建设一流中医药本科教育体系,是中医药高等教育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1]。
一、新时代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理念
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与部署高校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担负着新任务、承载着新使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构建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时,需要深入剖析新时代高等中医药教育新思想,系统梳理国家新时代教育教学新政策,理清新时代高等中医药教育新使命,为一流中医药本科教育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1.深刻领会新时代教育新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努力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陈宝生部长提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并用“八个首先”“四个回归”对高水平本科教育做出部署。这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和讲话精神,既为在新形势下做好一流本科教育提供根本遵循,也为奋力超越、勇争一流提供战略指引。在构建一流中医药本科教育体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深刻领会高等教育新思想新内涵,切实增强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新政策
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高教40 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双万计划”等均体现了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要求,意义深远。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和“十大战略任务”,到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以及最新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不论是从宏观战略角度,还是从微观战术层面,均是对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加快推进一流中医药本科教育,构建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要系统梳理新时代国家教育教学的新政策,准确把握政策指向,全方位考虑体系建设的内容,提高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能力。
3.主动担当新时代中医药教育新使命
中医药是世界医学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学等是我国独有的学科专业,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建设好“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一流中医药大学,为“健康中国”提供中医药智慧,为“健康四川”提供中医药方案,是中医人的责任和使命。实现中医药“五种资源”的战略目标,基础在人才,关键在人才,核心在人才质量。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先行者,不仅要引领中医药学术的创新,更肩负着引领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重任。在着力构建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能力过程中,要理清新时代中医药教育承担的新使命,加强为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二、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围绕“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定位,深入分析一流中医药人才的内涵与要求,探索从专业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学生发展体系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构建一流中医药人培养体系。
1.一流中医药人才的内涵与要求
教新时代的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具备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底蕴,坚持“仁爱为魂、精诚为本、创新为要、能力为重”的一流人才培养理念,在守正的根基上,不断挖掘创新源泉。作为新时代的一流中医药人才,应该对中医药事业有深厚感情,对中医药理论有深邃领悟,对中医药技能有深入掌握,对中医药文化有深刻认识,对中医药发展充满信心,对社会责任有担当精神[2]。
2.对标一流,构建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在对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尝试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学生发展体系,注重师资培养,加强质量保障,以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构建适应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能力。
(1)构建一流专业建设体系,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对接国家“双万计划”,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围绕中医药“五种资源”和健康中国需求,优化中医药特色专业设置。坚持“做精做优中医药专业,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办强办特医药健康专业,凸显在区域的特色优势;建实建好医药健康相关专业,服务大健康发展需求”的专业建设发展理念,构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本科专业体系。
(2)构建一流课程建设体系,打造一流课程
更新课程建设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严格课程管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一流课程。推行“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搭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注重课程评价改革,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积极发挥标杆教研室示范引领作用,探索非标准化考试,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构建一流课程建设体系,突出质量,推进全方位课堂革命。
(3)构建一流教师培养体系,锻造一流师资
全面强化教师育人职责,注重教师师德师风考核,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构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支持体系,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机制,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从讲堂到学堂的课堂转变,构建一流师资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热爱教师事业的坚定性、研究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发展学科优势的特色性、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提高数字化能力的主动性的一流教师。
(4)构建一流学生发展体系,培养一流学生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践行“三让”理念,聚焦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建立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搭建学生的学业促进、学生提升、职业发展、就业指导、技能提升和国际交流六大个性化发展平台,打造符合新时代一流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发展体系。
(5)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保障一流人才培养
凝练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与思想,优化渠道畅通、功能完备的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标准-监控-反馈-预警-整改-提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闭环,构建具有中医药一流人才培养需求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为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三、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相关实践
在对标一流,构建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六大体系的基础上,学校进行了相关实践,并总结了一流中医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致力于全面提高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能力。
1.对接双万,选优树强,奋力打造中医药一流本科专业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学校制定了一流专业建设标准与管理办法,全面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优化结构,示范引领,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一流中医药专业新体系。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 个。
(1)构建与大健康发展相适应的一流专业结构体系
通过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拓展和改造老化传统专业、增设新兴专业等具体路径,不断优化面向大健康的专业布局。依据专业评估结果和学科布局,对生源差、办学力量薄弱、办学水平低、岗位指向不清、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缩减招生,直至停招;对招生生源较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传统专业,用现代的知识、技术与理论对其加以提升,结合社会需求情况,积极开辟新的专业培养方向,做到保合格;主动布局新医科、新工科、智能医疗等新兴专业,儿科、康复等医养健康人才紧缺专业,构建专业新结构,服务健康中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战略,做到追求卓越。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发挥优势专业的示范引领
根据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学校设计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关键点,并组织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编制专业建设规划,制定分年度专业建设目标和任务,定期组织开展一流专业建设成果验收,加强对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管理。以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提高学校应用型专业建设水平,培养应用型的一流本科人才。通过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专业内涵建设中的有效作用,学校制定了标杆教研室建设标准与管理办法,通过三年遴选30 个标杆教研室,要求选树为标杆教研室的单位,全校范围内公开展示教研活动,有效发挥标杆教研室的引领示范作用。
2.打造金课,突出质量,全方位推进课堂革命
课程建设是一流中医药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学校在深入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经验,制定了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及办法,引导全校教师投身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变革,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现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5 门,省级各类课程88 门,并开展了校级“百门金课”打造项目。
(1)打造“百门金课”
以“人的培养”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素质养成为主要目标,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造成中医特色通识课程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课程,按照“两性一度”标准,建立“金课”建设指标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改革、教学团队、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学生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核心,构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强化规范实验课程提升质量,以实验精品课程带动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坚持开展课程建设项目督查,每年3 月-5 月,学校统一组织对建设期内的校级及以上各类课程建设项目开展督查工作,通过项目督查,进一步强化课程团队对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效促进各学院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工作。
(2)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提升
鼓励并推广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式教学、专题讨论、调查研究、情境式以及开放式等新型教学范式,实现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推行“智慧课堂”教学改革,以“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为智慧化建设抓手,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提升我校现有智慧教育系统水平,实现教育环境的智慧化、教育资源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和教育服务的智慧化。
(3)教学条件资源的不断优化
梳理凝练中医药文化体系框架和基本内容,组织编写中医特色传承类系列教材;设中医经典回顾课程,跟名师,读经典书籍,写医案体会;创建临床案例教学数据库,完善网络课程、虚拟仿真教学、网络题库等教学资源,实现学习资源共享;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用、学;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构建资源共享、功能集约、运作高效开放充分、的实验教学平台,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训平台。
3.更新理念,强化育人,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全面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师培养体系,建立契合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师发展制度体系,建设一支理念先进的卓越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
(1)教学名师培养
在国际、国内范围内组织教育教学法的专项学习,研究高校教育规律、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在促进教师职业成长的同时,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以中医药经典传承及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为主线,组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予以突破,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面力争取得显著成绩;举办各类“互联网+”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开展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评价等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智慧的教与学。
(2)教学意识提升
明确各级教师岗位在本科教学和教研工作中职责和行为规范,尤其是建立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保持教授、副教授100%为本科生授课,并通过主讲基础课程、领衔开发通识课程积极参与本科教学。此项要求将作为教授、副教授续聘的重要依据,对未达到要求者或连续两年教学考核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制”。
(3)教学能力培养
设立教学提升带教导师、“杏林学者”带教导师、教学助理带教导师、师资博士后带教导师等,与岗前培训、助讲期培养、师资博士后培养紧密结合,构建集教学、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青年教师基本教研能力培养机制。通过导师制、助讲制形成基本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公开课、观摩研讨提高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通过搜集编辑教改动态,传播国际国内高校教改经验,全面、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内涵,提升内驱力。
(4)深化教学创新
研究人员充分利用优质科研资源,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教学计划内课程,包括选修课、通识课程和探索性实验课程;承担现有教学计划内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通过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指导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指导大学生创青春、互联网+等科创项目;担任班导师指导专业学习,担任本科生学习导师等。
4.评价导向,营造生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为工作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体系
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成长氛围,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体系。全面推行“辅修”专业,为学生提供拓展知识面、丰富兴趣爱好、提升综合技能的发展机会。完善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科学研究、竞赛活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获取学分。构建学生荣誉体系,实行荣誉学士学位授予制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荣誉感和主动性[4]。
(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评价理念,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的质量评价方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构建体系完整、层次清晰、科学规范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一步深化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科学合理测评学生学习效果,注重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
(3)夯实“三严”治学理念
严格治学纪律、严实治学过程、严谨治学态度的“三严”治学理念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日常。“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是学校坚持十余年的教学活动,每两年评选一届的教学名师奖、教学新秀奖、课堂全面教学质量奖、标杆教研室等活动,对教育教学先进的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与奖励,将质量文化内化为教师与学生的自觉行为。
5.党政齐抓,优先配置,努力完善本科教育保障条件
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质量评价理念,坚持“以目标为导向”质量评价方式,坚持“持续”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1)完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普通医学类和非医学类专业质量标准;从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课程考核、考试等环节,制定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修订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侧重学生主动学习的质量评价;完善以教学管理职责落实情况为主体的管理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风建设管理等的规范性、及时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2)优化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优化渠道畅通、功能完备的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本科教学督导制度,形成分工协调、各有侧重、上下一体的督导体系;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和预警制度,形成“标准-监控-反馈-预警-整改-提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闭环;建立教学评价信息综合数据库,实施动态监测、实时更新。
(3)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本科教育改革领导体制,为本科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进一步加大对本科教育改革的政策、资源支持力度,形成领导注意力聚焦本科、资源配置聚焦本科、教师精力集中本科的支撑保障机制,政策、经费、资源、服务优先考虑本科教育教学,完善本科教学保障激励政策。
四、小结
对标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质量革命的新要求和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标准,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加强教育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只有高等中医药院校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才能持续推进中医药本科教育质量革命,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