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绰号考辨*
——以河南延津为例

2021-12-05赵纯凤

关键词:绰号特征村民

徐 英,赵纯凤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中国民间文化语汇负载着本土文化的精髓,是某一文化或地域中所特有的。这些文化负载词——乡间绰号,是表达本土文化不可或缺的,正是这些语汇使本土文化独具特色,绚丽多彩。绰号,又称外号、诨号,汉语部分方言中的绰号等同于混名、花名。绰号又可以细分为两种:第一种属于善意的昵称,这类善意的昵称是不会带有任何侮辱性,通常用于亲人、朋友之间的日常称呼,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亲近、亲密的情感;第二种是带有侮辱性、戏谑性的称谓,给他人起用起这类绰号,往往会引起号主的反感。在乡村里,我们最常见的绰号便属于后者。一方面是因为带有恶意的侮辱性绰号可以快速传播,以满足起号者的心理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种绰号可以为周围的人带来一定的乐趣以减少生活的枯燥乏味之感。“作为游戏性称谓,外号的命名纯粹出于命名者指称别人的便利以及从中体验到的乐趣、快感,完全不从有利于命名对象的角度出发”。[1]207

笔者主要考察河南延津县西吴安屯村绰号的特征及其使用特点。①西吴安屯村位于河南省延津县东屯镇,东邻延津县胙城乡,西接卫辉市柳庄乡,南面与延津县小店镇相邻,北面为延津县与卫辉市的交界地带。延津方言属于新乡东部尖团音区,说话声韵清晰,吐字清利,隶属唐宋时期形成的汴洛方言中原正音。西吴安屯村村落比较大,共有杨姓、徐姓、吴姓、牛姓等36个自然村落,470户人家。其村民绰号使用比较广泛,该村下到不懂世事的孩童,上至百岁老人,几乎每一户的男性村民都有自己的绰号,也有少数女性也有自己的绰号。

一、河南延津地方绰号的语言构式

现代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认为语言系统是一种语音和意义之间的网络,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坚持的语言理论同样也是一种关于语言结构分析的理论,研究者可以通过表层结构的分析入手,从而发现其内部的深层结构,正确了解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从西吴安屯村村民绰号外部结构来看,有带“子”尾的二字格和三字格,有“绰号+儿化音”三字格。此外,也有少量四字格及以上的格式。

(一)二字格绰号

西吴安屯村村民绰号二字格占三分之一左右,构形也灵活多变,主要有4种。

1.以“老”、“大”等字开头。例如:

老抠(此人对别人特别吝啬)

老俏(此人穿衣打扮比较俏丽)

老能(此人平常为人处世太精明)

老驼(此人走路比较喜欢探腰驼背)

老包(此人去哪里都喜欢带着一群狗,像包拯带着王朝、马汉一样)

大葱(与此人的名字“聪”谐音)

大牙(此人牙比较大)

大嘴(此人嘴比较大)

这里的“老”、“大”并非前缀虚词,其中“老”为“总是、始终”之义。

2.绰号+儿化音。例如:

假妞儿(此人是男孩儿,小的时候长得很好看,像个女孩子)

大个儿(此人长得高)

白孩儿(此人小时候长得比较白)

黑妮儿(此人小时候长得比较黑,是个女孩儿)

二孩儿(此人是男孩儿,家中排行老二)

酒川儿(此人酒量很大)

三毛儿(此人小的时候比较喜欢看《三毛流浪记》)

斜道儿(此人比较迷信)

黄毛儿(此人头发比较黄)

红眼儿(此人眼睛比较红,像兔子的眼睛一样)

带上儿化音后,称呼起来更加清切、自然,表现轻松喜爱的心态。

3.绰号中带有姓氏、名字或生肖。例如:

王二(此人姓王,家中排行老二,有点傻)

黑刚(此人名字中含有“刚”,并长得比较黑)

黑牛(此人长得比较黑,属牛)

4.直接反映人物特征的绰号。例如:

地主(此人家里的地比较多)

结巴(此人说话口吃)

两桶(此人小时候鼻涕比较多)

黑驴(此人拉平车特别有力气,比驴拉车都快,而且特别黑)

狐狸(此人特别狡猾)

俏皮(此人喜欢显摆)

南风(延津村民打麻将喜欢将南风叫成歪脖,而此人总是喜欢歪着脖子)

粘膜(此人特别喜欢打架,一打架就粘上别人了)

球球(此人长得比较胖,比较圆,个子比较矮,像球一样)

(二)三字格绰号

三字格绰号比二字格要多,构形相对固定,主要有4种。

1.绰号+“子”尾。延津方言“子”尾,听感上与共同语中的“的(de)”相同,如“筷子”常说成“筷(de)”,“小子”常说成“小(de)”。例如:

圀圙(gū lüè)的(此人走路快,像车轮滚动一样)

斜眼的(此人眼睛长得斜)

瓷罐的(此人秃头,又光又亮,像瓷罐子一样)

红小的(此人小的时候总是穿一身红衣服)

地螨的(此人喜欢偷嘴吃)

谍报的(此人喜欢偷偷告别人的状)

孙猴的(此人路子比较多,做事灵活)

瞪眼的(此人眼比较大,一说话就喜欢瞪眼睛)

2.绰号+儿化音。例如:

五保户儿(此人走到哪吃到哪,总是蹭吃蹭喝)

四帮忙儿(此人名字中带有“四”字,热心肠,总是喜欢帮助别人)

胶皮孩儿(此人皮肤不好,看起来不像正常人,很像橡皮人)

鬼眨眼儿(此人点子比较多,比较精明)

小日本儿(此人长得像日本人)

老光棍儿(此人到老也没娶上老婆)

两架弦儿(此人比较喜欢唱戏)

地皮丁儿(此人个子比较矮)

黑老婆儿(此人长得比较黑)

3.姓氏或名字或排行+绰号。在这类绰号中,姓氏、名字、排行一般放在最前面。例如:

赵的拐(此人姓赵,走路一歪一歪的,像瘸子)

铁李拐(此人姓李,是瘸子)

杨天傻(此人比较傻,在原名上改了一个字)

黑顺的(此人长得黑,加上小名“顺子”而凑成)

大聋的(此人在家中排行老大,耳朵有些聋)

大糊涂(此人在家中排行老大,比较不懂事)

大迷瞪(此人在家中排行老大,看起来总是不清醒的样子)

二撇的(此人在家中排行老二,特别不听别人的劝告)

4.直接用绰号。直接用绰号的结构比较常见,更着眼于突出号主的某个特征。例如:

小马虎(此人无论干什么事都比较马虎)

小耳朵(此人耳朵比较小)

老瘟神(此人说话有气无力,像生病了一样)

揪不住(此人秃头,揪不住头发)

红通火(此人脾气比较火爆,打人比较重)

合不着(此人分得的地总是不能称心如意)

毛吹牛(此人比较喜欢说大话)

兔耳朵(此人耳朵比较灵敏)

一只眼(此人只有一只眼睛可以看得到)

高老簦(簦,乡村的一种器具,此人长得比较高)

一阵风(此人被惹急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不计后果)

猪耳朵(此人属猪,耳朵有点大)

小假妞(此人为男性,小时候长得比较好看,像个女孩子)

(三)四字格及以上格式绰号

四字格及以上格式比较少,基本上都是纯粹用绰号。例如:

能的颤抖(此人能得走路时地都颤抖的)

锭的擀杖(此人比较喜欢洗锭子、擀杖)

和齉鼻的(此人讲话不清楚,好像鼻子不透气一样)

大瞪眼的(此人眼睛比较大)

上宽下窄(脸部长得上边宽下边窄)

红脸大汉(此人长得高,脸特别红)

没尾巴鹰(此人总是不在家,找不到他的人)

顶风臭十里(此人特别会算计,不招人喜欢,名声很臭)

前半斤后半斤(此人不认称)

二、绰号的民俗文化意蕴

传统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化最为基本、生动、丰富,绰号也不例外。即使生活复杂多变,但是绰号作为一种“特定的、高度凝练的社会现象”[2],不仅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它同样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取之于人,用之于人,决定于人。延津乡村方言绰号命名方式同样如此,体现了生动有趣的民俗文化意蕴。据此,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特征类、行据类、性格类、人品类四种类型。当然,除了这四种主要类型外,还有别的为数不多的类型,如技艺类、谐音类。

(一)特征类

特征类绰号着重于勾画人的外貌特征,通常是极其不礼貌、直接地指出别人的缺陷,以对号主或开玩笑或嘲讽或挖苦。这类绰号在延津乡村中最为普遍常见。

1.直观反映其外貌特征。直观反映,就是用准确、犀利、尖锐的话语直接地反映人物的外貌特征,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并且多从人物的缺陷或不利的特征入手,给人起绰号。例如:

豁鼻儿(此人鼻子缺了一块儿),疙瘩头(此人头上长的疙瘩多),半个脸(此人脸部做过手术,脸上陷了一个大坑,像只有半个脸),揪的眼(此人眼上有个疤,眼睛就像揪在一块儿似的)

2.以动物比拟。有些号主的外貌具有明显类似于某些动物的特征,村民便以此起绰号。例如:

老猪(此人五官长得像猪),黑鳖(此人长得又黑又胖),骆的(此人长得比较高)

驴脸(此人脸长得比较长),老雁(此人脖子比较长),小猪的(此人小的时候比较胖)

兔的头(此人长得像兔子),蛤蟆肚(此人肚子比较大)

3.以植物比拟。根据号主的外貌外形,村民也常常据此结合身边常见的一些植物特征,从而得到起绰号的灵感。这类绰号有贬义讽刺,也有美化亮化。例如:

老瓢(此人脸长得像葫芦),烂梨(此人头上总是喜欢烂),萝卜头(此人头长得圆,额头特别大,像萝卜一样),小白菜(此人长得非常漂亮,又白又水灵),小叶儿(此人长得比较瘦,像叶子一样单薄)

4.以物体比拟。与以动物、植物比拟相类似,村民们也依据号主的外形特征,以某些和其极为相似的物体来做比拟起绰号,这类称谓往往可以一针见血。例如:

黑塔(此人长得又黑又高,像古塔一样),背篓(此人长得比较粗壮),黑蛋儿(此人小时候长得比较黑),面条儿(此人长得比较瘦而且比较高,脾气比较好),大喇叭(此人嘴长得像喇叭),望京楼(此人个子比较高),金刚钻儿(此人长得小但是很有力气),小蒸馍儿(此人长得又圆又小,很像馒头)

5.以典型人物比拟。有些绰号来自于一些典型的人物,这些人物有出自历史故事的,也有众所周知的名人,还有来自于某一类有明显特点的人群等。例如:

八戒(此人长得嘴大耳朵大,笑起来像猪八戒或此人嘴比较大),铁李拐(此人姓李,是瘸子),肥猫警长(此人身材比较肥胖),太监(此人说话像女的,声音小而细),老美(此人鼻子长得比较高,像美国人的鼻子)

(二)行据类

我们把依据具体行为、具体事件、具体言辞而创作的绰号,统称为行据类绰号。在延津方言绰号中,除了上述特征类绰号比较常用外,行据类绰号也比较常用。

1.具体行为。号主某个比较明显、特别的具体行为动作引起他人的注意,村民据此行为起用绰号。此类绰号生动形象,传播非常迅速。例如:

老歪(此人一说话嘴就歪了),老蒙(此人经常喝酒,一喝酒就醉,一醉就蒙了)

跳蚤(此人一生气就喜欢跳),鬼火儿(此人晚上拿着灯到处走,而且走得比较快)

记者儿(此人喜欢打听事情,知道的比较多),两三摆(此人走路喜欢晃肩膀)

2.具体事件。如果号主因为一件事,特别是不光彩的事而在村里传播开来,那么因为这件事而起的绰号将会得到更快速度的传播。例如:

尿包(此人小时候比较喜欢尿床),哑巴(此人小时候学讲话比较晚)

娘娘(此人唱戏总是扮演娘娘的角色),遗症(此人腿瘸而且医不好,留下后遗症)

两条半(此人总是穿两条裤子)

3.具体言辞。有些村民讲话总会有一些口头禅,也有些村民讲话与众不同、个人特色鲜明,引起了旁人的兴趣,村名便据此起绰号。这类绰号往往具有戏谑性。例如:

裤衩的(此人打麻将看到八万就说是裤衩子),老没事儿(此人口头禅是“没事”)

瓦渣儿剃头(此人在文革时期是个领导,好批斗,为人残酷无情、心狠手辣,口头禅是“不行就瓦渣儿剃头”),咬舌的(此人讲话不清楚、不清晰),机关枪(此人说话比较快)

(三)性格类

依据人物的秉性特征而起用的绰号,是经过村民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是大家共同认可的。这类绰号一般带有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

1.表褒义。例如:

面条儿(此人脾气比较好),抓板儿(此人说话办事总能找到重点),和美佬(此人比较喜欢替别人解决矛盾,使事情变得和美),老没事儿(此人无论干什么事总是不着急,不慌不忙),四帮忙儿(此人名字中带有“四”字,热心肠,总是喜欢帮助别人)

2.表贬义。例如:

黑孬(此人长得比较黑而且脾气不好,比较孬),二饼(此人比较二百五)

大仙儿(此人比较爱吹牛,爱开玩笑),能盖儿(此人特别能,不招人喜欢)

赖茅儿(此人赖皮,说话不算话),能不足(此人特别能,招人讨厌)

二百五(此人个性不好,说话不中听)

3.表中性。例如:

小炮(此人话比较多,喜欢跟别人聊天),大炮(此人话很多,特别喜欢跟别人聊天)

六零炮(此人喜欢跟别人聊天,比大炮、小炮还能聊)

(四)人品类

人品,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种品质和风度,是一种人格特征,而这种品质特征有好有坏,有优秀也有低劣。它需要对号主几乎全部历史、行据以及性格表现等进行全面地把握和概括。可以说,人品类绰号是一种更为抽象的概括性称谓。与性格类绰号相似,这类绰号带有明显的评价色彩,且贬义类的居多。

1.表褒义。例如:

杨将(此人姓杨,人很好,别人评价很高,借喻杨家将)

机关枪(此人说话比较管用,比较能使人信服)

2.表贬义。例如:

悟空(此人很精明),大炮(此人比较喜欢说瞎话、谎话)

傻的(此人太精明、太能算计,不招人喜欢,此处用反语)

麻芿儿(此人总是喜欢找别人的麻烦,找上了就不依不饶,像割不完的草到处乱缠)

核儿能(此人比较自私)

(五)其他类

农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虽然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热爱。他们的生活语言风趣幽默又直白朴素,富于想象力与创造力,除了上述四种主要的类型外,还有其他的诸多类型。

1.谐音类。多取用姓名的谐音作为绰号的主体,取号比较方便。例如:

猴儿(此人姓侯,取谐音),蝇的(与此人小名“莹莹”谐音)

大葱(与此人名“聪”谐音),臭翔(与此人名“翔”谐音)

2.技艺类。以人物的经历、身份、职业作为绰号的主体,听起来明了易懂。例如:

补丁(此人修车的,总是补轮胎),挑粪(此人不会干别的什么技术活,只会挑粪)

司先儿(此人是姓司的一位老师),仙女儿(此人为算命人家的女儿)

弼马温(此人曾当了一个小官),夜游神(此人为老一辈的治安,晚上经常巡逻)

就体现的民俗文化而言,绰号多与相貌、姿态、性格、品质及为人处事等方面密切相关。绰号的使用往往是对别人的戏谑、嘲讽,最常见的是以某个人的某个显著特征为缘由而起用,比如大嘴、大头、大牙等。一方面号主的某个显著的缺陷特征不可改变,以这个特征而起用的绰号往往会伴随其一生,比如瘸的、瞎的、老歪等。[3]另一方面,有些绰号是根据号主小时候某些外形特征而起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成长变化,含括在绰号中的某些外形特征消失,命名理据不存在了,绰号也随之被人遗忘。如,一位叫“小胖”女孩儿小的时候特别胖,但二十几年过去了,“小胖”已经变成了窈窕淑女,村民也就不会再提起她的绰号了。

三、绰号的民俗文化功用

绰号是人起的,同时也是给人起的,并在一定的文化圈中流传指称。绰号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某个时期的经济特征,人们的生活方式,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以及区域内的文化层次。[1]207以下将从经济特征、地理位置、思想风俗、心理特征、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对延津乡村方言绰号起用流传进行更深层次的民俗文化功用的分析。

(一)体现了农业经济形态

延津县西吴安屯村属于平原地貌,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稀少。农业经济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也有少量农户种植花生和棉花。号主的年龄层在55~75岁之间,他们所处的年代经济比较落后,大多出生在建国之后农村大集体时期,由于技术的落后,几乎所有的农业生产活动都要靠人工来完成,如,一位叫“箩斗儿”的村民出门总是背一个箩筐,用来装捡到的羊大便以换工分。此时,全村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时间基本一致,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儿童也多聚集在农场上玩耍,劳作期间,农场便成了一个聚集性比较强的场所,村民大多时间聚集在这里,这就大大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并且提高了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而且当时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村民们又常在一起过集体生活,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给乏味的农业劳动增添一些乐趣,村民便会互相取笑逗乐,取一些有趣、有韵味的绰号。这样的农业经济特征形态是绰号起用和流传的温床。

(二)昭示了便利的交通地理位置

西吴安屯村位于河南省的北部,黄河北岸,延津县与卫辉市的交界地带。全境为平原,无山地,交通比较便利,有利于两县人们之间的日常往来。不管是日常的农业生产,还是邻里的婚丧嫁娶,都能够很容易把两县村民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吴安屯村就不仅仅只有延津人了,卫辉人也不在少数,两县村民的方言也就互相接触,混合交融。如在村民绰号中,以读音似“的(de)”的“子”尾是卫辉方言的语音特征;而儿化音则是延津方言的语音特征。延津西吴安屯村方言处于豫北晋语与中原官话的交界地带,据支建刚的考察,认为其应属于豫北晋语。[4]

(三)揭示了重男轻女、崇尚迷信的思想风俗

延津“四邻州县皆高,境地最为低下”②,因此盐碱为害甚烈。开垦出来的田地不长庄稼,“轻者苗出即枯,重者播种不出”,“历代绝耕。”③明代巡抚于谦曾写过一首《过延津有感》,诗中有“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之语。④由于延津百姓生活贫苦,人丁不旺。[5]而过去,农村地区普遍要依靠家中男丁的多少来进行田地的分配,男性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巨大的优势,所以,西吴安屯村中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的村民有着极为严重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我们可以从绰号使用的性别来看,女性绰号的数量远远少于男性,即使有也往往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倾向,如“鳖妮的”、“尿妞”。另外,男性作为一家之主,餐桌上一般也没有女性的位置,家中一切与外界对接的事务基本上都是由男性完成,这些因素也致使村民们对男性村民更加熟悉,也更容易给男性村民取绰号。由于对女性村民的不熟悉,女性一般无绰号,有绰号的女性村民一般在村中小有名气。这种名气大多臭名远扬,如一位叫“仙婆儿”的女性村民在村中因算命而出名,但又算不准,村民便以“仙婆儿”嘲讽她。同时“仙婆儿”、“仙女儿”暗示这延津乡村依然有着占卜算卦的旧习俗,以此为职业的村民依然存在。延津地区这种重男轻女的风俗习惯以及崇尚迷信算卦对当地绰号的起用传播有着极大的限制作用。

(四)满足嘲讽嬉闹的心理需求

绰号远不同于姓名,不用受家族、社会等各种制度及规范的制约,而是完全受制于取绰号人的心理特征,以满足取绰号人的某种心理的需要。“绰号的命名纯粹出于命名者从指称别人的便利中体验到乐趣、快感”,“它以一种轻松无所顾忌的姿态打破了世俗利益和社会的重负”。[6]不难看出,取绰号的人一般是抱着嘻讽的心理态度来为别人命名的,为的是从枯燥乏味或者压抑的环境中寻找一丝的欢快,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嘻讽一类的心理特征之外,还有一种心理特征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给孩子起贱名。在家长们看来,贱名好养活。由于姓名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些父母只能以取“臭包、狗蛋”等绰号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以期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五)维系良好的熟人关系

“面对面社群”“熟人中生活”这些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无疑在绰号传播中有所体现。在延津乡村,绰号往往比这个人的真名的效用更大,你要是用真名打听一个人很可能会碰壁,但如果用绰号打听,必定可以很快打听到,因为这个绰号是为村中几乎全部的人所认可的,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成人户口本上的名字只是法律上的代号,在村子里,一个人要得到大伙的认可,前提是你必须有固定的绰号”。[7]比如,一个邻村的人到西吴安屯村打听某某某家,问了好久都没有结果,后来终于打听到了,谁知那人对打听的人说:“你打听某某某咋会有人知道呢,你要打听‘揪不住’才管用。”从本质上来说,绰号所蕴含的功用就是维持良好的熟人关系,绝大多数绰号并非出自恶意,多是善意的调侃。绰号起用时虽然褒贬不一,但随着时间推移,村民们早已忘却当初取绰号时的意义,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即仅是成为该村这一大家庭的“第二姓名”。村民间并不会直呼其名,而是通过喊这些有趣私性绰号来拉近关系。

四、结 语

河南延津历史地位重要,坐落于中原城市群核心腹地。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它们有着质朴的黄河地域文化特色,为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互联网时代的进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黄河民俗文化正在悄然消逝、濒临绝迹。本文考察的只是延津一个村落的村民绰号,希望能成为传承中国民间文化的小注脚。这里人际关系简单而密切,一个概括准确而精妙的绰号一旦被创造出来,会在短时间内获得村民的认同并迅速在村落间流传开来,成为村民共享的称谓资源。虽然这个绰号是人们所共知的,但是多用于背称的语境,极少有人当面称呼。同时,绰号的发明往往别出心裁而一针见血,并且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性,这也是乡村绰号可以流传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吴安屯村村民的绰号效用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名字的效用,直到今天,该村使用绰号的现象仍然比较盛行,但是远远比不上年轻一代的父辈或祖父辈时期的盛行程度。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口流动比较大,年轻一代的中青年劳动力多求学或打工于异乡,农村社会呈现为一种“空心化”发展趋向,相互之间交流沟通比较少,达不到可以起绰号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民在日渐功利化的同时,也日益原子化、疏离化,加之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也不会刻意为别人取一些恶意的绰号。虽然绰号发源于古代,盛行于不同的文化层次,但时至今日,绰号的使用却逐渐式微。我们是拥有绚丽多姿的方言、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文明古国,存在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绰号。而我们对西吴安屯村的方言绰号考辨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各种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充满历史或地方韵味的绰号及其民俗文化蕴涵在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它们是中国文化研究中不容小觑的宝藏,也必将成为方言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源。

注释:

① 本文所取语料均来自笔者学生徐佳琪的实地调查,徐佳琪是土生土长的延津县西吴安屯村人,在此表示感谢!

②③ 《延津县志》卷9“条陈”(康熙四十一年本)。

④ 《延津县志》卷10(康熙四十一年本)。

猜你喜欢

绰号特征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与绰号握手言和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起绰号”比赛
你想要个绰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