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
2021-12-05杨安妮
杨安妮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
1939年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曾提到,中国共产党“永远是社会革命论者,永远不是改良主义者”[1]243。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独立自主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革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组织的精神特质。然而,20世纪60—70年代,“革命”的极左扮相歪曲了革命精神的本义,而后试图消解革命的所谓“告别革命论”甚嚣尘上,加之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论调,更是加深了人们对革命精神在认知和情感上的撕裂,革命精神因此被贴上“过时了”、“不必要”的标签。改革开放以来,在重温毛泽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话语背后,历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都强调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革命者”为身份标识,以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为革命担当,直言“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2]。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革命精神与时代发展融合创新,为中国共产党持续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那么,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的时代场域中、变迁的历史场域中、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如何得以传承和创新的?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创造性转化进行历史考察,为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借鉴。
一、溯本清源,重申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大意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113,既说明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也揭示了革命精神的实践场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文化领域拨乱反正,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并重新界定其内涵,提出将革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强调在对外开放背景下要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重申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大意义,是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抵御资产主义思想腐蚀和重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一)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并重新界定其内涵
重申革命精神关系到对党史、国史实事求是的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提出,革命战争年代社会风气革命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4]105。当时的革命风气集中体现为严守纪律,坚定的革命事业心,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等,实质上初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改革开放初期,在科学完整准确地理解和阐释毛泽东思想的同时,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对毛泽东时期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他严厉斥责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歪曲、批判革命精神的不良倾向,强调正是靠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更高理想不懈奋斗并不断取得胜利。不同于毛泽东思想侧重于为中国革命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和世界观、方法论,凝结了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认同,成为支撑中国革命“从延安到新中国”的精神力量。结合时代发展,邓小平对革命精神内涵进行了重新概括: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4]368,强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大发扬这些精神”。
(二)倡导将革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
重申革命精神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达成。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社会主义社会是向着未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目标不断前进的,不能只依靠物质财富增强,更离不开“人们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和革命精神的不断发扬”[5]120。因此,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体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部分,其中思想建设“就是革命精神的培养,就是用共产主义思想抵制并战胜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5]175,它决定着我国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作为思想建设重要内容的革命理想、道德和严明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3]144。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强调,“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4]369,不仅提出把革命精神作为评价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还呼吁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用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精神”振奋起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4]368。
(三)强调在对外开放背景下要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申革命精神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彰显、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邓小平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方面,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吸收世界各国的进步因素,使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完善起来,避免为了进行革命思想教育而重提“兴无灭资”口号;另一方面,更要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批判、鉴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避免产生一切向钱看、道德败坏、精神堕落等不良现象,“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4]337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孕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开展的精神动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较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反对铺张浪费、奢靡挥霍,强调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4]257;反对唯利是图、个人主义,倡导社会主义互助友爱、扶贫济困、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批判崇洋媚外现象,发扬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3]3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在对外开放背景下进行革命品质教育,是为了防止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蔓延,并使革命精神“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紧跟时代,推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与时俱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6]230。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革命精神和改革开放焕发的时代风貌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了革命精神的民族化、社会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强大凝聚力。
(一)推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民族化
“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7]196。面对全球化浪潮的汹涌而至和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架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桥梁,将革命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之中,实现了革命精神的民族化。一方面,革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集中彰显。“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中国革命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8]68。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顽强拼搏所展现的精神风貌,体现着和延续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7]559,是中华民族之民族意志和民族气概的集中表达。另一方面,革命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更新和丰富。诸如爱国主义、勤奋节俭、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民族象征,成为革命精神得以生发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时,革命精神又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相结合的时代精神”[9]59,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时代的具体呈现,也因而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持久生命力。
(二)推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社会化
将革命精神社会化,即把革命精神渗透在人们为实现共同理想奋斗的具体实践中,是将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多样化载体,为革命精神社会化提供了多元渠道,使革命精神逐步深入人心。其一,弘扬革命传统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任务,强调要继承发展“党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优良传统和作风”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8]503来培育社会主义公民。革命精神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特定时代的具体体现。通过构筑民族记忆,在情感共鸣中激发人们对革命精神的认同。其二,营造全方位的革命精神培育环境。注重革命精神社会化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从家庭到学校到全社会,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7]201,逐步形成了以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大众传媒、研究学会、革命纪念馆等为载体的全方位革命精神培育环境,无形中强化着人们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和自豪感,通过融入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先进性和群众性相结合。将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7]199,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民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在全社会普及“八荣八耻”荣辱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倡导社会参与,在参与中实现道德意识和价值理念的内化。
(三)新时期革命精神内涵新诠释
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重新诠释五四精神、鲁迅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内涵,而且总结提出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世博会精神、抗洪精神、“六十四字”新时期创业精神等,强调所有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都要继续坚持和发扬”[7]197。这一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虽然时代变了,对革命精神的表述变了,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10],两者在核心内涵上的一致性,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革新。
新时期革命精神内涵集中体现为:第一,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10],强调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是我们进行不懈奋斗的核心精神”[7]197。它是对中华民族求真务实传统和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着重体现为新时期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变革、大胆开拓的革命风格。第三,改革创新精神,“是改革开放培育造就的伟大精神,也是推进改革开放须臾不可缺少的奋斗精神”[11],强调照抄照搬外国经验不行,因循守旧和墨守成规也不行,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超越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精神。强调大力弘扬厉行节约、勤俭创业的社会风气,奋力拼搏、克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保持共产党员廉政为民、艰苦朴素的政治本色[12]7。第五,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强调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体现了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是新时期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应对各种挑战的道德资源,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呈现。
三、不忘初心,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而一以贯之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13]。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持续进行革命话语的重建,明确自身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者”身份标识,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的革命情怀,以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为革命担当,高度重视革命精神的道德熏陶和价值引领,强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一)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必须保持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包括革命、建设、改革不同阶段的有机统一体。过去的社会革命实践历程中铸就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进程中仍须继续保持和发扬。首先,革命精神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历程中凝练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尽管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党情、国情、世情不同,所要承担的历史任务也不同,但党的性质没有变,党所肩负的使命没有变,革命精神永不过时,“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2]。其次,推进伟大革命需要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新时代长征路上,依然有不少“娄山关”、“腊子口”[14]需要征服,革命精神中的“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15]等斗争意志和“有理、有利、有节”等斗争艺术,为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精神养分和启发借鉴。最后,推进伟大革命需要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支撑,就会半途而废。革命的理想主义强调“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复兴中华民族的伟业始终充满必胜信心”[16]。而坚定的信仰、必胜的自信,又能催生出无限的革命热情,成为战胜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以革命的批判精神通过不断变革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一以贯之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改造社会的重要动力。
(二)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求重振革命精神
勇于自我革命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宗旨意识,秉持一无往前的优良传统,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续写“赶考”的新篇章。革命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深刻认知和践行,为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提供重要遵循。其一,人民利益至上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予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以价值引领。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17],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也正因为如此,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以及整顿个人主义、宗派主义、好人主义等党内不良政治文化势在必行。其二,坚定的理想信念给予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以强大力量。习近平强调,“全党理想信念坚定,党就拥有无比强大力量”[2]。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支柱,“共产党人坚持的初心,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永远忠诚”[18]。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需要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崇高的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革命意志的精神养分。其三,党的优良传统给予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以有力的武器。革命精神表现为在实践中以变革推动社会改造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其中讲政治、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党的优良传统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涵养了共产党人的规矩意识,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和永葆党的先进性提供了重要指导。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要以自我批判精神来捍卫和永葆党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以贯之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武器。
(三)新时代革命精神内涵再诠释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精神的传承弘扬,曾对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在2013年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精神”这一表述。从中国精神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革命精神是中国精神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19];从中国精神的内容来看,它内在地“包含着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形成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成分”[20],革命精神与当代中国精神一脉相承。
新时代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鲜活真实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革命精神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21],体现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世界视野。二是放眼全球的开放精神。革命精神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生存意志,又是在吸收人类先进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得以形成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华民族文明的复兴绝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通过和其他文明的对话实现再次复兴,开放精神强调放眼全球、面向未来、高瞻远瞩,凝聚起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伟大力量。三是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革命战争时期“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一不怕苦,而不怕死”等斗争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品质和英雄气概。新时代永葆斗争精神,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22],强调不惧风雨、不畏险阻的担当意识和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四是只争朝夕的追赶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秉持“坚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23]535,以抗争姿态和追赶精神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3]242,强调要加快改革步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提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同样蕴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强调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是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强调埋头苦干的革命风格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则为新时代制度建设描绘了蓝图,当下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更加需要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抓好落实。对革命精神内涵的时代阐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宗旨。
四、结 语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提出“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并强调“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24]。从精神引领的视角来看,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征程中,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凝聚和鼓舞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从将革命精神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文明的支柱,到把革命精神纳入民族精神之中,再到新时代提出的中国精神,无不是汲取了革命精神内核在时代变迁和革命性锻造中更新和发展的体现,正是在充满与时俱进内涵的革命精神引领下,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无论话语叙事如何变化,革命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最能体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宝贵精神财富。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会上明确提出,“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22]。在当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战役中,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奉献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排除万难敢于胜利的精神、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坚持全国一盘棋的集体主义精神,必将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夺取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
注释:
① 参见《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