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
2021-12-05任丽萍
任丽萍
(山东省济南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济南 250002)
1 前言
滑液囊支原体是生猪养殖过程中比较容易感染的一种致病原。当病原侵染机体之后,首先会定时在鼻腔和咽喉等部位,带菌猪患病猪和健康猪频繁接触是实现病原传播流行的最主要途径,当猪群的抗病能力下降之后,病原就会向着关节组织、腱鞘等部位开始繁殖侵染,随后患病猪就会表现出特定的临床症状。临床上由于滑液囊支原体的侵染途径多种多样,既可以实现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周围环境实现间接感染,需要加强环境控制,提高猪群抗病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预防该类疾病在养殖场中的传播蔓延。因此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认真细致的疾病诊断,真正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利用有效的时间加强对猪群的群体防控,防范疫情进一步扩展蔓延对生猪健康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2 病例分析
笔者所在地的一个养殖户于2020年3月13日向兽医站报告反映,他养殖的仔猪群中出现了一种关节肿胀,不能正常行走的传染性疾。接到求助之后,笔者赶往养殖场进行有效的流行病学调查,该养殖场发病已经有8d的时间,大多数患病猪的体温正常,采食正常或者轻微采,食量下降,大多数患病猪的体重下降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后侧肢体关节肿大,不能正常行走。急性发病病例在症状出现3~10d之后,跛行的严重程度逐渐减轻,许多患病住在症状消退之后,依然表现为不能正常行走,关节僵直。发病8d时间,已经有超过50%以上的仔猪出现临床症状,但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死亡率在6%左右。成年阶段的猪群症状不是很明显,仅仅有个别青年猪表现为轻微的跛行症状,但在短时间内能够恢复健康,不会对肢体关节造成严重危害。兽医通过对养殖现状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总结分析,养殖密度较大,养殖环境较差,不同年龄的猪混群养殖没有进行妥善的分群处理。最为重要的是没有严格落实疫苗免疫接种制度,疫苗接种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兽医初步判定为某些病原引发的关节炎,随后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病理解剖采集,典型的病变组织进行了实验室诊断。采集病料之后分别接种到液体支原体培养基和固体支原体培养基上,10%二氧化碳环境下持续培养48h,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出了颗粒物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出了油煎蛋状的菌落,符合支原体的特征。结合患病猪的跛行症状判定为滑液囊支原体关节炎。
3 流行特点
滑液囊支原体是一种能够在母猪和种公猪鼻腔和咽喉部位长时间存在的一种病原。通常情况下,年龄较大的猪群抗病能力较强,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病原与其他菌群共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母猪与仔猪频繁接触会将病原传递给仔猪。1~2月龄的仔猪由于抗病能力较差,如果受到外界应激素侵染之后,病原就快速向着机体侵染,表现出特定的临床症状。由于该养殖场的卫生环境普遍较差,并且养殖密度较大,猪群之间相互接触加重了病原的循环周期侵染,加快了病原的传播进程,造成养殖场仔猪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根据滑液囊支原体的侵染特点以及猪群的发病年龄,该种疾病往往发生在每年的冬春季节。冬春季节温度较低,应激因素较多,也会给各种病原的繁殖生长侵染提供条件。
4 临床症状
滑液囊支原体关节炎主要对4~8月龄的仔猪造成危害最为严重,年龄较大猪病情传播速度较为缓慢,临床症状较轻。不同年龄的猪感染病原之后并不全部发病,只有部分患病猪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仔猪表现为跛行,关节肿胀,猪的腿部疼痛常常卧地不起,不愿意站立关节部位僵直。个别年龄较大的患病猪一般在临床症状出现3~10d左右逐渐恢复,也有个别患病猪不能恢复正常,病情会持续加重下去。患病猪腿部跛行可能出现在一条腿,也可以能出现多条腿。当后肢出现病变之后,患病猪表现为行走不稳,发病腿弯曲,经常将体重转移到另一侧,当前肢出现发病情况之后,患病猪行走时出现跛行,经常不能正常站立,有时出现跪地行走的现象。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腕关节的背面或者跗关节的腹侧面。很多年龄较小的患病猪由于腿部跛行,影响到正常采食,在出现临床症状3~4周之后衰竭而死。
5 病理学变化
该类传染性疾病的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关节部位,表现为关节肿胀增生。通过将病变的关节组织切开之后,可以发现滑膜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滑膜表面还会附着有少量的纤维素性渗出。滑膜液显著增多,内部还能够看到褐色的液体,大多呈现纤维素性渗出液或者出血性的渗出液。当关节清理干净之后,可以发现关节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情况[3]。大多数病死猪的腕关节和跗关节的断肌和外侧面可以出现假性囊肿。
6 防治措施
按照上述诊断原则,最终确诊为滑液囊支原体感染引发的滑液囊支原体关节炎,确诊之后进行认真细致的药敏实验,筛选出了敏感抗生素按照上述诊断原则治疗。分别选择使用林可霉素和恩诺沙星注射液,使用剂量分别为0.1mL/kg体重和2.5mg/kg体重,将上述药物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注射液之后,在肿胀的关节组织表面分点注射,每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三天为一个疗程。在注射操作过程中,应该对注射用具进行认真细致的消毒,并做好注射部位的剪毛消毒处理,避免造成交叉感染。按照上述治疗方案共治疗3d之后,肿胀症状逐渐消退,大多数患病猪能够正常行走,但有个别患病猪恢复健康之后,关节僵直症状依然存在,将其淘汰处理,淘汰率在4%左右。为了更好的防范该类疾病在养殖场中的传播蔓延,当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猪群的饲料当中添加98%的泰妙菌素可溶性粉剂,每公斤饲料分别添加100mg,连续使用一周能够达到很好的预防效果。为有效预防该类疾病的再次发生流行,对养殖场的养殖方案做出动态化的调整。将不同年龄不同来源不同性别的猪进行妥善的分群处理。同时做好整个猪群的净化处理工作,采集患病猪的新鲜血液,进行支原体全血凝集试验检,测出带菌猪后立即淘汰处理,逐渐对整个猪群进行有效的净化,培育健康猪群。日常要控制好养殖环境,加强卫生调控,提高猪群抗病能力。
7 发病机理分析
7.1 疫病传染机理分析
从疫情的传播机理层面来看,当生猪受到支原体侵染之后,病原会长期存在于患病猪的鼻腔咽喉等部位,大多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并且病原的致病性,通常与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当隐性感染猪或者患病猪与健康族频繁接触之后,就会造成病原进一步扩大蔓延。但在病原没有进入生猪关节、腱鞘的位置之前,大多数患病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特征,造成养殖户不能够及时识别该种疾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生猪养殖过程中,由于母猪和仔猪在生长发育阶段很容易面临较多的应激刺激,因此繁殖母猪和仔猪之间通过直接接触,能够实现病源的直接传播。但通常情况下,成年猪对滑液囊支原体的抵抗能力更强,部分患者对该种疾病有着较强的免疫能力,通过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能够通过哺乳传递给仔猪,因此仔猪在12周龄之前,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当仔猪的抗体水平逐渐下降,母原抗体水平不足时,仔猪的易感性显著增强。另外养殖场的一些青年猪如果在生长发育阶段没有接触过该种致病菌,在初次配种或者生产过程中,一旦受到病原侵入之后,就很容易加重临床症状。因此,在该类疾病防控期间,应该维持合理的养殖管理密度,减少生猪之间的直接接触,这样能够有效控制病源的传播感染。
7.2 将症状的形成机理分析
从滑液囊支原体造成患病猪出现临床症状的形成机理来看,病原体在侵入生猪关节和腱鞘组织当中会引发滑膜出现严重的感染情况,从而造成滑膜显著肿大,出现炎症病变引发关节出现形变,造成患病猪不能正常站立,正常行走,并表现出明显的疼痛情况,站立时间明显缩短。跛行症状主要发生在3~5月龄的患病猪身上。一般经过10d左右的繁殖生长,基本会受到生猪机体当中免疫机制的影响,临床症状逐渐消退,但是病原并没有被全面清理。并在此过程中,病原会通过血液循环机制进入到生物中的各个关节组织当中,所以滑液囊支原体关节炎所引发的跛行,有的是单侧肢体发病也有的是多条腿发病。在进行疾病识别过程中,如果发现患病猪的跛行症状,在3~10d后逐渐消退,这可能说明了猪除了可能感染滑液囊支原体关节炎之外,还感染了其他病原形成了并发症,造成了关节部位出现了混合感染,例如软骨发炎。
8 结语
综上所述,猪滑液囊支原体关节炎是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发生流行率较高的一类慢性传染性疾病。为了更好的防范该类疾病在养殖群体当中的传播蔓延,就应该做到准确诊断,准确治疗。另外在日常养殖期间,还需要构建预防养殖为主的养殖观念,掌握该类疾病发病流行的主要机理,并做到及时发现患病猪及时隔离,防止病原与猪群频繁接触,造成周期性感染。另外在养殖场的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通过采取针对有效的措施进行认真细致的诊断,有助于后续的猪群净化处理,从而降低滑液囊支原体关节炎的发病率,避免对生猪生产产生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