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网络人才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及其现实路径研究*

2021-12-05岳爱武

关键词:人才

岳爱武,周 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创新最为活跃、渗透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领域。互联网以其“通用”“交互”“开放”和“共享”四大本质属性以及规模、快捷、扁平、集聚、普惠的五大优势正加速向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渗透迭进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深刻改变着个人生活、企业生产、经济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社会发展的诸多层面,而且催生了一种新型人才,即“网络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本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说到底,最终还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网络人才工作现实状况、存在问题以及应对之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新主张、新观点、新论断,对于进一步构建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网络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互联网持续发展需要多层次人才

环望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竞争格局深刻变革,各国纷纷抢占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把实施新的人才战略作为首要目标。无论从技术革新层面,还是治理诉求层面而言,互联网都可谓是高科技云集和高技术凸显的领域。基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全方位阐发了我国互联网深入发展需要多层次人才支撑的重要性。

(一)“互联网+”新经济形态的创新发展呼唤高质量人才

互联网时代,基于各种信息、各路资本、新型技术、多样人才等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形态、利益分配格局、网络安全要义。信息技术作为先导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一方面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传统经济发展样态,另一方面转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模式”。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利用互联网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创业探索”[2]103。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战略性提出,不仅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而且要“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3]。“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千秋基业,人才为先”,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努力实现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跨越,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增长,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必须依靠高质量人才作为支撑。

(二)“网络强国战略”的贯彻实施急需大批领军人才

“网络强国”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愿景,是“互联网治理思想的关键环节,是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所在,是中国梦在互联网时代的新诉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网络空间的新释义”[4]。为了实现“网络强国”的目标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战略部署和重点推进任务:一是要掌握过硬的核心技术;二是要健全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三是要构建雄厚的基础设施;四是要拥有高素质的网信人才队伍;五是要深入开展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但与目标愿景形成鲜明对比的事实却是,无论是牵涉安全架构的基础设施能力建设,还是影响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提升,抑或是关涉经济发展质量的信息资源共享等诸多层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主因,是“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5]23。基于此,要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不仅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世界一流的网络科技领军人物,而且要造就卓越的工程师、高水平的合作团队,把各路人才真正汇集起来。

(三)网络信息核心技术突破发展依靠顶尖科技人才

“网络空间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空间”[6],“技术是互联网产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7]。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8],唯有掌握核心、过硬而关键的技术,才能屹立于网络强国之列。但现实却是:同世界一流国家对比,和世界先进水平对标,我们的差距较为巨大,“尤其在核心技术上的差距最大”[5]10。究其原因,就是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特别是事关基础架构领域的操作系统、域名分配、CPU等核心技术。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诫我们,关键核心技术不仅要不来,而且也买不来,更讨不来。唯有通过自身努力,把这一技术真正牢固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网络安全等。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离不开顶尖科技人才在科研中的成果累积和成果转化及运用,只有依靠人才,不断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科研热情,才能在核心技术竞争中抢占高地、夺取先机。

(四)网络空间安全潜在风险化解急需高端拔尖人才

伴随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创新迭代,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模糊了国家边界,对国家主权构成了挑战。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渐次形成了“泛在虚拟性”“深度关联性”“高度渗透性”“交互繁杂性”等特征,致使网络安全屏障的脆弱性、难控性、突发性更为凸显。同时,网络空间安全将安全的阈值、范围、域界延展拓宽,不仅牵涉网络空间政治和网络经济发展,而且涵盖网络文化交流、网络社会交往等诸多领域,形成跨时空、多层次、广渗透、深融合的新形态,成为具有综合安全、深度安全、合作安全性质的新安全领域,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9]506,为此,“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10]。而提升网络空间安全的关键是高端拔尖人才的角力对抗,为此,全面提升网络空间安全保障能力,最为关键的是举全社会之力打造高端拔尖人才队伍。

(五)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伴随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纵深融合发展,“互联网+”携带的增量效应以及“大数据×”嵌带的乘数效能,已然成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度驱动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5]6“互联网+国家治理”是在国家综合治理过程中,政府依托互联网的快捷、方便及融合功能,持续推进信息化服务的普及,全面降低使用成本,全力优化应用技术,使普通民众都能用得起、用得好。这一治理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治理中的自上而下的权威下压、单向运行的行政迫压,使国家治理成为一种上下互动、交互联动、多元互通的治理方式,而且使得政治沟通、政治管控依托互联网再技术化、深技术化,逐渐搭建信息系统与物质系统的剥离,进而提升了沟通效率和效能。同时,伴随云计算的融通创新和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大数据×国家治理”打破数据信息垄断,消除政府与社会间的天然数据垄断和信息鸿沟,全面推动政府再造运动,着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依托信息化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必需要大量专业化的既懂技术又懂运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二、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面临人才队伍短缺困局

综上可知,如果没有搭建一支规模宏大、质量优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那么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进程就难以顺利实现。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11]64但事实却是:我国的网络人才队伍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素质偏低、结构失衡、布局凌乱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深度融合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诉求。

(一)人才队伍总量有待增加

中国网络人才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量”和“质”两个层面。就“量”而言,主要是通过人才在不同阶层、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政府机构的分布和构成反映出来。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网络人才队伍数量虽然一直在稳步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人才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偏低,人才资源密度相对较小。据统计,2019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为55.7人,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5人到135人,北欧国家芬兰、瑞典等甚至达到250多人;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是25.2%,发达国家处在35%~60%之间。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网信事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呈“井喷式”增长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缺口高达50余万人。2015-2020年,社会对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仍将以每年2万人的数量增加,对我国网络安全人才供给提出了全新要求”[12]。但事实上,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培养计算机科学、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本专科人才约15万人,虽然数量上有所增加,但仍无法满足各级政府、各种企业和其他行业部门旺盛的人才需求。人工智能即AI技术是全球互联网信息技术变革的重要突破点,据《2017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AI领域技术人才总量超过190万人,其中美国超过85万人,我国该领域人才数量位列全球第七,仅5万余人。

(二)人才队伍质量有待提高

就“质”而言,网络人才综合体现在人才个体与人才群体的思想道德品质、个人修养、信息安全意识、知识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诸多方面,其中尤以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水平、信息安全意识最为重要。就思想道德品质而言,大部分网络人才个体和人才群体表现出了良好状况,他们以先进的思想理论为职业生涯指引,坚持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坚决抵制西方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抵御来自敌对势力和恐怖主义的网络攻击,坚守和维护网络空间伦理规范,极力维护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但也有一部分网信人才个体与人才群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待提高,他们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法治观,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敏感性,缺乏爱国主义情怀,不仅不能全力抵制西方网络意识形态的渗透,而且沦为其帮凶,有的甚至成为网络犯罪分子。从知识技能水平来看,无论是在网络空间技术的研发能力、关键技术的市场占有率方面,还是在对进口技术和产品的检测、深层次安全漏洞的发现和堵截方面,我们都存在明显缺陷。究其核心原因,在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能力相对较低,缺乏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和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信息安全意识层面来看,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较大。涉及网络空间战略领域关联度高的部门和行业,其信息安全意识相对较高,诸如国防部、军事和国家安全部门,而那些与网络空间战略关联度低的部门和行业,其信息安全意识相对较低,如教育、文化部门。具有完善知识结构和较高技能水平的个人和群体往往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而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个人和群体信息安全意识则较弱。同时,新的信息安全意识逐步取代传统的信息安全意识。新的信息安全意识不仅仅是信息安全本身,而是整个国家安全的基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诸多领域,但这种新的信息安全意识没有真正成为每个网络人才始终秉承的核心意识。人才队伍“质”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互联网事业纵深化发展。

(三)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人才培养不仅关涉人才供给数量,更关涉人才供给质量,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现实而言,我国网络人才培养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尚未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名义上起着主导作用,以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人才需求计划为根本职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实际上为单一办学主体,一般自行制定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而作为人才使用主体的企业很少参与其中,致使三方各自为政、对接不畅,必然带来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严重脱节。其次,专业设置较为狭窄。网络人才涉及面很宽,不仅体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及数学学科,还涉及信息安全、信息产业等诸多门类,但实际上,在全国1 200多所设置本科专业的院校里,只有12%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2015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及时添列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高度信息化对信息安全学科所需人才的强大需求。最后,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信息安全专业生源“主要散落在计算机、数学、通信等专业中,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的再培养才能符合岗位需求,可用性较差”[13]。同时,由于高校的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影响,存在“重课程设置、轻教学内容;重概念方法、轻动手实践”的问题,使得专业人才很难与现实需要相契合。此外,作为网络人才培养重要补充的社会培训方面,普遍存在培训机构本身资质不够、培训功利化严重、培训课程难成系统、培训缺乏自主产权标准等诸多乱象,致使培训效能重复叠加、水平低下,与欧美等国的差距甚远。

(四)人才队伍布局有待改善

目前,我国网信人才队伍在区域、行业、城乡之间分布不合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难以适应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均衡发展的需要。在第三产业中,传统型人才多,新型高新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例如,未来五年互联网金融人才缺口或达百万,尤其是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等岗位稀缺度极高;软件行业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预计未来几年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长。从区域分布看,人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绝大多数又集中在大中城市,中、西部地区人才较少,尤其是西部边远民族地区极为匮乏。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2014)》数据计算可知,2013年我国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共有3 026万人,其中52.7%分布在中央部门和东部地区,18.7%分布在中部地区,21.6%分布在西部地区,7.0%分布在东北地区。人才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从贫穷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一直是国内人才流动的主要特点。网络空间人才队伍流动趋势和特点则更为明显,致使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分布极不平衡。

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网络人才建设路径探析

“邦之兴,由得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全面分析和对我国网络人才发展现状的精准把握,提出了建设网络人才强国的战略任务。实施这一战略,改变过去网络人才“多”的局面,奋力向网络人才“强”的方向转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新的历史方位做出的统筹规划和战略部署。

(一)积极营造尊重网络人才的生动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信事业,需要各级各类部门共同努力,因为“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14]。因此,必须真正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积极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全力打造尊重人才的生动局面,为各级各类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第一,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时代在跃迁,社会在进步,人才观念亦随之发生变化。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单纯以学历和职称来界定“专门人才”的概念越来越不适应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15]这反映了我们党在人才观上的与时俱进,以及在人才理念上的重大突破。为此,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9]344。 一是寻觅人才求贤若渴。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全局和战略高度,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充分认识网络人才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中的核心价值,以人才难遇、求才若渴的精神,为党和国家诚纳天下英才。二是发现人才如获至宝。要求我们不仅敢于破除以层次划线、以岗位性质划线、以身份划线网络人才的误区,而且善于诚心对待人才,真心爱护人才,形成“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举国共识。三是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众所周知,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是“怪才”就是“奇才”,他们一般不循规蹈矩、不因循守旧,有很多奇思妙想。所以,对待网络人才,要有特殊的政策和宽广的格局,不人为设置条条框框,不故意提升门槛边界,不事事求全责备,更不要论资排辈。四是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做到“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第二,积极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良禽择木而栖。”网络人才的成长成才、本领的施展、才能的发挥需要契合的环境和融洽的氛围。“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一是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从心坎里认识知识的重要性,从行动中健全尊重人才的举动,在全社会营造人才聪明才智发挥的良好环境、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二是搭建人才成长成才的优良工作环境。继续探索教育体制深度变革,科学规划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统筹整合教育资源配置优势,着力搭建人才成长成才公平机会,创造人才成长成才良好条件,形成“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的局面。三是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要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不断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排除人才流动的障碍和壁垒,吸纳和稳定人才,真正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希望。四是营造拴心留人的生活环境。网信事业作为先行示范领域,“可以先行先试,抓紧调研,制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5]24。五是营造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深入探索“网信领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在人才入股、技术入股以及税收方面制定专门政策”[5]25。

(二)切实遵循培养网络人才的内在规律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向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人才强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16]。

第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人才作为一种智力资源,自然也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左右。市场经济规律一般有“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首先,遵循网络人才供求规律。供求规律贯穿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全过程。为此,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做好统筹协调服务。通过加强和改进网络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积极倡导网络人才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发展优势,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合理地向基层一线分散,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努力打破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局限。其次,遵循网络人才竞争规律。竞争是网络人才成长成才的动力和表现。要建立健全更加开放自由的人才政策,敢于打破地域限制引进人才,敢于冲破学历职称要求使用人才,敢于不求所有开发人才,敢于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着力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优化人才编制举措,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等措施,彻底打破人才流动中的地区限制、部门约束、所有制牵绊、身份歧视、城乡差异等体制机制藩篱,让人才公平自由地参与竞争。最后,遵循网络人才价值规律。充分彰显网络人才的价值,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24。为此,秉承用好人才、激励人才的目的,强化分配正向激励,使发明者、创新者付出有收获,创新有收益,让人才贡献与报酬所得成正比,让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一流贡献享受一流待遇。

第二,时刻把握网络人才成长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的发展、成长,培养、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注重把握其客观性,避免片面性和随意性,注重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和使用规律”[16]。首先,以持续学习锻铸网络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17]网络从业人员一定要把学习当作一份事业来追求,当作一种爱好来享受,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来坚守,唯有如此,才能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眼界和视野”[17]。其次,以深化实践砥砺网络人才。社会实践是真知的沃土,是人才成长的良田,因此,网络人才的成长要以社会实践活动历练为基础,深化知识累积,提升经验技能,提高思想品德。最后,以厚德培育网络人才。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造福国家、造福社会、造福百姓;使用不当,则会损害国家核心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损害民众切身利益。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8]所以,网信事业的发展,不仅要求网信人才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更需要强化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提升道德水平。

(三)全面集聚激励网络人才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体制机制不顺,则人才散,事业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深化网络用人制度改革,一方面在“破”上着力,即破除各种束缚和限制网络人才的体制机制藩篱;另一方面在“立”上发力,即“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体制”[16]。

第一,完善网络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是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前提,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和人才资本的价值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2]118。首先,着力破除网络人才顺畅流动的身份壁垒。“英雄不问出处”,着力打破体制内刚性牵制,体制外软性约束、行业类别边界限制,使得人才能够自由顺畅地在政府、企业、智库间流动。其次,勇于打破人才顺畅流动的户籍限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户籍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其改革必定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统筹规划,而且要结合实际,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充分考虑能力和可能,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19]。为此,要有针对性地取消户籍人为限制和学历学位硬性门槛,降低网络人才的就业和落户牵绊,便利人才自由流动。最后,健全完善人才顺畅流动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当前我国网络人才分布不均,大多数人才集中在东部和沿海较为发达地区,中西部尤其是老少边穷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基层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9]545。同时,“要不断提高工资待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奖惩晋升制度,保障科研服务,要真正把人才留住、用好,从而实现人才队伍的集合效应”[20]。

第二,发挥网络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网络人才评价机制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内在依据。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全面彰显人才自身价值和综合素质,激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网络人才,通过自身的进取,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充分释放网络人才红利。首先,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着力构建“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加快新兴职业领域人才评价标准开发工作。建立评价标准,动态更新调整机制”[21]。其次,完善人才公开招聘制度。坚持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企业部门特点的人才招聘方式,在招考内容、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录用程序等环节进行探索和创新,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信事业公开招聘制度。

第三,分类别、分领域完善网络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合理有效、公开公平、管理有序的人才职称评定制度是激励人才的关键。为此,必须大力推进分类别、分领域职称制度改革。首先,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规范和不同的职业要求,对于从业者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职称制度改革一定要首先以职业为根本,针对不同职业制定不同职称评定标准。其次,以领域分类为指导。在相同的职业中,亦有不同的领域,加强职业领域的分类,更有利于职称评定的细化和优化,更能体现职称改革的公平性。再次,以科学评价为核心。职称评价,即职称评定的导向,不能简单以著作、论文、专利甚或国际期刊作为硬生生的指标体系,在深入破除“五唯”的基础上,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和导向性。最后,以提高评价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深化职称制度创新,构建“科学化”“民主化”“有序化”“规范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为各类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依据,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开辟广阔通道。

(四)大兴留住网络人才的蔚然之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2]107为了实现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打造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网络人才队伍,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11]65来留住各类网络人才。

第一,慧眼识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慧眼识才”是留住人才的前提。首先,“识才”的首要标准无疑是德才兼备。坚持德才兼备,前提是“德”字为帅、“德”字为资,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8]。其次,识别人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社会实践。把人才投入到社会实践这一熔炉中,练就其筋骨,锤炼其品行,锻造其人格。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领导者识别人才并不是简单地观其行为、看其政绩,而要进一步地‘验’其心志,通过艰苦的工作环境来看其心态就是很好的法子。”[22]

第二,诚意爱才:以良好环境为保障。“诚意爱才”是留住人才的保障。首要的前提就是要为人才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内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其首要的责任就是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优良的环境,搭建创造的良机,展示创新的舞台,使得人才有用武之地和发挥本领之处。这势必要求建立健全适应时代诉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指标和敢做善为的人才激励机制,打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其次,诚心待才。秉承“赤诚之心”对待人才、关爱人才,不仅体现在工作上关心、物质生活上关爱,而且要下延拓展工作作风,在住房政策、医疗保险、养老保障、子女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统筹考虑,努力营造待遇适当、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

第三,雅量容才:以宽容失败为心胸。“雅量容才”是留住人才的气度。人才的成长成功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挫折、失败和惶恐。我们不能只盯住人才带来的累累硕果和成功喜悦,更应该以优雅的度量辩证地看待失败、容许失败、宽容失败。所谓的“失败”,是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是科学实践的必经之路,亦是人才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更是人才成长的心灵历练之途。那么,宽容失败,则是尊重规律的表现,是留住人才的必持心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2]107-108

第四,良方聚才:以“四个尊重”为原则。“良方聚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9]41一是尊重劳动。不管从事的是何种行业、何种职业的劳动者,也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是简单工作还是复杂工作,只要于社会的发展有益,于人民的幸福有关,都值得尊重。二是尊重知识。网络强国战略的贯彻实施,须臾不能离开网络人才与技术创新,更离不开对知识的尊重与应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靠劳动创造财富,让知识成为力量。”[23]三是尊重人才。“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2]112,为此,要实行开放有序、顺畅流动的人才政策,要不唯地域、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职称约束吸引人才和引进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根本,以能力大小为向度,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四是尊重创造。抛弃束缚人才发展的陈旧理念,通过深化体制机制全面改革,全力推进人才政策落地生根,夯实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潜力,一方面要重视“名”的激励,使得人才在荣誉上实至名归,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利”的激励,使得人才在物质利益上有丰厚的回报,最终达到“名利双收”。

第五,胆识用才:坚持人才以用为本。“胆识用才”是留住人才的目的。网络人才作为特殊的人力资本,其最终效益主要体现在使用上,在使用中增长其知识,在使用中锤炼其才能,在使用中砥砺其品行。首先,用当其长。善于根据网络人才自身的特点和长处,积极寻找适合其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抱负的工作岗位,使每个人才“各展优势、各尽所能”,既尊重个性禀赋,又体现个人和社会价值,“决不能让学园艺的开机器,学化工的收废品,必须择其长而用之”[24]。其次,用当其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种人才、哪一个年龄段,都需要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机会,尤其要用当其时。”[16]为此,要准确把握网络人才成长规律和效用规律,切实在人才创造力最为鼎盛、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大胆启用、放手使用,搭建其报效祖国的舞台、施展才华的平台、服务社会的窗台,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向共赢。最后,用当其位。用什么样的人才,何时使用人才,什么岗位使用何种人才,绝对是一门艺术。“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16],为各类人才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和展示平台,使人才在合理的流动中找寻最佳位置和发挥最大效用。

综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人才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站位高远、立意深邃、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现了其对网络人才地位作用、成长规律、使用评价的深刻把握,反映了新形势新任务对网络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网信事业兴旺发达的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思考。这些重要论述,站位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网信事业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新时代网络人才工作的重大理论诉求和现实指向,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人才理论,而且成为指导我们进一步做好做实网络人才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构建人才“雁阵格局”——基层干部谈人才的聚集效应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咸阳市激发人才创新力
优化人才“生态圈”——延安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
一共几个人
伊川: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