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师范生“双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12-04陈红云黄君玲赵丰杨豫平
陈红云 黄君玲 赵丰 杨豫平
[摘 要] 高师院校的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化学师范生“双能力”培养的核心是使师范生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针对化学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培养不充分等问题,通过设计对接教师职业岗位和教师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两大实践基地,搭建三个教学平台,开展三阶段行动导向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构建“双能力”人才“四体系、双驱动”培养模式,使师范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学教师。
[关键词] 化学师范生;双能力;“四體系、双驱动”;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共生理论视域下的高中与高校化学教学双向衔接设计与实践研究”(SZUJKHX2019-970);2020年度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基于OBE导向的非全日制化学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SZUJKHX2020-974);2020年度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基于金课标准的混合式化学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SZUJKHX2020-943)
[作者简介] 陈红云(1969—),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黄君玲(1978—),女,湖南衡南人,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赵 丰(1975—),男,江苏徐州人,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化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3-0094-04 [收稿日期] 2021-07-19
一、“双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高师院校的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以下简称“双能力”)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决定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学教师,必须深化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学合作培养的机制。2016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提出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1]。
二、当前“双能力”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相关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发现高等师范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的研究较少。以本校的化学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为依托,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范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便于探索具有地方特色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与教师职业的实践性、职业性、专业性不适应
师范教育肩负着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培养责任。长期以来,师范教育忽视了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和师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足够的教育专业素养,只强调学生对学科专业系统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教育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所以,目前“双能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对职业性和实践性的体现并不充分,未实现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完美结合,与基础教育的教师岗位要求、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教师岗位职业能力相脱离。
课程体系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师范生“双能力”的培养效果,因此,要进一步对课程结构进行细化整合,先要学习教育基础课程,为“双能力”的提升做好理论准备,然后进行综合课堂教学的技能学习和训练,以及实验能力培养等。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做不适应
“化学教学论”等化学教育类课程是处于化学与教育科学中间的边缘学科,其学习方式具有社会科学学科的一些特点,在未来化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非常突出,需要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并通过备课、听课、模拟上课等环节培养和训练师范生的教学基本技能。然而,师范生缺少中学化学教学的经历,只有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才能深刻体会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因此,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现代职业素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
目前,实践中的教师培养与理论上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定位上自相矛盾,在培养过程中缺乏来自一线学科专家的指导,在培养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师范生在中学真实岗位的锤炼还不足,重校内教育轻社会实践,重技能训练轻综合素质培养,重集中实习轻平时素养养成。另外,小组研讨、案例教学、模拟训练、观摩实践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运用,学生的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化学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应该与教育研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等实践课程相融合,在理论学习时要引入中学化学教学案例,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同时,校外教育见习要在校内课堂教学中分散进行,并在微格训练中进行模拟实践,注重“双能力”的提升。
(三)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与校地校合一不适应
目前,多数高校制定了教育实习相关的文件并创建了很多实习基地,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校内授课教师及教育实习指导教师不能把中学教学改革融入师范生的指导中,提供给师范生的见习实习资源有限,导致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与校地校合一不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
师范生教学实践和操作技能训练不仅需要通过行动来展示,还需要中学指导教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承担其培养课程中的教学任务,实现真正的联合培养。高校、中学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基础教育教研机构等需要联合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而高校、中学和地方政府在全方位协同培养师范生方面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优质教学资源短缺。
三、“双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师院校“双能力”素质的教师培养其核心是使师范生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化学教师的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改革课程设置,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打造新教师的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以实现培养未来教师的目标。
本校针对化学专业师范生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不足,课程体系与教师岗位职业能力相脱节,重校内教育轻社会实践等问题,构建了“四体系、双驱动”的“双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四体系是指为实现化学专业师范生“双能力”的素质培养,建构四模块核心课程体系,包括教育素养课程体系、师范技能实训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和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教育素养课程体系和师范技能实训课程体系注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和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注重创新应用能力培养。
双驱动由“双赛”和“双培”构成。“双赛”包括化学师范技能竞赛与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基础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综合技能竞赛,“双培”包括对接中学岗位的教师资格证短期培训和化学高级分析工培训。师范生考取教师资格证和高级化学分析工资格证后,再与学历、学位证融合,通过“双赛”“双培”驱动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设计对接教师职业岗位和教师标准的课程体系,实现三证融合
1.以毕业要求为准绳,对接岗位需求,搭建三层次课程体系框架。深入中学开展大量的岗位调研,根据中学教育专业二级认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确定化学教师教育“双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形成三层课程体系框架[2]。首先,文化基础课程、“四大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构建的依据,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第一层。其次,依据化学教师教育岗位职业能力素质要求,构建专门化方向“双能力”课程模块,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第二层,包括化学教育素养体系、师范技能实训体系、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其中,化学教育素养体系和师范技能实训体系课程主要对应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主要对应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第三层次重在提升师范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综合实践模块和教师职业资格培训认证模块,将科研、学科竞赛、化学高级分析工培训、教师资格证短期培训、教育实习、专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顶层,加强综合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培养课程建设。
2.对接教师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专业核心四体系课程群,搭建“双赛”“双培”平台。化学教育素养和师范技能实训的模块课程培养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化学专业实践和化学实验的模块课程加强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将“专业核心双能力”对接中学教师资格二级认证标准,将化学高级分析工培训和教师资格短期培训纳入培养方案,使课程体系与教师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相匹配。另外,化学教育素养课程体系和师范技能实训课程体系培养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和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提升了师范生的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将课程体系与教师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相匹配,搭建师范技能竞赛与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基础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综合技能竞赛、化学高级分析工培训和教师资格短期培训“双赛”“双培”平台,为“双能力”的实现注入动力。
师范技能实训体系课程模块包括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基本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三个层次,对应的课程分别是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三字一话”)、现代教育技术、化学教学技能实训、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主要通过与地方政府基础教育部门及中学合作,将比赛与实训结合运行,目标是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化学教育素养体系课程模块是为了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理论素养,课程包括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两个层次,对应的课程分别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师德与班主任工作、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化学教学论等,并通过高校—中学—高校合作、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共享等模式运行;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课程模块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创新应用能力,课程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三个层次,对应的实验课程有四大化学基础实验、分析检测专业实验、高级分析工培训综合实验等,可以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验、虚实融合、训练—培训—比赛结合等方式运行;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课程模块通过校—地—企—校合作、学工结合等模式运行,课程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创新创業概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综合实践课程创业能力专题培训和创新创业实践等。
(二)建设两大实践基地,搭建三个教学平台,开展三阶段行动导向实践教学,实现能力递进
首先,建设培养师范生通用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及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包括训练“三字一话”的教学基本技能实训室、微格教学实训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另外,我校在维持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扩增实习基地,加强与实习学校、地方教育部门的交流及合作,聘请中学一线优秀教师及基础教育教研室专家参与我校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开展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以及组织公开示范课等。
其次,搭建以精品课程为标志的课程教学、校内“实验—实训—科研创新”三元实践教学和资格证短期培训三个教学平台。在课程建设上,合理组织化学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整体设计化学教育类课程,全程渗透、全面发展师范生的化学教学能力[3]。开发“化学教学论”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突出课程理论性与课程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最后,开展三阶段行动导向实践教学。第一阶段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第二阶段为“双能力”训练,专门开设针对培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的教学实践课程,进行“双能力”培养;第三阶段为综合能力提升实践教学,包括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化学高级分析工和教师资格证短期培训方面的实践教学。
(三)創新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实现“双能力”人才培养系统推进
1.打造“两高两强”教师队伍,实施“三段式全程化”导师制。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与中学合作、国际交流和教师培训等方式,我校制定了“双能力”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逐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学术修养深厚、实践能力强、能讲善教、专兼结合、具有鲜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特色的教学科研队伍。另外,在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双能力”培养阶段和综合能力提升阶段,分别有班导师、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专业导师参与,积极探索全员教师参与的班导师+校内专业导师+校外专业导师“三段式、全程化”的导师制。同时,校内班导师队伍中的兼职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历,这样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校外专业导师分别遴选聘请省教学研究室和中学学科专家,重点训练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水平。
2.校—地—校合作,建立长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确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学联合培养机制,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的创新模式,形成一个有利于教与学的长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校—地—校合作可以通过举行师范技能大赛、辩论赛、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聘请包括中学一线学科专家与基础教育专家在内的兼职教授,在每学期末开展为期一周的教师资格短期专题培训,使高水平一线教育专家走进课堂,搭建开放交流平台。
四、结语
针对本校化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进行了“双能力”人才“四体系、双驱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培养化学师范生的师范教学技能、专业实践技能、基础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师范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格魅力,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为目标,构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一体、理论与技术相融,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双能力”课程体系,并把化学分析工技能培训、教师资格证短期培训与师范教学技能实训纳入教学计划,实现课程体系创新。通过校—地—校联合培养,我校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学术修养深厚、实践能力强、能讲善教、专兼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创建并实施班导师+专业导师构成的“三段式、全程化”导师制,实现了保障机制的创新。实践效果表明,“四体系、双驱动”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晟利.论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3.
[2]刘锴,孙燕芳.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校教师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59-61.
[3]亓英丽,毕华林,姜言霞.面向卓越教师培养的“本硕一体化”化学教育课程群构建[J].大学化学,2018,33(5):18-
23.
Explor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Chemistry Normal Students with Dual-ability
CHEN Hong-yun, HUANG Jun-ling, ZHAO Feng, YANG Yu-pi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Abstract: The task of normal universities is to cultivate qualified talents for basic education. The core of dual-ability training of chemistry normal students is to enable them to have good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bility.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occupation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 of normal students majoring in chemistry, this paper proposes a curriculum system connec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posts and teachers standards, builds two practice bases, constructs three teaching platforms, carries out three-stage action-oriented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nnovates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alent training. The training model of “four systems and two drives” for dual-ability talents is constructed to make normal students become qualifie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Key words: chemistry normal students; dual-ability; “four systems and two drives”; training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