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的心理偏差与叛逆行为的预防及对策

2021-12-04张红霞

考试周刊 2021年85期
关键词:预防中学生对策

课题项目:文章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中学生叛逆心理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926)的研究成果。

摘要:在素质教育日臻完善的当今社会,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文化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教授,还更加强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与良好行为意识的培养,这也成为更多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中学教育在系统教育中处于非常关键的承前启后的位置,同时也是学生形成人格认知、价值理念和社会心理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预防中学生的心理偏差,如何纠正他们的叛逆行为,已经成为亟待业内同仁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偏差;叛逆行为;预防;对策

一、 引言

中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高峰时期,智力资源和认知潜能都在以极快的速度被挖掘、释放。在这种客观变化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中学生都会表现出对外界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尝试欲,同时对个人的能力与价值普遍产生很强的自信力和展现诉求,对按照个人初步建立的行为理念接触社会活动抱有发自内心的渴求。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很多中学生都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锻炼,且能比较广泛而便利地接触到多元化的文化元素,这也在客观上使中学生非常容易因比较薄弱的意志和模糊的行为判断意识而受到偏激乃至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偏差与叛逆行为。如何正确认识中学生的心理偏差与叛逆行为,并通过正确手段进行预防和纠正,这不仅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关,而且对学生家庭和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 中学生心理偏差与叛逆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纪律意识淡薄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中学生由于心智条件的快速发育,普遍对个人能力产生一种“迷之自信”,过分高估了自己在应对陌生环境、处理陌生事物时的行为效果,以至于对向他人求助或在面对他人的主动帮助时往往不屑一顾。除此之外,基于这种心理,中学生对规范个人行为的要求、准则乃至法律法规等纪律性内容常常抱有质疑和否定的态度,对自己的看法表现得非常固执,即便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也常为自己开脱,且常伴有厌学、恐学方面的表现。因此,中学生大多纪律意识比较淡薄,对教师和监护人的教导与管理经常存在着抗拒现象,甚至会出现以故意违反纪律的方式来标榜自我的极端行为。

(二)容易感情用事

中学生基本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阅历,应对不同事物的经验比较有限;同时又因为其对外界的直接教导普遍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不愿或不屑参照他人更为理智的行事经验,因此不少中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容易感情用事的问题。具体而言,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标准”:对与自己过从甚密的朋友常常不顾原则地偏袒,而对陌生人或自己的反感对象则锱铢必较甚至刻意刁难;而即便在和朋友相处时,中学生的情绪把控也非常不到位,对感性情绪的应激反应要远远强于对友谊的维护力度,因此非常容易出现因小事、琐事而与朋友反目成仇的现象。

(三)極度的自卑心理

虽然每一个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过高估计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主观认知,然而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会因在进行社会活动或人际交往尝试时遭遇比较严重的挫折而对这种高估产生极端性逆化,形成一种基于信仰崩塌而导致的极度自卑心理。就其本质而言,这种心理的出现与自信心膨胀有着很大的共同性——即都是对个人能力的错误估计。存在这种心理的中学生会全盘否定自我价值,对来自他人的教导与叮嘱不做任何积极回应,出于自暴自弃的态度而对任何事物都存有悲观看法;或者会将自我人格依附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外在个体上,从本质上抹杀自我人格的独立性,对来自这些个体的要求做出逆来顺受的表现。

三、 对中学生心理偏差与叛逆行为进行预防和纠正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作用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参与方之一。相较于小学阶段而言,中学课程无论从数量、知识容量、深度和知识点间的联系形式来看均具有更高的资源和能力需求,要求学生以全身心的状态投入其中,方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心理偏差和叛逆行为的存在与恶化,不单单会严重影响课堂秩序,同时也会极大地耗费教师的教学经历和课堂资源,并且会对教师的教学情绪乃至工作认同造成恶劣影响,使搞好中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困难重重。

通过预防、纠正中学生的心理偏差与叛逆行为,教师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和钻研教法方面,为课堂教学的优化提供更为坚实的智力保障;还可让学生以更为端正的态度对待学习,从心底里发现并认同文化学习和行为自律所具有的价值与作用,使其更为配合教师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良好的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也会对教师的职业心态产生正向作用,有利于从客观上激发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潜能。

(二)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由于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试教育和“跛足”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卷面能力和实际能力严重不符的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比较主要的原因便是其心理和行为认知方面的素质仍有欠缺。在心理偏差和叛逆行为的综合作用下,不少中学生不愿或无法有效开展正常的社交活动,并对书本之外的知识和技能缺少正确的价值认同,不具备足够的共情心理与纪律意识,使其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很难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

借助预防、纠正中学生的心理偏差与叛逆行为,教师和监护人可以对其进行更为高效、高质的行为和思想引导,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吸收良好的社会经验进而形成正常的社会生活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对个人、家庭、学校与社会间的关系产生准确的理解,这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促进社会风气的和谐化、健康化

中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心理素质和行为意识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将来社会风气的走向。当前,关于校园欺凌、青少年霸凌现象仍然存在,而有关法律法规对于未成年违反犯罪行为的惩戒与管控力度又难免与时代的客观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也很难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就本质而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的出现便是未成年人对自身行为规范意识和心理自控能力不成熟的结果,这已然成为导致某些不稳定因素滋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凭借预防、纠正中学生的心理偏差与叛逆行为,广大中学生首先可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产生清醒的认识,从主观上便大大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其次会在日常行为中对他人抱有更加良好的社交心态,减少乃至消除产生人际矛盾的可能,并使自己的活动更多地处在教师、监护人和社会的监管之下;同时可以更好地辨别存在于网络和现实中的不良信息与现象,增强对糟粕文化的抵抗力,使破坏良好社会风气的思想与行为失去传播的土壤。

四、 对中学生心理偏差与叛逆行为进行预防和纠正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切心理问题的妥善解决都必须借助有效的沟通,而有效的沟通则要以和谐的关系作为开展的基础。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中学教师对学生心理偏差和叛逆行为预防与纠正的手段比较陈旧,通常以直接性的要求陈述和行为管束为主要渠道,更有甚者会出现粗暴管理的不良现象。这些方法的采用不仅无法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自己行为的错误性,更会激化师生之间的主观矛盾,使学生在日后更加抗拒教师的管理和指导。基于这一点,中学教师在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时,首先应以平等、友好、耐心的姿态与学生进行对话,多就一些诸如彼此喜欢的明星、感兴趣的电影等日常话题聊一聊天,或者一起做一些下棋、打球之类的文体活动,而后再循序渐进地就学生的心理情绪展开工作。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既可以借由更多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态,同时也能以此为契机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为后续各项工作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将每周的班会或活动课改造成趣味主题活动课,让全班学生用投票等方式选择一些内容健康、主题向上的电影或音乐作品,和学生们一起观看、欣赏;也可带领学生一起就彼此感兴趣的电影桥段、歌曲进行品析和交流,或者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趣事、烦心事一起探讨、吐槽。对于个别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或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单独约谈的形式与之对话,选择操场、走廊、学生宿舍等更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自在感的场合来一场一对一的平等沟通,让自己与学生形成最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引入具有震撼效果的真实案例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偏差與叛逆行为均是出于对“是”与“非”概念的理解不清,或者对个人行为所可能导致的后果与自己要为之付出的代价认知不够,并非出于心底里对“恶”的向往。虽然大部分中学教师都懂得借用一些具体事例来作为正面或反面教材来引导学生树立是非概念和责任意识,但由于这些事例大多只停留在语言层面或缺乏具体的细节性展现而不具备足够的震撼效果和说服效力,使很多中学生对其产生怀疑乃至不以为意,从而未能达成教师预期的目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学教师要利用班会或其他比较集中的时间,借由多媒体设备或通过邀请有关人员现身说法的方式,就一些社会影响较大、心理震撼作用较强,或“身边存在感”比较突出的事例进行重点介绍与分析,帮助中学生切实感受到心理偏差和叛逆行为会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严重恶果,以及自己可能会为之而付出的惨痛代价,以期利用“趋利避害”的自然心理引导学生配合教师和其他监护者的管理与指导工作。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价值远远大于说教,最有效的引导措施便是在活动中传递正能量。在以往的心理干预和行为纠正当中,不少中学教师过分重视对理论输出的依赖,忽视了通过实践活动来矫正学生心理的作用。教师应组织一些符合学生能力层级和趣味取向的健康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找到正确表现个人价值的渠道,同时感受到团队合作与对规则的遵守所能焕发出的巨大能量,从而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准则。

例如,教师可利用活动课或体育课,组织学生来一场拔河比赛或篮球友谊赛,通过体育竞技来为学生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提供良好舞台;也可以组织诸如文艺汇演、诗歌朗诵或郊游、扫墓等活动,将学生的精力和兴趣转移至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方面上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引导。

五、 结语

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将决定这个人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中学教师要将对学生心理偏差和叛逆行为的预防与纠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看待,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成长与学习中获得更好的状态,从而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而奉献自己。

参考文献:

[1]庄和美.初高中学生挫折教育探析[J].社科纵横,2006(6).

[2]张静.安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作者简介:

张红霞,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预防中学生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