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信息性阅读能力的策略分析

2021-12-04张娜

考试周刊 2021年87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

摘要:信息性阅读能力要求在熟悉论述性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笔者以2020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为例,选择“梳理行文脉络”这一题型作为突破口,通过整体感知,明确行文思路,概括文本内容,实现快速阅读,有效答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性阅读能力,实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性阅读能力;整体感知;行文脉络

一、 问题的提出:高考题型的变化

从2020年开始,全国高考由原来的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变成了“现代文阅读I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论述类、实用类合二為一)”,也称“信息类文本”。“信息类文本”主要是为了获取和使用信息,为了了解周围的世界和社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论文、评论、杂文等。信息类文本阅读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信息性阅读的能力成为语文教学要达成的重要目标。

笔者针对学生不能从宏观上对信息类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只是机械地去筛选与答案有关的信息,抓不住问题的要点导致阅读效率低下的现状,提出了四点建议:1. 要有筛选信息、标出关键词句的意识;2. 要有梳理层次、把握思路的意识;3. 要有审读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的意识;4. 要有归纳转化、整合要点的意识。文章以2020新高考I卷信息类文本为例,选择“梳理行文脉络”题作为突破口,整体感知文本。通过抓取关键词句来筛选信息;通过辨析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梳理层次、把握思路;通过对要点整合、归纳和转化技巧的探寻来规范、呈现答案,以期改善阅读速度慢、阅读效率低下的现状,提升学生的信息性阅读能力,实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目标。

二、 策略的选择:抓关键,析逻辑,做合并

整体感知文本要求学生能速读文本,提取主要信息,从而明确行文思路,概括文本内容,这就是“梳理行文脉络”这类题的考点所在。而突破这种题型,可以使用“抓取关键信息,辨析逻辑关系,归纳整合要点”这一策略。

(一)抓取关键信息

笔者认为,这里的“抓取关键信息”的“关键”首先应该是文章的出处。明确了文章的出处,就清楚了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这样就抓住了材料的话题或者说主要内容,而对于一篇思路连贯的材料,它的行文往往是根据主要内容或者话题来展开的。因此,抓住文章的出处,通过提取句子主干明晰话题,相当于抓住了材料的核心。

“抓取关键信息”的“关键”还应包括一些关键词和关键句。具体来说,关键词可以是关联词、指示代词、表结果的词、反复出现的词和一些关键的概念等;关键句包括观点句、中心句、过渡句和体现作者行文思路的句子等。

(二)辨析逻辑关系

这里的逻辑关系指的是句和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和段之间的关系。它可以有多种类型,比如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解说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假设关系等。明确句和句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句意的重点,从而概括出每段的段意;辨析清楚段和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明确各段之间内容的相关性,从而合并相关段落,整合归纳文本的内容,明确行文思路。

因此,通过抓取关键信息,辨析逻辑关系,我们能很快弄清楚各段的段意,以及段和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行文思路,概括文本内容,这就是整体感知文本,也是读懂文本的关键。

(三)归纳整合要点

只是读懂文本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来归纳整合要点,规范呈现答案,这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通过对参考答案的认真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归纳整合要点的几个技巧:

①用话题来统领,用要点来充实。用话题来统领,要点概括准确并且都指向话题,能保证内容的准确,而这是高考得分的关键。②用顺序词来连贯。用“首先”“接着”“其次”“然后”“最后”等顺序词来连贯,能保证表达上的连贯,而这是高考评分的又一重要标准。③用关系来联结。用关系来联结指的是明确各要点之间的关联,也就是弄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在归纳整合答案时体现出来。这是梳理行文脉络的内在要求,也是答案呈现的最高标准,是难点。

如果把这一策略应用于具体的文本,我们可以总结出整体感知文本,梳理行文脉络的四个步骤:1. 看出处,明话题;2. 抓关键,明段意;3. 析逻辑,明思路;4. 归纳整合要点。

三、 策略的运用:以2020年高考卷Ⅰ为例

(一)题目再现

(2020年高考卷Ⅰ)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策略的具体运用

我们运用“抓取关键信息,辨析逻辑关系,归纳整合要点”的策略,按照看出处、明话题,抓关键、明段意,析逻辑、明思路和归纳整合要点的步骤来整体感知文本,梳理行文脉络。

1. 看出处,明话题

文本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通过提取句子主干,明确主要内容和中心话题:历史地理学。

2. 抓关键,明段意

以第一段为例。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我们可以先勾画出中心句: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为什么是这一句呢?一是它勾连了文本的中心话题;二是通过抓取关键词——指示代词“这”,明白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解说;通过辨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得知,二、三句都是对第一句《禹贡》的解说。因此,中心句是第一句。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段的段意:追溯历史地理学的起源。

3. 析逻辑,明思路

明确行文思路,要求我们找到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各段段意来看,第一段讲历史地理学的起源,第二段介绍古代地理文献《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它们和《禹贡》一样,都和历史地理学相关,同时,由它们引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沿革地理。这是一、二、三段之间的关系。

第四段讲沿革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成就,和第三段属于同一个阐述对象,内容上相关。

第五段把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进行对比,得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点出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第六段按年代介绍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巨大成就。

(三)归纳整合要点

从各段段意来看,第一、五、六段的陈述对象都是历史地理学,点出了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学科属性、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前景,关涉文本的主要话题,是重要信息,需要保留。而第三段和第四段阐述的对象都是沿革地理,根据内容的相关性,可以放在一起归纳。沿革地理虽是文中的重要概念,是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但和历史地理学相比,属于次要信息,因此可以简要概括。同时,第一段和第二段对古代地理文献的阐释是为了引出沿革地理,从而才有了第五段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的比较,这一层关系,要在答案中体现出来。

运用归纳整合答案的几个技巧:用话题来统领,用要点来充实,用顺序词来连贯,用关系来联结,我们就可以规范呈现答案了。

参考答案: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

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

③然后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四、 策略的拓展:迁移到语用题目

运用抓取关键信息,辨析逻辑关系、整合归纳要点的策略,既能快速阅读、迅速捕捉主要信息,也能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箭三雕的举措。同时,这种方法不仅对篇幅较长的信息类文本阅读有帮助,对篇幅短小的语用题也有帮助。据此,笔者将阅读信息类文本的策略迁移到语用题当中,特别是高考中常出现的压缩语段题。

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两个主要观点。(每一个观点不超过25字)

需要指出的是,气质只是天生的行为方式,其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的儿童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如容易照看型的儿童,他们的优点在于他们随和、开朗、适应性强,但他们的不足在于行动有时会过于轻率、感情不够稳定;再如难以照看型的儿童,他们的积极方面在于他们比较敏感、感情丰富,而不足则在于他们的任性、适应性差和易发脾气;又如缓慢发动型的儿童,他们积极的一面是比较冷静、情感深沉、实干,而潜在的不足可能是冷漠缺乏自信、孤僻。对每一种气质类型的儿童,都应该结合其气质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避开他们的不足。

解析:首先通过抓关键信息,找到段落中的概括性语句。如果一时找不出来,可以通過辨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看哪些是观点句,哪些是材料句。很明显,第二句和最后一句是概括性语句,也即是观点句,而其他都是材料;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归纳整合出这段话的要点,也即是题目要求中的两个主要观点:①每一种气质类型的儿童都各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②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应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又如: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四个关键词。

当药物作用于细菌时,细菌会自卫、防御、反击,最后的结果就是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也就是产生了耐药性。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有那么一天,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有可能都是耐药的,人体感染的都是耐药菌。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结果是人类将重新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比如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很多年前结核杆菌对抗生素很敏感,结核病控制得非常好。但是,现在耐药的结核菌多了,治疗起来非常棘手,这不但引起人体死亡率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

解析:提取关键词,可先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然后把这句话中最重要的四个词语提取出来即可。我们先用抓取关键信息,辨析逻辑关系、整合归纳要点的策略来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第一段首先阐述细菌会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产生耐药性,成为耐药菌;人滥用抗生素,人体会感染耐药菌。通过辨析第二段句子之间的关系,第一句是观点,第二句是材料,第二段讲的是人类将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辨析两段的逻辑关系,前是因,后是果,然后整合归纳两段的内容,即“滥用抗生素可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成为耐药菌),最终导致人类将重新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答案:滥用抗生素耐药性(耐药菌)威胁。

五、 反思:以能力和素养为核心

笔者运用抓取关键信息、辨析逻辑关系、整合归纳要点的策略,以“梳理行文脉络”为突破口来整体感知文本,在所任教的班级进行了实践,学生在做题时明显感觉到有法可依,得心应手了不少,做题的速度加快了,答题的正确率也提高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快速阅读,有效答题,提升了信息性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语文学科的素养。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应试的痕迹稍重。比如在辨析逻辑关系环节,更多地从各句段和中心话题的关联程度来思考,有时会忽略作者在谋篇布局时行文思路的内在关联;再比如在归纳整合要点部分,过多地强调用技巧来合并答案,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如果可以的话,应该从高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信息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能够迅速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世界和社会。

信息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工程,如何将其落到实处,需要语文老师多去探索。只有当老师不将其作为应试的提分技巧,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养去培养,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体现语文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田刚.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九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8):114-115.

作者简介:

张娜,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铁一中学。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调整思维,突破阅读教学模式
浅谈“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整体感知”不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