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探究
2021-12-04陆红珍
摘要:研究数学课程内容是以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知识为核心价值,要求课程内容的设计为学生将来的研究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而深层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紧紧围绕着具备趣味性的学习主题开展合理学习,能够将学过的知识与技能付诸行动,进而得到更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问题式学习”是落实深度学习核心理念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文章即从“问题式学习”入手,讨论了“问题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深层学习;“问题式学习”;学习对策
一、 引言
深层学习就是指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批判性地思考学习新的观念和知识,并将知识融进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可以在诸多的观念间开展联系,并可以将现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场景中。伴随着信息和知识时代的来临,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可以独立学习知识、处理问题、产生高阶思维能力,深层学习愈来愈被重视。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迈向深层学习,怎样提高深层学习的效果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者以“问题式学习”为研究点,为提高学习的效果开展了尝试与实践。
二、 “问题式学习”的意义
第一,塑造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式学习”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塑造,激励学生应用智能化的逻辑思维去思考、剖析学习生活问题,在积极的知识应用过程中产生数学观念。学生感受到数学作为基础的专用工具课程,在日常生活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二,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会激发自身的逻辑思维主动性,把学习过的零散的知识要点融合到问题中。而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要点,以问题为线索开展知识的互相联系,加强学生针对知识的融合以及综合性应用能力,产生系统和统一的学习构思。
第三,提高学习自觉性。“问题式学习”事实上是将学习的主导权放到了学生的手上,学生只有积极地进行问题的处理才可以得到知识,而且在小组团体解决问题之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知识分享观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会思考,更要利用好集体的智慧。
三、 “问题式学习”具体策略
(一)有效的课堂导入
在课程教学工作进行中,良好的课堂导入,决定了中后期教学工作的效果。因此可以看得出,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務必要历经的一项活动主题。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专注力获得提高,可以使学生对中后期的知识学习拥有充足的热情,融入中后期课程当中。数学教学不只是理论知识的传播,更强调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而这对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些不现实。因此,教师一定要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都要融入趣味性的想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元素。因为和谐的环境能够放松学生的状态,让学生以愉悦、平和的心态面对数学学习,自身的解题思路会更加开阔,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提出更多的意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环节,选用“问题式学习”,也必须应用有效的课堂导入,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得到提升。比如,教师能够融合应用生活的实例开展课堂导入。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课程内容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开展思考,假如要想制作一个骰子,骰子是立方体的,周长全是五厘米,必须提前准备多少张纸?由于手工制作是学生常常参加的活动之一,也是学生较为钟爱的活动主题。骰子是学生在日常游戏娱乐中可以见到的游戏道具,这样的问题针对学生而言拥有一定的亲近感,接近学生的具体生活,因此非常容易想到教师提出问题的结果,这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参加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有效创建问题情景
小学生在没有接触过深奥的数学课基础理论的状况下,对一般的数学学习会觉得到枯燥乏味。教师应当多联系具体生活,为学生开创生动的学习情景,将数学思想方法融进到学习情景之中,让学生开心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算术题目的计算之中能够创建学生常常看到的情景,如坐公交车、排长队购票等,通过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将抽象性的数学与形象的运用融合在一起,让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生动感。
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学习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时,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也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能够让学生看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课堂中的数学学习不再限于数字的计算和公式的套用,而是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并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设计,需要选取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实例,达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融入学生生活的数学教学,才能够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价值。比如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创设的问题,情景能够有效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以学生初次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为例,教师借助学生生活中的实物,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物体逐步的观察和分析上来,组织学生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中的线条抽离出来,组合成长方体与正方体这种几何图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而就此场景所设计的问题,如引导学生完成图形的观察与绘制;组织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说说自己的学习感受等,都是在具体的场景中完成的问题的设定,有实际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完成起来也更加有针对性。
要想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问题式学习”就必须提升其本身的品质,而教师也务必在问题的设定层面寻找最好的问题设定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专注力,让学生在合理的问题回答过程中,学习大量的知识内容。与此同时,在问题设定的过程中,确保其中问题的合理化,也是问题设定的基础内容。从实质上看,问题设定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对问题开展深层次的研究。比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有关知识要点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什么叫因数和倍数?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在推理3的倍数特点基础上,寻找5的倍数的特点”。这三个问题中,有两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和剖析找到答案,可是最后一个问题却相对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也要求教师重视前两个问题,为学生奠定牢靠的基础。随后,进一步对其开展计算和学习,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式,可以让学生的扩展性逻辑思维获得塑造,从而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防止固定思维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三)正确引导和扩展学生的学习构思
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解决困难并不是最后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构思的扩展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改进传统式的以点为关键的教学方法,形成知识间的互相联系,让学生学会灵活地应用知识开展问题的处理,而不是只是将构思局限在某一个知识上边,构思的扩展协助学生真真正正开启了学习数学的大门。在未来碰到不了解的知识要点一样学会用原有的构思和知识开展探究和处理。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留意开设的问题和构建的情景既不可以过度简单,一眼让学生看穿,又不可以过度深奥,使学生丧失研究、讨论的兴趣。“问题式学习”的用意是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并根据思考搭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因此问题应含有主导性,能正确引导学生带上问题去查看材料、提取信息、建立信息,并懂得分享信息,进而克服困难。
传统的学习中,许多问题缺乏伏笔,答案在教材中立即展现出来;或是教师自说自话,缺乏让学生思考的机会。课程内的学习内容是十分有限的。当今学生的练习依然以反复的课堂教学内容为主,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塑造以及知识方面的扩展。教师理应了解教学的知识要点,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拓宽,在练习题之中给学生一些新鲜的知识,保持学生针对知识的好奇心,同时锻炼学生独立探究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应用题目时,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解释方法来转换数学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处理方法,牵涉到的知识要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教师提出的問题要能激励学生的能动性,尽量塑造学生的自觉性、刻苦钻研性、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会思考、大胆表述,还需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异议,并能积极寻找解决问题之道。
(四)“问题式学习”的方式应具备双向性,凸显学生主体
“问题式学习”若要实现学习的效果,教师和学生都务必进行角色转换。传统式教学中,教师习惯做核心,学生长期接纳灌输式教育,产生一定依赖感、盲目从众性,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出现偏差。而“问题式学习”中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只起指导意义。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要能积极去思考教师明确提出的问题,关键是学生能大胆提出问题,持续发现新问题,解释新问题,慢慢培养学生思考、提出质疑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融合“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这一问题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探究,也必须意识到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开展沟通交流,可以合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这一问题设定过程中,其目的便是让学生根据问题的讨论和剖析,最后完成学习的任务。例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设计问题,通过问题提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为“如何计算出组合图形的总面积”。根据教师的这一问题,学生需要在课上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素材进行分析,了解所要求得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是由哪些图形所组成的。为了增强教学的双向性,让学生持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设置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课堂中重要的部分,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助于使课程的开展更具有效性。
四、 结语
总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意义并不取决于得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是否获得积极学习与终身发展的观念与技能。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把握好教学机会,弄懂教材内容,甄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提出质疑,激励学生积极解决困难,激励学生融会贯通,逐渐把学生塑造成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巧荣.基于儿童学习的需求开展问题引领式学习——梁雪《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赏析[J].学子:教材教法研究,2017(20):68.
[2]孙天山.指向“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
[3]罗其银.基于小组合作的小学数学问题式学习探究[J].神州(上旬刊),2020(1):188.
[4]刘钦.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式学习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7):1.
作者简介:
陆红珍,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