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河北省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04李丽辉林记明
任 梦, 李丽辉, 王 晔, 林记明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给河北经济腾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给毕业生就业市场增添了生机和希望。人才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资源,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逐步深入,河北省加大改革开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会更为坚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更加频繁,翻译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社会对翻译专业的人才需求呈现出高端化、多元化和职业化的趋势[1]。高校是培养和输出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河北省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来说,应抢抓发展机遇,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对照市场对翻译就业能力的需求标准寻找差距,在提升教育内涵和质量的前提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推动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一、就业能力标准及市场需求状况
(一)翻译市场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就业能力是指通过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间的实践活动,翻译能力是译者的职业能力。市场对毕业生从事翻译工作的就业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素养,要拥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二是知识,要具备较为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三是技能,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拥有较强的双语感知能力和转换能力,至少要拥有10万字以上翻译量的工作经验;四是沟通,要了解行业特点,注重协作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五是技术,要会使用机器翻译、翻译记忆系统等基本翻译技术和工具,具备较强的搜索信息能力;六是健康,要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以应对高强度的翻译工作。
(二)翻译市场人才需求现状
据《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披露,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作为具有可持续增长潜力的新兴服务行业,语言服务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翻译服务企业员工的年龄结构也趋于年轻化,52%以上的员工年龄在30岁以下,96%的员工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但是高端翻译人才严重匮乏[3]。《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有9 734家企业从事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工作,2019年全国语言服务行业创造总产值约为372.2亿元,年增长达到3.6%[4]。
可见,市场对翻译人才的紧缺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尤其是急需能够从事同声传译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我国翻译产业的发展空间虽然很大,但大部分公司的规模偏小,翻译水平也参差不齐,人才缺口较大,翻译作品的质量也差强人意,迫切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推动下,河北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更加频繁,对从事翻译行业的人员尤其是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上涨。作为语言服务行业网状链条上的一个核心产业,翻译行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这种态势在推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同时,还带动了教育培训、出版印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查数据显示,翻译产业总值每提升1万元,就可以增加2个工作岗位[5]。按照这样的比例推算,年产值1亿元的翻译企业可以创造大约2 000个就业岗位。很显然,这些岗位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大学生就业在面临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热门岗位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也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更多、更新的挑战。
二、河北省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间的实践活动,该行业的专业性较强,涉及很多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翻译无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高等院校翻译专业的应运而生,也使得人才培养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2006年,河北师范大学与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为教育部公布的首批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的三所学校,随后越来越多的院校获得了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的资格。2007年教育部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许多高校随之开启了MTI人才培养模式。截至 2019年4月,国内共有281所高校开设了本科翻译专业,249 所高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4]。
目前,河北省有十余所院校肩负着培养本科翻译专业人才的重任,其中8所院校获批成为MTI培养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外国语学院专门设立了翻译系,实施“外语+”模式的人才培养战略,翻译人才培养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就高校现有运行模式而言,翻译教学大多隶属于外国语言或外国文学的某个下设方向,很多高校很自然地把翻译课程作为外语学习的组成部分,教学课堂缺乏同翻译业界的接触,翻译专业尚未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语言服务行业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懂外语未必会翻译,会翻译未必懂市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语言服务的地位和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将会日趋增长。然而,对于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由于翻译专业成立的时间都不长,有的甚至是刚刚获批成立的,在目标定位、体系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培养方案与实际就业之间脱节,翻译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跨行就业率持续增加,市场供需矛盾突出。这些都是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进程中面临的瓶颈。
(二)翻译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培养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
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及市场所需,彰显针对性和有效性。翻译专业隶属于语言学一级学科,教学目标是培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人才,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是要能掌握相关行业的综合知识,具备专业翻译能力。但就目前各高校而言,无论是翻译专业的学习内容还是学生获得的文学学士学位,都显示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多偏重于学习理论知识,对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关注度不足。以河北省开设翻译专业的本科院校为例,虽然设立了单独的翻译专业,但各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翻译专业定位缺乏针对性,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实践技能匮乏,职场竞争力不强,不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胜任不了河北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所需的职业译员工作。
2. 课程体系缺少跨专业融合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一个与翻译市场、翻译客户有着紧密联系的开放式体系,兼顾学科、社会及学生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不应是学生做作业、教师来批改的传统模式。2018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翻译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学时学分分配等诸多方面严格执行。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仍以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为主,并未凸显创新教育及跨专业融合理念,教学课堂缺乏同翻译业界的广泛、深入接触,缺乏校企之间的合作,课程安排过于片面,也不具有专业特色。一些院校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仍秉承传统语言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单一化,大多只是在通识选修课的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专业选修课,忽视了翻译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本质特征,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跨学科知识构建与融合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欠缺。
3. 教材内容与职业契合度不高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对于翻译专业而言,教材内容的新颖性和专业性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必须面向市场与行业需求,把握好教材与翻译职业的契合度。就目前河北省内高校翻译专业使用的教材来看,仍普遍使用国家统一制订的教材,内容侧重翻译基础知识,与其他外语专业教材的区分度并不高。此外,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材中的文章来源具有重复性,在针对性、专业性和关联性等方面都有待加强。此外,课堂教学模式也单一,课堂教学基本仍是以教师在传授单词和语法等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翻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未得到高度重视。这样的教材内容与授课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会受到影响,学习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4. 师资队伍结构单一
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具备一定翻译技能、能把更多学科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高素质教师,既有职业特长,又有教学能力,最好能由具备翻译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或由职业翻译兼任。就河北省高校而言,翻译专业成立的时间较短,缺乏从事翻译一线的专业人员任教,师资队伍多由外语教师组成。由于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学生能领悟到的翻译技巧及掌握到的翻译能力差强人意,毕业后若就职翻译岗位,大多很难适应职场的工作强度,无法满足市场所需。
5. 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翻译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学生在就业时想要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在校学习期间进行大量有针对性、多平台的实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就河北省高校翻译专业的现有实践教学情况来看,实训机会和实训时间非常有限,可供学生进行高层次翻译实践的基地也不多,缺少一定场景下的语种转换锻炼机会,导致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整体不高。此外,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安排上缺乏同翻译业界的广泛接触和合作,也制约了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提升。这些问题导致市场上虽然急需大量翻译应用类人才,但每年仍会有大批翻译专业的毕业生选择不对口就业的现象出现。
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主体所构建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理论模型和组织样式[5]。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翻译产业的服务质量。针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内学者针对本科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6]、新建本科院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7]、区域经济形式下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对策[8]、市场导向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10]、高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1]、项目管理方式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12]、人工智能+翻译的培养模式[13-14]、基于产学研一体化建立翻译院系和科研机构之间互惠互利的人才培养模式[15]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国外院校对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进行了相关探索,呈现出多元化、现代化和科学性的研究态势:英国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理念注重以市场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16];美国高校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翻译人才,呈现出明显的实用性特征[17];德国著名高校海大翻译学院注重课程的多样化,全部教材都强调实用性[18];澳大利亚TAFE的培养模式定位非常明确,以培训包为基础,以获得岗位能力为教学目标[19];韩国高翻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市场导向为主的实用型人才,考核标准围绕“实践”二字展开[20]。这些研究都提出了相对客观的翻译能力培养机制,也体现出高校非常重视翻译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途径应适应社会发展和翻译行业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需求。
纵观这些研究内容可知,所谓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目标、手段和师资队伍,这些因素相互支撑,不可或缺。对于河北省高校而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切实将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准确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适应时代特征、真正掌握专业翻译技能、适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一)精准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内容,其精准定位是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翻译人才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业市场需要道德情操、专业知识、翻译功底、文化背景、沟通能力等兼具的翻译人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应借助京津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究,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高校自身特色,以“外语+专业+技能”为综合指标的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培养德才兼备、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翻译专业人才。
(二)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定位目标相适应才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保障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河北省高校而言,要通过研究市场需求,创建以市场未来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21],构建应用性和实践性交叉的翻译教学体系,以应用实践学习为重心,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与翻译工作相关的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力度,构建跨专业融合课程体系,合理进行教学改革,为翻译领域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端人才。此外,翻译本科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早开设CATTI考试课程或相关选修课程,向学生传授题型、考试流程和答题技巧。
(三)丰富教材内容,拓展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十分必要。高校不能只通过理论说教完成教学过程,要突出跨专业融合培养特色,基于就业导向,结合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编制,要注重内容的系统性、专业性和时效性,适当增加双语翻译技能课程的课时比例,借助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遴选内容新颖、职业性强、行业领域多样、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提供丰富的市场案例,供学生参考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以备将来更好地胜任工作。此外,还要注重开发多渠道教学形式,线上、线下都不能忽视。面对突发事件,学校可以启用线上课程教学方式,通过线上直播、公开课、分组讨论、体验分享、参与互动等活动,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体验在线学习的新方式。此外,还应注重课程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重视硬件建设在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等有关翻译技术使用能力的训练课程,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提高翻译能力和译文质量。
(四)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和成员结构的合理化是提高理论水平和翻译实践能力的保障。河北省地方高校可以通过设立翻译人才专项基金及制定优惠政策,高薪招聘高学历、翻译经验丰富的人才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积极储备师资力量。此外,支持现有教师学习深造,公派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翻译专业的学术研讨及培训活动,交流教学研究成果,提升翻译技能;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共建翻译师资队伍,让教师切身了解企业需求,通过亲身参与为企业的服务活动,分析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后的经验传授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采取诸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或是朗诵比赛等丰富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翻译基本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翻译语感。还要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比例,从市场中选取真实案例,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向学生耐心讲解,让学生多与社会和外界接触,尽可能广泛涉猎不同专业的知识技能,深入理解所学的翻译知识并逐步应用于实践。
(五)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实践是高校翻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受科研经费所限,高校可通过开展与国内知名翻译公司及跨国公司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吸引资金雄厚的企业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投资,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翻译实验室及实训基地[22],以第二校园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实训基地,包括情景实训室、口译实训室、翻译事务所等。通过定期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教学,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三地高校间的联合教育也有助于提高河北省高校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通过直接对接京津高校的优质资源实现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践基地。
(六)建立联动机制,做好就业指导
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市场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复合型翻译人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政府、高校、大学生等联动机制[23],多方协同作用,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对于政府而言,一是要加大就业宣传工作力度,制定并落实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法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妥善利用京津冀社会资源,实现就业扩大化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二是要监督用人单位,为保障毕业生就业的合法权益提供强大的后盾支持;三是要通过高端产业发展,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增加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促使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翻译工作。
对于高校而言,一是要提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和普及力度,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研讨等方式,强化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未雨绸缪,量体裁衣,正确定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4-25],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二是要与京津高校之间实现信息互通,借鉴先进的办学和育人模式,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三是要不断完善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京津冀区域间的产学研合作[26],及时掌握并发布有价值的市场需求动态,提供针对性强的实习工作岗位,使学生更为全面和完整地获得就业信息,学以致用,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择业。
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是要抓住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二是要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除了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加强身心抗压锻炼,还要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口笔译翻译技能,了解翻译行业运作流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三是要针对翻译职业的准入机制,积极参加并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满足就业门槛要求,早日使自己成为集翻译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与之相关的翻译专业也会逐渐成为高校的热门学科。为此,高校必须抓住机遇,正视现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断反思、总结,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翻译市场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着眼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储备、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等方面,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做到翻译与产业结合、技巧与实践并重,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化、多元化和职业化的优质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