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探究

2021-12-04黄毓婵李燕冰王志杰

关键词:资助困难家庭

黄毓婵, 李燕冰, 薛 敏, 王志杰

(1.广州大学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大学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健全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构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和价值追求,彰显了高校资助工作更高层次的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视角探究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有助于更好地探索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发展型资助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内涵,对发展型资助模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探索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了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必要性。个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露了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初衷,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落脚点,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2]。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和资助理念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模式从以“物质资助”为核心,以“减轻学生经济压力”为目标的保障型资助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发展型资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对于自身发展、自我提升的需求越发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物质资助的基础上,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发展型资助模式更着眼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是在保障型资助模式基础上对资助工作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模式。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了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可能性。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得到发展后,个人才能获得更加充分全面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经济基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条件和手段支持。当前,我国建立健全“以奖助贷为主,勤免补为辅,外加绿色通道”的政策体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经费和技术的保障有了很大改善。2018年,全国累计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 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1 150.30亿元,比2017年增加99.56亿元,增幅9.48%[3],确保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同时,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从客观上对高校资助工作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型资助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其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4]。发展型资助模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时代的实践应用,将有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型资助模式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提出要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发展型资助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定位,以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全面为中心的价值标准。正是因为发展型资助模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手段,所以后者规定着前者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归宿,从而引领高校资助工作朝着“发展型”的目标转变,使资助工作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契合,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内涵。

发展型资助模式将有力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在经济状况、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状态,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属于相对弱势群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关注“短板”,只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了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水平才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发展型资助模式与以往的资助模式的区别在于,它更关注作为参与主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包括能力培养、心理关怀、道德养成等要素,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内涵特征

结合学者已有的研究,发展型资助的涵义可以概括为: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根据教育规律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经济资助、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品格塑造、能力提升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经济困难的同时,促进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发展型资助重在“发展”,具备不同于“保障型”资助模式的特征。

(一)人本化的资助理念

资助工作的最终诉求是育人,必须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从物本位向人本位转化。发展型资助工作模式的人本性体现在: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需要和情感[6]。具体包括:

1.尊重学生需求

发展型资助模式在资助过程中更加尊重学生的尊严,维护学生的权益,更注重对学生隐私和自尊心的保护。相比于“公开演讲”的评比方式,发展型资助模式中以劳动获得资助、实践提升能力等“有偿资助”形式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有尊严地接受资助。

2.理解学生个性

发展型资助模式更加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发展中的自主性和特殊性,在资助供给侧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资助项目和顶层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得到自由而个性的发展。

3.发展学生能力

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核心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更注重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来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和平台,在保障受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把学生培养成为发展能力较强的人才,使其积极融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

(二)精准化的资助方式

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基础是精准资助。精准资助,是指通过一定方式找准资助对象,实现差异化的资助内容和资助方式,确保资助目标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育人的效能[7]。只有筛选出真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才能对症帮扶。

1.对象精准

发展型资助模式强调用科学的方法精准识别资助对象,规范资助对象的认定条件和评定标准,建立困难认定量化模型,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考察相结合,初步确定困难资格和困难等级。运用大数据技术、家访等方式掌握学生的经济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管理。

2.方式精准

发展型资助模式在资助方式上,强调“三个相结合”:第一,保底与自助相结合,在确保应助尽助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助”的内生动力,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意识和能力水平;第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在形式和金额相对固定的资助项目基础上,找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根,采取针对性、灵活性的资助方法;第三,公平与隐私相结合,既严格公示,确保资助工作公开、公平与公正,又要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有尊严地获得资助。

3.内容精准

发展型资助模式强调资助内容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进行安排,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需求,采取“精准滴灌”的方式确保资助内容的精准,做到经济资助、就业帮扶、能力提升、学业支持等方面综合发力,全面提升发展型资助的育人成效。

(三)多层次的资助内容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整体性,赋予了发展型资助模式多层次的内容。

1.人的需求的发展

需求的满足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仅包括生理的满足,还包括精神的满足。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需求层次也会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而需求的不断发展对人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型资助模式强调资助工作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不仅帮助学生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2.人的能力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0]发展型资助模式强调人的体力、智力、心力的全面发展。体力主要指良好的身体素质、劳动能力;智力是个体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心力,即心理社会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中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性行为的能力。[11]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情绪管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人的社会性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会产生各种交往和联系,社会关系越丰富,人的发展也会更加全面。发展型资助模式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学习交流等形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起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既拓宽学生视野,又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关系。

4.人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区别于他人的特征,发展型资助模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根据个人的身心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良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外部因素转化为内在动力,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推进策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阶段是人的发展历史形态的最高阶段。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从人的角度出发,做好发展准备、发展教育和发展评价,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高层次的发展。

(一)发展准备:创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的入场条件

在理念上,以新发展理念指引学生资助工作。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在新发展理念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3]一是创新理念,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发展型资助模式。二是协调理念,促进资助助人和资助育人的协调发展,提升资助工作整体效能。三是绿色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节省资助工作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四是开放理念,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建立内外联动的开放性工作格局。五是共享理念,整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资源,拓展资助渠道和形式,把资助育人的“蛋糕”做大,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共享发展成果。

在制度上,完善高校资助工作的制度建设。制度可以保障和引导人的全面发展,在制度设计上,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和应有资助的同时,规范学生的发展职责,使他们获得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有能力履行社会职责。在制度运行上,尊重学生的尊严,做到信息公开与保护学生隐私的平衡。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实践推动制度定型。在制度监督上,学生的审视和评价是监督制度运行效果的标准和尺度,要授予他们对制度运行监督的权利,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制度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

在主体上,厘清国家、社会、高校和个人的主体责任。首先,国家在资助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做好资助工作的顶层设计,维护全面发展理念在资助工作全过程中的体现。其次,社会力量在助学和人才培养中发挥良性参与的作用。既要拓展社会捐资助学的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助学风气,又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拓展视野、提升能力的平台。再者,高校是育人的主体力量。要整合高校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的力量,不断探索资助育人的有效措施。最后,个人是发展的责任主体。发展型资助模式体现着价值的本体论自觉,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的主体性,达到受助权利和发展职责的统一。

(二)发展教育:构建“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人的依赖性阶段、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自由个性阶段[14]。发展型资助模式应体现人从低级发展阶段向高级发展阶段的进步,构建“解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工作体系,重点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志”和“能”的帮扶。

解困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解困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基本的生活和学业困难为出发点,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首先,要以精准资助解决学生基本物质需求。把大数据分析与精准认定相结合,通过数据对比、定期走访、日常观察等方法,从数据和经验两方面实现精准认定,动态掌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同时,积极筹集社会资金,不断拓宽社会资助渠道,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做好受助学生的学业辅导。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上比较吃力,甚至影响正常毕业。针对此现象,高校可以把社会助学金与受助生学习专项奖励挂钩,提升受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朋辈学业辅导,给予学生基础学科课业辅导与咨询,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扶志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精神的贫困是阻碍脱真贫、真脱贫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扶持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措施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受助学生克服自卑、敏感、孤僻等心理问题,提升其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此外,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5]。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担当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培养勤奋进取、自立自强、感恩奉献的品质。

强能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能力提升有利于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选择,提升其发展水平。其一,要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办公软件、应用文写作、外语能力、演讲与口才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二,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创业辅导。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和政策、求职技巧等培训,强化校企、校地合作,开发优质就业、见习岗位。举办专场招聘会,为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荐就业,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职业发展,合理定位,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选择适合自己,能够发挥个人所长的岗位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三)发展评价:完善发展效果的评价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并经历一定的历史进程。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发展效果评价是一个实践—认识过程,也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判断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状态,更好地明确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

在评价内容方面,发展评价要以事实判断为基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之后的发展变化程度为本,即发展水平和发展增量。发展水平包含: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二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发展型资助模式在发展评价中要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在,更要重视其的未来,既关注学生在同辈常规性发展中的实际水平,也要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潜在发展。其次,要完善发展增量指标,考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助期间各项自我发展能力的数量和质量增长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存和发展资本的类型和数量,通过发展增量指标培养学生的增量意识,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评价方式方面,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其一,过程评价。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要对学生发展全过程持续的关注,而不只是对学生发展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设置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文体活动记录,以及教师和朋辈的评价,全面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其二,个体差异评价。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学生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上,还表现在生理特点、心理特征、爱好特长等方面,发展速度和轨迹都呈现着独特性。因此,发展评价要结合个体差异,为制订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其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学生的全程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等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评价结果方面,发展评价本质上是对发展效果的价值判断,因此要注重其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一是发挥发展评价的甄别功能,将发展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再认定的重要指标,把学生一年来的发展程度作为继续受助的基本条件。二是发挥发展评价的改进功能,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受助学生和高校学工部门,受助学生的发展效果能帮助学生资助工作和学生本人进一步认清发展目标与发展现状。三是发挥发展评价的激励作用,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筛选出取得较大发展效果的学生,给予他们一定的发展补助或发展机会作为激励手段,鼓励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重视自身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