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视阈下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逻辑理路

2021-12-04

关键词: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中华民族

张 慧

(1.上海政法学院 学生工作部,上海 201701;2.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各民族和谐共生的基本遵循。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矢志不渝地推进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国民族团结的理念已深深地融入到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中。新时代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确定了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场域和时代环境,也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针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党和政府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加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推动各民族和谐共生等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深刻现实指引价值,凝结成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就之有机组成部分的民族理论新成果——“一条道路”“中国梦”“两个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全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历来重视做好民族工作。根据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成为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新时代需要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新时代的重大突破和新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学术理论界和民族工作实务界肩负的时代使命。

(一)“一条道路”与“中国梦”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一条道路”“中国梦”为进一步增强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思想指引。其一,“一条道路”,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51页。,是对有关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制度、法律等方面进行的系统科学的阐释,丰富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内涵,是建立在科学统筹国内外大局基础上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集中彰显,开辟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并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族事务治理经验、符合中国国情而又有别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民族团结进步的创新道路。其二,“中国梦”理论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需要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2)新华社:《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载《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日。这一科学论断是在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我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作出的,系统地阐释了五十六个民族之间亲密如一家人的关系,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目标赋予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新内涵,是推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理念。基于这一共同目标,党和国家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高度凝聚在一起,使之汇聚成为五十六个民族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之力。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在民族问题治理方面创造性地形成了求真务实的基本经验:紧扣中国民族团结进步问题的现实状况,与时俱进地提供契合实际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精准把握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不同时期展现出来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高度关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特征和各种矛盾变化的情况,吸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践中产生的经验和智慧,创造性地凝练成“一条道路”“中国梦”理论,进一步增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时代解释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入新时代。

(二)“两个共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

边疆地区的发展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好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边疆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空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突出,严重地影响着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党和政府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两个共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坚守并实践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实现“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 “两个共同”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目标和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需要着眼于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要大力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这项伟大工程建设,这是实现边疆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新要求。“两个共同”为边疆地区各民族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明确了奋斗方向,是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边疆地区各民族需要紧紧围绕“两个共同”,把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利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共同奋斗,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振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需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56个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的聚合体,各民族之间始终需要建立起并不断巩固密不可分的相互离不开的关系,必须树立彼此之间水乳交融、命运与共的坚定理念,这样才能做到凝心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才能消除各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产生的差距和矛盾,才能不断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为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这一时代价值异常重大的理论为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精神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是新时代推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必须正确把握的鲜明主线。”(3)崔晓琰,扎西:《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需要合力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全面认识、深刻理解“一体”与“多元”的关系,理解不同民族的“多元”是中华民族“一体”中密不可分的部分,这样才能合力推动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向着共同繁荣发展迈进。

(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始终存在着因发展不平衡而造成彼此之间一定程度的差距和矛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从来都是直面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在发展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了科学地解决好客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明确提出了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保证,为构建各民族之间和谐美好、亲如一家的关系提供了实践的指南。在交往的过程中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以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和隔阂;经由日益密切的交往交流,在彼此之间形成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以达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目的,最终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如石榴籽一般紧紧抱在一起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使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成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需要构建互嵌式的社区结构和社会环境。”(4)习近平:《习近平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载《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可见,要消除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的各种误解和矛盾、化解彼此之间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必须通过开展充满生命力和富有活力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采取务实有效的发展措施,让各族人民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中深化相互之间的了解和认识,形成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民族干部要积极推动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工作,竭尽全力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条件。”(5)习近平:《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载《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问题,彰显了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瞻性思考,深化并促进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二、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全新坐标

进入新时代,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发展愿望出现了整体升级,对美好生活的渴求更加强烈。但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景与现实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为了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顺利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来回应并解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解决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精准确立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全新坐标。

(一)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新时代的全新发展是在党和国家不断推进科学治理民族问题的伟大实践中生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任务目标和条件环境等因素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缩小边疆民族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时代课题。对于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以“一条道路”“中国梦”的理论阐述给予了科学的回应。“一条道路”“中国梦”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成果,科学地回答了进一步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理论困惑问题,确立了推动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主题。

(二)分步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是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点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主要矛盾问题关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证明,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力量源自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是决定社会发展核心任务的关键依据,科学把握和阐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这一矛盾成为了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都获得了显著提高,但是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经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状况依然存在。毛泽东指出:“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动态演进必然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主要矛盾,以顺利解决其他问题和矛盾。为此,党和国家提出了“两个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这一理论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征,深刻揭示了“两个共同”与“多元一体”的内涵,进一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以理论创新为解决现实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边疆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以及理论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步破解成为了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点内容。

(三)大力推进新征程是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具体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囊括了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革新发展以及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等内容,也包含了破解民族团结进步问题的“精神与物质”两把钥匙在各民族地区的实践问题,明确了边疆民族地区通过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培育并铸牢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思路。边疆地区需要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增强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是全国各族儿女共同推进强国目标和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条件之一,不断推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民族工作肩负的重大使命。

因此,对新时代新课题的回答成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核心主题,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步破解成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点内容,新征程的大力推进成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具体目标,全方位架构起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视阈下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全新坐标。

三、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全新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实现边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实现边疆与全国其他地方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精准应对、防范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的内在要求。因此,需要相辅相成的四维机制使边疆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推进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一)通过“缩小政策差异”+“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共建边疆良好发展机制

新时代推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要着眼于“缩小政策差异”+“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共同构建边疆良好的发展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缩小发展差距实现繁荣发展,不断推进各民族交融交流,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基础。”(7)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这一重要论述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指明了发展方向,“缩小政策差异”+“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是推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保障。尽最大努力缩小边疆地区与我国其他地方在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差距,是边疆地区破解民族团结进步问题的根本立足点。推进边疆地区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需要依靠边疆人民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有利政策以及其他地区的支援和帮助,以利好政策和对口支援实现边疆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同时,要高度重视边疆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对于民族团结进步的影响,“新时代八个民族省区的经济总量只达到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外贸进出口总量只达到深圳的1/5”(8)龙慧蕊:《把握鲜明主线、凝聚筑梦力量,全国民委主任会议在京召开》,载《中国民族》2019年第2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突出问题已经成为直接影响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度掣肘。没有缩小政策差异,没有实现平衡充分的发展,就不可能彰显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优势,就不能集中体现解决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问题的正确性,就无法体现边疆各民族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大团结关系。因此,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必须立足边疆民族政策差异、“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实际,立足发展问题不断缩小政策差异和发展差距,科学处理好经济繁荣发展与民族大团结之间的关系,携手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二)“处理边疆民族事务”+“协调边疆民族关系”创设有序法治机制

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问题将长期存在,体现出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特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拓展,但是在相互交往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纠纷,这些摩擦和纠纷有可能会演进为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成为掣肘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消极因素。同时,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也试图利用我国各民族之间客观存在差异和摩擦和纠纷制造事端,以“分化”“西化”我国和谐民族关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企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边疆地区科学有效处理民族团结进步问带来了严峻挑战,必须积极妥善应对。在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边疆民族事务”+“协调边疆民族关系”时,采用法律途径来处理和协调各民族之间的摩擦和纠纷具有重大价值,因为法律的本质属性集中彰显了法律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权威性,能够使相关民族事务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依靠法律,可以直接体现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和法治目标,契合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要求;能够集中反映各民族之间交往趋于理性化的价值取向,使不同民族的社会成员都能依法享受法治社会的成果。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处理边疆民族事务”+“协调边疆民族关系”需要强化边疆各族人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学会并善于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在边疆地区各民族社会中加大法治宣传,增强各民族人民的法治意识,整合一切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并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三)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面教育机制

“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边疆地区共筑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必须在边疆地区各民族中加强宣传教育。爱国主义和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追求,是全体中华儿女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唯有使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成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新时代边疆地区需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边疆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悠久历史事实,是各族人民一代一代共同努力才携手共创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各族人民牢固树立起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才建立起新中国的近现代史观,使各族人民明确并牢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实现了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并做了国家主人的历史事实,包括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在内的各民族都要坚定正确的祖国观,不断增进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9)王瑞萍,马进:《国家认同是怎样进行的——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人类生命体本源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进一步夯实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持续增强多元一体大家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认识不同民族与中华民族是不同家庭成员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家庭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认同意识,铸牢相互依存、血肉相连的整体观。

(四)以边疆各民族“互嵌”+“沁入”共创共居、共事、共享的协同机制

在“和而不同”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促进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形成“互嵌”+“沁入”的格局,共同创设共居、共事、共享的协调机制,这是推进边疆不同民族之间架构“互嵌”社会结构的重要方式,也是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关键内容,还是不断深化边疆不同民族之间实现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边疆地区“互嵌”+“沁入”格局有助于夯实各民族共居、共事、共享的社会基础,有助于增强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成员的流动频次,有助于扩大各民族之间交融合作的空间。“互嵌”+“沁入”格局为边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实现物态空间融合的重要场所。生活在不同空间的各族人民通过迁徙、流动、婚姻、工作、商贸、学习等各种渠道日益密切彼此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了相互之间人心相通的联结。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空间的边界被不断打破,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丰富,这样的变化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进一步高质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之间的情感生成于共同经历的发展体验,边疆地区各民族社会成员之间的流动迁移极大地推进了新时代边疆各民族“互嵌”共居格局,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在空间结构层面的交融交流,为顺利推进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供给了精神保障。“互嵌”为“沁入”提供了契机,在“互嵌”基础上加入“沁入”模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最大程度地消解边疆各民族的负面心态,实现边疆社会的和谐安定。边疆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带动了边疆地区各民族社会成员的空间流动,深刻影响着流入区与流出区的人口结构,相关的民族政策也影响着边疆地区各民族彼此“互嵌”共居的格局。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呈现出不同民族因素的全域化现象,突出了“互嵌”与“沁入”的融合统一。不管是关涉边疆地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还是关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及人员流动等具体详细的工作,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要实现并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紧密团结,就必须加强他们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培育和巩固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以“互嵌”+“沁入”来激发并促进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团结行为、团结思维等的同频共振,通过多维度多向度的交互共振使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长效性”与“持久性”的整体推进。

四、结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时代,这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获得全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创造了新条件,赋予了新任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者和承担践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者都需要把握和利用好新契机,努力以创新的思维和工作方式致力于铸牢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激发边疆地区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热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保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能共共享发展成就的共同事业,需要通过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方能成就。因此,在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全新发展和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新坐标的基础上,通过“缩小政策差异”+“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共建良好发展机制、“处理边疆民族事务”+“协调边疆民族关系”创设有序法治机制、“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全面教育机制、边疆各民族“互嵌”+“沁入”共创共居、共事、共享的协同机制,深入探讨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全新路径,构筑起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价值高地,实现边疆地区各族人民来自国家和民族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双重攀升,凝心聚力地共同推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中华民族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数学教学的思考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
云南边疆地区大学生科学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