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道治国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精髓

2021-12-04李景源

关键词:实事求是治国群众

李景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北京 100732)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以经济建设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二是改革国家权力的存在和运行方式,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主观意识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使国家领导制度从人治向法治转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江泽民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出发,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依德治国的理念,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

习近平十分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他对中外历史有深切的了解和体验,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治理体系总是与其自身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他谈中国的发展道路时认为,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他在提到中国的治理体系时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的最高境界在于爱智慧,中国哲学的旨趣是闻道,依道治国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孔子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强调“吾道一以贯之”。老子提出要“以道莅天下”。周敦颐指出:“天之道曰阴与阳,地之道曰柔与刚,人之道曰仁与义”。这些论述都是强调治理国家和经纬天下,必须有纲领,要提纲挈领。“经”和“权”是对客观存在的“道”的本质和属性的观念反映,经是道之常,权是道之变,经与权都统一于道。《易经·屯卦》讲“君子以经纶”,《周礼·天官·太宰》讲“以经邦国”,都是对依道治理国家的经典表述。依道治理天下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始终发挥着重要影响,甚至对我们党的领导人也影响至深。经与权的关系是治国理政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治国之道,有经有权。毛泽东常说一句话: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里的“一言”是指治理国家中的“道”或“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长期治国理政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依道治国的理念和思想,值得我们系统梳理和研究。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援引诸葛亮的话,治国者“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他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讲:“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两次全会都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直接相关。除此之外,习近平的依道治国理念也体现在各个方面。他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时说,“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落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借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他在新闻舆论座谈会上讲话时说,新闻舆论战线要解决有理说不清、有理传不开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不能单靠话语,因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要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引人入道,启人悟道。十八大以来,中国走上了生态重建的新征程,习近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强调从“道”的层面处理好天人关系。“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在国际交往上,习近平始终坚信人间自有公道在,公道自在人心,坚信人间有正道,公理一定会战胜强权。2019年12月,习近平与葡萄牙德索萨总统会谈时,引用“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十六个字。可以说,闻道、悟道、乐道、同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精要。

邓小平提出依法治国,江泽民提出依德治国,习近平既讲依法治国,又讲依德治国,并将两者统一于依道治国。治国理政为什么要“以道莅天下”?因为法和德都是规范层面的东西,而“道”是统领和规制法和德的上位范畴,是评价和指导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的核心理念。这样,依道治国就从更高的理念层面把法的外在规范和德的内在规范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思想和制度规范的有机融合。老子的《道德经》归根到底讲的是国家生死存亡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明“自然”是道的根本属性,是道的存在方式。老子提出“以道莅天下”,提出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就是提醒人们要按照人类社会本身的规律办事。老子讲“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庄子说“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乐就是在天道层面的快乐。“世丧道矣,道丧世矣”,其含义是指如果人们以心损道,以人灭天,人世间丧失天良,天地万物反过来就会报复人类。这就是依道治国的根据所在。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依道治国的核心。老子讲,道是万物之母,也是国之母,得国之母,可以长久。何为国之母?“圣人为天下浑其心”,即与百姓无二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习近平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提出把人民的心愿作为共产党人的初心,牢记使命,坚守正道。老子讲的以百姓心为心,本质上还是以君主为前提的民本论。共产党人提出的不忘初心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人民主体论。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历史的创造者,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将这个理念化为立场、宗旨、标准,化理念为担当、情怀、方法,全面深化了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

习近平的依道治国理念全面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史观。

第一,突出强调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他在回答“怎样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这个问题时,强调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四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心中有民是贯穿其余三个方面的红线。习近平说,做一个县委书记,首先需要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是县委书记的重要标准。衡量一个县委书记当得怎么样,可以讲很多条,但主要看这一条。善莫大于作忠。”心中有党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心中有党就要自觉地增强党性,“共产党的党性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谈领导者的修养,第一条就是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这个观念没有树立起来,其他都无从谈起。”他认为:“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它没有独立于人民利益的自身利益。”

第二,自觉坚持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内在统一。毛泽东说,我的思想主要是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归根到底就是群众路线四个字”。但毛泽东对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的本质关系并没有展开论述。习近平深刻地领会了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全面地论述了群众路线同实事求是的本质联系,明确地提出把群众路线作为本质内容纳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为群众路线既是唯物史观的根本点,它必然也是实事求是的根本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实行群众路线都是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相辅相成、在本质要求上完全统一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坚持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一方面,实事求是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人民的伟大实践是认识的真正源泉。只有切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愿,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根本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必须把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办法,拿到群众中去实践和验证,使正确的意见和真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成为群众实践的思想武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所有这些说明,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我们要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这些论述表明,群众路线与思想路线的统一,揭示了实事求是的实现路径,突出了实事求是的价值目标,指明了贯彻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是对党的思想路线本质内涵的重要发展,从方法论的高度将历史观、价值观、认识论统一起来。

第三,自觉坚持党群关系的辩证法。习近平认为,要坚持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关键是处理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处理领导与群众的主体间相互关系时,既阐明了人民群众在这一关系中的根本性和基础性,又突出地强调了领导在这一关系中的主导性,强调要把个体的、领导者的实践融入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实践之中,把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的认识和情感与人民群众的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领导工作就是领导群众的工作,领导与群众间的关系构成了群众路线的基本问题。习近平的贡献,是指出了领导在与群众的矛盾中始终处于主要方面,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揭示了我们党始终告诫党员干部要牢记群众路线的根本原因,明确指出:“在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如果领导方面是错误的,群众方面是正确的,毫无疑问,领导是主要矛盾方面;如果群众方面是错误的,领导方面是正确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领导,在于领导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没有到位,在于领导的工作措施不适应于群众。”

第四,坚持“依道治国”理念与具体制度建设的有机统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是执政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陷阱,解决“四风”问题要标本兼治,加强制度建设是重要保证。习近平指出,许多问题看起来是作风问题,往深处剖析往往是体制机制问题。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毛泽东说,我们党是“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习近平认为,毛泽东特别把有纪律放在最前面,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决定党能否坚持革命、战胜敌人、争取胜利的首要条件。干部出问题,都是因为纪律的突破,理想信念是“主心骨”,纪律规矩是“顶梁柱”。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要狠抓制度执行,扎牢制度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威、让禁令生威。

加强制度化、法治化建设,让群众路线、民主政治的思想通过法治来实现,这是邓小平在政治领域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习近平认为,除了政治制度、政府运行体制改革以外,还要在党内形成民主集中制,以唯物史观作指导,使科学的主义具体化为制度和纪律,使思想和制度相统一。党是政治组织,党规、党纪体现和保证着党的主义、理想和宗旨的落实。党纪严于国法,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是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习近平说,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十八大以来制定和修订了一百四十多部党内法规,出台了一批标志性、关键性、基础性的法规制度,有规可依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今后的重点是执规必严,使党内法规真正落地。保证我们党通过群众路线的民主制度途径,使行政权力与人民主体权利实现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治国群众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多让群众咧嘴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定乾坤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演变和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