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规范作用与实现
2021-12-04邢媛
邢 媛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而且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智慧贡献,提示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指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更好适应新发展阶段,确保其“元规范”功能,我们将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元规范”属性、规范功能和实现路径对此加以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元规范”作用源于其固有的属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由理论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看不见的“软实力”,它规范着生活秩序的安排。“文化的描述性程序与规范性取向内在地统一在一起,人类的行为、感觉和思想通过符号的中介,在文化上形成层层表里的关系。”(1)郭 湛.作为人之程序和取向的文化[J].哲学研究,2016(9):112-119.文化的产生与规范意义是在历史化的社会实践中完成的,现实的社会情境和实践结构,既规定着人的行为,同时又被人的解释和价值诉求所规定。人类的实践从来都是受制于各种各样的规范的。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技巧、技术以及对工具的使用,是最基础和最本源的行为规范,在这一规范基础上,逐渐产生并被推广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成为一种规约人的思维的精神规范。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具有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同样关涉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思想,规约着人的精神活动。
文化包含人类社会独有的处理人和外部世界(自然、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及其方法,使人类规约自我及人类社会向着美好的、被追求和遵从的价值规范设定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对人行动的主张和限制的规则结构。这就是说,文化是用自己认同了的理论来统御外在的关系世界。文化以理念或价值等形式生成为一种限制他人行为、保护自我利益,限制自我行为、以利他人利益的相互制约性规则,文化在实践的意义上是社会人相互制约的规则系统。马克思主义文化关于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由此形成的对实践行为的价值评价,构成了人规范化行为认知的两翼,是一种经由主体认同了的文化认知与实践的统一。
社会生活的美好始终得益于良好的社会秩序。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组织存在和发展的表现,维护群体共同体事业必须基于良好的组织秩序。故而,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设定,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主张转化为有序化的社会实践。“秩序是我们前行的路径,或者是赋予我们目的和意义的生活模式”(2)〔美〕拉塞尔·柯克.美国秩序的根基[M].张大军,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2.,“‘秩序’一词意味着一种系统的和谐机制——不管是指向个人品格还是共同体。而且,‘秩序’的内涵包括在共同体中履行特定的义务和享有特定的权利。”(3)〔美〕拉塞尔·柯克.美国秩序的根基[M].张大军,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3-4.对我们来说,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运行的秩序体系和社会管理的规范系统,培育好具有执行这些秩序规范的主体。
良好的社会秩序不仅是遵从一套规范体系的结果,更要奠基于秩序建构规范合理性的基础之上。合理性不仅要满足一般意义上的理性逻辑,还必须在精神价值层面满足社会普遍而长远的诉求。只有这样,关于秩序安排的合理性规范方能转化为人们社会生活组织的规则,如习俗、实践的普遍共有方式、法律、道德、审美等,社会生活才能够有序地被结构化的组织起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并具有中心凝聚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方案及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格局以及从中国对世界的积极影响看,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合理性的“元规范”,它负载着制度安排、法律规定、道德情感、审美境界等社会规则系统的合法性本源。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大众性,面向实践的开放性和面向未来的进步性特征,使马克思主义文化内在具有的“元规范”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这对于构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基础,形成科学理性的社会共识机制和文化规范机制,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元规范”功能体现于整体的治理实践
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其理论的社会化转化,它贯穿于人的生产生活实践、道德诉求和审美共相的坚守过程中,既是一个人生命连续展开的梯级,又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追求和守护。
马克思主义文化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以人为主体,保持一种人的平等关系。这种平等既不是乌托邦式的虚幻和不切实际的绝对平等,也不是只看到人的利益和理性能量的无限可能变得狂妄,从而失去对人行动力的限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从发展全局和发展方式上的一种规范使然,是一种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正确处理人的存在方式的价值规范体现。
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就是要使包含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内核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转化为现代化社会具体的文明规则和行动方式,使之成为我们正确处理人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则及其方法,成为规约自我及其人类社会发展的、应该被追求和遵从的规则。马克思主义文化在指导社会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念的内化过程,逐渐地转化为一套以人为本的制度形式和规范原则,从而指导人们的具体的社会行为,保护人民利益,通过限制自我行为,以利他人利益和利己利益相互制约的方式,规范社会的秩序化,在人与人的公平关系中发挥出它的功能。
中国化的现代化治理实践,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必须要处理人的财富获得、分配及其人与人的关系规则。这些规则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既要考虑到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关系结构,也要考虑到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秩序。它要求我们必须面向自由王国建构一种新秩序,找到一种超越以往认知与文化规范的新思路,使我们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中,确立一种自由自主活动的新规范,把体现人类全体生命价值和尊严的一种美好的追求变为人人平等参与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化,从理想主义追求和现实主义实践,规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实践的结构,奠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评价准则和社会大众的信仰基础,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成为每一个主体自觉的、自识的、自主的、自信的价值追求,创造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生的、社会普遍信任的规范机制。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元规范”展现于微观作用路径
任何规范的生命力,都体现在主体自觉的实践行动和微观作用之中。任何规范,首先是以概念化、理论化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认识,经由主体的实践活动体现为实践中的规则或仪式程序。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化和生活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发生于个体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基础上的生活实践形态。规范的作用从来都是基于人的理性认知和选择结果,而人们之所以会做出与规范相符的行为,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们希望通过合规范的行为选择,获得互动,实现需求满足,“规范通过相互响应而产生”(4)〔美〕马克·瑞斯乔德.社会科学中的规范性与自然主义[J].袁继红,译.哲学分析,2019(3):190-195.并得以强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指导的有效性,必须借助于其理论的社会化微观过程来实现,才能进入到人的生命实践中,成为一种具体有形的文化,规范人的社会实践秩序、社会目标和结构。
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规范作用,还必须使其升华为一种大众的道德情感,使其成为最基本的生活事件的处理准则,能够进行是非、对错的评价。今天我们的生活过度依赖互联网、大数据,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借助现代媒介,把自身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不断转化为人们吸收新信息、转变思维和行为方式甚至情感体验的指导,系统化地发挥其对人与社会的塑造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变成公民的生活依据,成为人们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生活准则。
要使马克思主义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需要从细节、从人的生命早期加以培育。“塑造年轻人是一门艺术,它涉及各种学科,礼仪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5)〔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论文明、权力与知识[M].刘桂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73.事实上,礼仪往往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构造的延伸和基本状态的标志之一,因为外显行为规则呈现出的是社会及其社会成员的规范素养,对于一个理性的“成年人来说,恪守保持这些规范不再是出于对他人的切实担心,而是出于‘内在的’声音,一种由超我自动派生的恐惧,一句话,是出于道德命令,它不需要任何辩护”。(6)〔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论文明、权力与知识[M].刘桂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71.事实上,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价值理念融入我们的日常生命的无意识情感中,才能使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根本性的规范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社会化实现,就是在社会大众生活实践层面的文化形态形成的体现。人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参与者和行动者,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变成共同体的共有责任与义务,变成新时代社会现代化建设下的每个个体的自觉责任与义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成了主体对原则意义上的理念认知与实践智慧的统一,使社会意义上规则系统的设计安排与执行,融入到所有人日常生命的组织与展开的微观实践过程之中。
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现代化实践不断结合的基础上,生成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辩证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与社会建设根本规范的合理性坚守,成为中国人民高度认同,并高度自信地将这一理论的原则、价值主张、态度立场等转化为精神力量和实践行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明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走向人类幸福的合理安排,马克思主义文化生成的社会主义的普遍实践是具有清醒自我自觉意识的规范实践,二者相互生成,共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合理性规范价值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现代化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社会化的自觉微观实践效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是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历史证明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不仅具有根本性的“元理论”地位,而且二十一世纪全球社会变化的特点和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力量、根本方向更加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充分释放其规范性使命的时代要求,是提供我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方向性和规范性的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的应有内容,它应该而且已经成为我们做出判断的“元规范”。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意味着每一个人对自我及其关系的认知与行动原则对现代性规范的认同,而且意味着这种认同转化为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实践塑造,是社会成员普遍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与义务的品格和能力担当,是理论的文化转化与人的实践塑造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