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1-12-04璐,刘

关键词:文学思政课程

杨 璐,刘 坤

(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专业课要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1]。如何将外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是外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一、“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现状

语言的魅力不仅限于工具性,更在于思想性、人文性。文字记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英美文学选读”作为人文素养培育模块的大学外语通识教育选修课,为英语学习、文化互通、思政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平台。

学生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所能收获的不仅是文学理论知识,更是一场与西方思想文明的对话。“英美文学选读”任课教师必须要在文学专业知识的授课过程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德育教育内容,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在这门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课程中,任课教师更有责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辩证地看待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要从实际出发既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长春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实行“8+X”的培养模式。在大一上、下两个学期中,学生完成必修部分的8学分大学英语读写与视听说课程,以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与语言应用能力;在大二年级,学生以个人兴趣为导向,可选修语言技能提高、专门用途英语、国内外语言测试及人文素养培育四个方向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满足学生对英语延续性学习的需求。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共计32学时,2学分,课堂人数设定在60~90人。选课学生多数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有一定的词汇基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内容以各历史时期、各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及作品为载体,涵盖英国与美国文学史中诗歌、散文、演讲、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六种文学体裁。在了解作品主体内容与结构的同时,通过名句赏析、主题研讨、演讲展示、影视观赏、角色扮演等课堂形式,对其中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艺术特色做深层次赏析。课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以阅读反思、体裁创作、故事改写、文学评述等形式,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与考核。

二、“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思政建设有效途径

基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结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笔者以“英美文学选读”课为例,探讨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一)聚焦热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仅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同时要结合当下社会热点,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将经典文学与时代脉搏紧密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做到身在校园、心系天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1.诗歌创作,致敬英雄

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OCaptain!My Captain!)是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为悼念总统林肯所写。林肯任期内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刻,林肯被反动势力刺杀。诗中运用大量暗喻和象征手法,将林肯比作船长“captain”,体现领导者在战争中运筹帷幄、殚精竭虑的伟大身影。将美国比作“ship”(船)、将南北战争比作“fear⁃ful voyage”,“rack”(风浪)象征着敌对势力,“bell”(号角)、“bouquets”(花束)、“flag”(旗帜)象征胜利。惠特曼运用一系列的意象为读者讲述林肯总统的丰功伟绩,表达对总统逝世的哀痛与悲愤之情。

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存在于历史中,更具有表达情感与传递真理的现实意义。结合当下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及共同抗疫的时代背景,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将建党百年征程和伟大的抗疫斗争比作艰难的航程,运用暗喻和象征修辞手法进行同名的自由体诗歌创作,表达对党的热爱、对抗疫精神的歌颂、对英雄的敬意、对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悼念。将诗歌的主题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并运用相关的文学手法进行再创作,从而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主题演讲,展望中国梦

《我有一个梦想》(IHaveaDream)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为进一步推动国内黑人争取民权斗争而进行的演说。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使用了大量的平行结构,揭示了黑人的不公正处境,并提醒黑人同胞们要用和平的方式争取正当的权利,用包容、忍耐和博爱来对抗仇恨。在演讲的结尾,他用六个气势磅礴的并列句“我梦想有一天……”(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将主题层层推进,把梦想实现的范围从大到小缩进,从国家开始,到佐治亚山脉,到密西西比河州,到身边的孩子。作者饱含深情的畅想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抒发了作为黑人内心最炙热的梦想。

70多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饱受煎熬的中国人民迎来了新希望。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直至今天,我们必须要正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经济与民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这些问题都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中国梦既是宏伟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小的个人梦。可以此热点话题为背景,学生以“My Chinese Dream”为题进行英文演讲展示。在此项课堂任务中,学生首先要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如并列、比喻、反复等,完成演讲稿件的创作;其次,以有声语输出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展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爱国主义主题。

中西文学中都有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对英雄的歌颂、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等主题作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的热点话题,可以指引学生以英雄为榜样,以梦想为指引,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从文学阅读中收获砥砺前行的动力和攻坚克难的勇气。

(二)对比分析,提升中国文化认知

中西文学在作品主题、表达形式等方面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进行中西文学对比阅读与分析,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用理性、客观、包容的态度去欣赏与比较,正确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增强中西文化的交流。

1.引导学生发现中西文学的共通性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哲学家、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读书》(OfStudies)中阐释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Studies pass into the character)。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讨论学习的意义、内容、方法等内容。除了主题上的共通性,两篇文章都通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了有效的论证。

首先,两篇文章都采用比喻论证,用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论读书》将书比作食物,将读书的方式比作吃饭的过程,“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在《劝学》的开篇荀子运用青与蓝,冰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事物可以通过一定的变化改变其原来的状态,从而比喻人可以通过学习做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用“骐骥”和“驽马”来比喻人的先天条件,说明聪明的人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也会一事无成,愚笨的人不断努力也能实现伟大的目标。比喻论证可以让抽象的道理更通俗易懂,使读者更易于接受作者的观点。

其次,两篇文章还采用对比论证,由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进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论读书》开篇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从正面指出读书的目的。“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则从反面给出论证。狡猾的人鄙视读书,无知的人对读书只有羡慕,两者都没有付出时间去真正读书,说明只有明智的人才会潜心读书,并将书中讲述的道理运用在自身的生活中。《劝学》中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从正面论证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反面说明如不重视积累,则不能学有所成。“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以及蚯蚓的“用心一也”和蟹的“用心躁也”正反对比,再次说明学习中需要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精神。

两篇文章都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对学习的作用、态度等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通过对两篇文章的互通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式,又能让学生明确阅读与学习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引导学生发现中西文学的差异性

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然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中西方诗歌在意象表达上的差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歌咏了作为革命力量象征的“西风”,表达了对革命终将胜利的信念和对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深刻揭示出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诗歌结尾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更表达了革命即将胜利,生活在黑暗和痛苦中的人即将迎来幸福和希望。而中国的古诗词中,“西风”的意象常用来象征秋季的肃杀,表达凝重的悲凉色彩,如“昨夜西风凋碧树”“古道西风瘦马”“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等。而“东风”的意象一般指代春风,常用来表达生机勃勃之意和喜悦之情,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源于东西方存在的地域差别。中国大陆东临大海,西靠高原,因此东面来风和煦温暖,而西面来风萧杀寒冷;欧洲大陆的情形则恰恰相反,西面是来自大西洋的海风,给欧洲大陆以清凉与润泽万物的雨水,东风则来自欧洲内陆的高山大川,令人生寒生畏。“东风”与“西风”两种意象在中西方诗歌中传递了完全不同的情感,对比诗歌意象的生成过程和内涵意义,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与欣赏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内容。

从表面上看文学是自由的、无界的,但实际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学创作者也会不自觉地创造出适应本国文化的文学作品。对比分析的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相同性与差异性,从而更加准确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主题教学,培养思想政治素质

对自然的赞美与保护、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对人生理想的坚持与追寻,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通过对作品主题的探讨,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健康的身心、高尚的道德情操、顽强的意志品质。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讲授,更要帮助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等达到统一。

1.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赞美自然的篇章,同时也从自然中获得创作灵感。他不仅擅长描写自然中的美景,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更传递出自然带给人类的福祉和启迪。在诗歌《水仙》(TheDaffodils)中,诗人将自己比作浮云,俯视着大地上翩翩起舞的水仙花。在诗人眼中,大自然是人类欢乐的源泉,身处于大自然的天地之间,神清气爽,流露出轻快的内心感受。这不仅是一种景致,更是一种精神的向往与寄托,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

大自然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唤醒人类的道德力量和精神的升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人类宝贵的财富。阅读自然主题的作品可以激励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于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出发,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美丽中国。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在著名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生动地展现了四桩婚姻的情感纠葛与冲突。小说中人物感情问题始终围绕金钱、财产、地位展开,通过乡镇中产阶级家庭中年轻女子对待爱情婚姻的不同态度,展现出作者对于金钱与爱情间关系的看法。恋爱结婚与财产地位相互关联,而美满的婚姻绝不是建立在金钱之上。作者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冲动、草率的婚姻,强调以感情为基础,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婚姻才是幸福的。

爱情和婚姻是青年教育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深刻挖掘小说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爱情是甜蜜的,婚姻是神圣的。面对爱情,万不能草率行事。保有理性的态度、坚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培育出灿烂的爱情之花。

3.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为读者树立了老渔翁桑地亚哥勇敢、坚韧、自信的硬汉形象。年迈力衰的老人面对神秘莫测的大海,与大马林鱼展开了两天两夜的殊死搏斗。老人靠坚强的意志表现出非凡的毅力,展现出人类不向命运低头的斗士精神。尽管最终只拖回了一副鱼骨,他却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完美诠释了“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的崇高硬汉精神。

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今的高校学生普遍身处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缺少磨难教育,难以承受挫折。青年学生要以老人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来武装自己,在挫折前不放弃希望,在行动上勇往直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成为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综上,我们采用聚焦热点、对比分析、主题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在“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这有助于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只有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转化为有效生动的教学载体,在知识学习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文学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需要文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