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加工中药丸剂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2-04崔月曦朱阳春谢周涛
崔月曦,高 允,魏 蒙,朱阳春,谢周涛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药学部,湖北 武汉430015)
中药丸剂是指中药细粉或中药提取物加适宜赋形剂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剂型,丸剂为中药传统剂型之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对丸剂的名称、处方、规格、剂量以及服用方法的记载[1]。中药丸剂虽药效缓和,但作用持久,多用于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古人云:“丸者缓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之也。”此外,丸剂还可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具有服用、携带、储存方便的特点,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临床应用较多。
中医药治疗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体质、疾病性质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为适应不同患者需求,中药饮片代加工也提出了个体化服务概念。中药丸剂作为常用剂型之一,临床应用较多,由于处方不固定、饮片总量及饮片性质不同,加工工艺繁琐,在实际加工工作中,各个加工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影响成品质量。现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及本院中药丸剂个体化加工情况,对个体化加工中药丸剂的各个环节常见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并探讨相应对策,以供同行借鉴。
1 常见问题
1.1 丸药不易成型
丸药不易成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原因:物料黏性太强或黏性太差。若处方饮片富含黏液质、糖、油脂、胶类等成分,如熟地、苏子、桃仁等,则导致物料黏性太强,粘在模具上难以脱模,不仅难以成丸,还会损坏机器;若处方饮片大多为纤维性强、黏性差的,如全草类、矿石贝壳类等,则导致物料黏性太差,难以成型。
1.2 成品质量不合格
成品质量不合格主要包含丸型不圆整、色泽不均匀、含水量超标、溶散时限超限等,其中溶散时限不合格对药物疗效影响最大。影响丸剂溶散时限的常见原因有物料黏性强、饮片粉碎过细、赋形剂选择及用量不适宜等。
1.3 药量太多导致患者服药量大
处方饮片总量过多,导致患者单次服药量大或服药周期过长,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2 对策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丸剂加工前处理、饮片干燥、粉碎、制软材、制丸、丸药干燥、质量检测等环节,针对以上问题,探讨可行性对策。
2.1 制丸加工前处理
药师在拿到处方或饮片后,首先应再次审核处方、核对饮片,以确保准确无误;再分析处方,根据处方功能主治、饮片总量、饮片性质等,初步确定加工工艺。若为补益类或润肺止咳化痰类处方且患者无糖尿病,可酌加炼蜜做赋形剂;若饮片整体富含纤维、不利于制丸成型,可加蜜或淀粉浆做赋形剂;若饮片整体富含淀粉等,黏性较好,且易粉碎,可将全部饮片粉碎制成水丸。若饮片量太多导致患者单次服药量过大,或部分饮片影响丸剂成型,可制成浓缩丸,将部分饮片粉碎,部分饮片煎取药液作为赋形剂加入。通常,质地坚硬、黏性大、体积大、富含纤维的中药,如矿石贝壳类、熟地、肉苁蓉、桃仁、柏子仁、千年健、夏枯草、鸡血藤等,不利于粉碎或影响丸剂成型,宜提取药液,将此类饮片煎煮2次,第1次煮沸后煎煮1小时滤取药液,第2次煮沸后煎煮0.5小时滤取药液,合并两次药液静置,滤取上清液浓缩至适宜量,在制软材时加入;对于贵重中药、体积小、淀粉质多的中药,如人参、西洋参、川贝、山药、茯苓、党参、玫瑰花等,宜粉碎制成细粉[2]。
2.2 饮片干燥
在中药丸剂加工过程中,饮片干燥是加工工艺的第一道工序,是保证丸药质量的首要环节,该过程必不可少。饮片干燥是指通过人工控制干燥温度及干燥时长,除去中药饮片中水分,使饮片便于粉碎,同时可除菌、防菌[3-4]。若干燥太过,则饮片焦糊,有效成分被破坏,影响疗效;干燥不及,则含水量较高,不利于粉碎。可将处方中饮片分类,将质地疏松、富含挥发油及有效成分不耐热的饮片,如玫瑰花、月季花、薄荷、麸炒苍术、陈皮、大黄等,单独干燥或直接粉碎,干燥温度以不超过50℃为宜。一般饮片干燥温度以不超过80℃为宜,其中质地肥厚、含水量高的饮片,如熟地、生地、肉苁蓉、蜜炙饮片等,干燥时间宜长,使充分干燥;其他饮片,如丹参、黄芪、茯苓、山药等,干燥时间宜短,以免焦糊[5]。
2.3 饮片粉碎
中药制丸饮片应粉碎为细粉,过细则不利于丸剂崩解,过粗则不利于成型。可根据饮片性质选择粉碎方法。对于黏性强的饮片,如黄精、熟地、玉竹等,充分干燥后可与其他饮片粗粉混合粉碎,乳香、没药、血竭、阿胶等树脂及胶类饮片,粉碎过程中受热易软化发黏,不利于粉碎,可将其敲成小块冷冻后粉碎[6];富含油脂的种子类饮片,如桃仁、苦杏仁、苏子、莱菔子、火麻仁等,可与其他饮片粗粉混合粉碎;为避免损失,贵重细料药应单独粉碎[7]。
2.4 制软材及制丸机制丸
制软材是指将饮片细粉与适宜赋形剂混合均匀,制成“手握成团、轻按即散”的软材,然后用全自动制丸机制丸。制软材成功与否是决定丸药成型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常见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①药粉黏性问题,黏性差不易成型,黏性太强,不易脱模;②加工浓缩丸药膏量过大,药粉无法完全吸收。
如果药粉黏性差,在软材制作过程中可加适量炼蜜或淀粉浆做黏合剂,淀粉浆浓度一般为15%~25%,粉浆比为2.5∶1[8];若药粉黏性太强则不宜用水作赋形剂,可用适宜浓度的乙醇,乙醇浓度及用量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加以摸索,若乙醇浓度偏高,则软材黏性差,浓度偏低,则软材黏性太过,均不利于丸剂成型[9];由于煎取药液部分饮片量过大,导致药液量多药粉无法完全吸收,可加适量淀粉吸收药液。或将药液浓缩成浸膏,干燥后粉碎,与其他药粉混匀制丸。由于浸膏黏稠度大、透气性差,传统的干燥方法如烘房、烘箱等,温度一般要达到80℃以上,长时间干燥才能达到较好效果。由于浸膏干燥耗能高、时间长、有效成分损耗大,要达到理想的干燥效果,需低温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真空带式干燥等设备,此外干浸膏不易粉碎,故不太推荐这一加工方法[10]。
制丸机制丸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模具转速,转速过快则丸型偏小或不圆整,转速过慢则丸条堆积。对于黏性太强的药粉或浓缩丸,为防止丸剂崩解超限,可适当添加干淀粉、羧甲基淀粉钠等崩解剂,干淀粉用量参照片剂用量,以配方总量的5%~20%为宜[11]。可在模具上刷少许食用油或涂抹少许干淀粉,以利于丸剂脱模。
2.5 丸药干燥
成品丸药干燥为丸剂加工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干燥不及或干燥太过均会影响成品质量,干燥不及则含水量超标,易霉变,不利于储存;干燥太过则丸药焦糊或难以崩解,均不利于药效发挥。
将成品丸药置烘房中及时干燥,干燥温度一般应在80℃以下,含挥发性中药的丸剂,应控制在50~60℃[12]。温度应由低到高缓慢升至控制温度,这样有利于丸药由内至外缓缓干燥,若开始温度过高,则丸药外层干燥过快,形成致密硬壳不利于内部水分蒸发,内部水分蒸发膨胀会产生裂丸[13]。干燥过程中,适当翻动利于丸药均匀干燥。丸药平铺1~2层为宜,过厚则受热不均匀,导致下层已干而上层未干,且下层丸药易受力变形。干燥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丸药易焦糊,丸药并非越干越好,太干则不利于崩解,含水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即可。以看颜色、听声音、口尝三个步骤综合判断丸药是否干燥,干燥丸药应色泽均匀,颜色应与药粉颜色相近或略深,丸药落于盘中,声音清脆,牙咬易脆碎。
2.6 质量检查
经过饮片干燥、粉碎、加工制丸、丸药干燥等一系列过程终得成品,成品质量合格与否,患者在储存、服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均会影响药效,因此成品质量检测必不可少。检测指标及判断标准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规定,再结合实际需求及设备情况开展质量检查或抽查。本院对中药个体化加工丸剂定期抽查,主要检查丸剂外观、含水量及溶散时限三项指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成品丸药外观应圆整,大小、色泽均匀,无粘连现象。水丸及浓缩水丸含水量不得过9.0%,水蜜丸、浓缩水蜜丸含水量不超过12.0%。水丸、水蜜丸应在1 h内全部溶散,浓缩水丸、浓缩水蜜丸应在2 h内全部溶散[14]。
3 讨论
丸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剂型,因其药效缓和、作用持久,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中药丸剂个体化加工既能满足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又能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在临床中医药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中药丸剂个体化加工,一人一方,因药味、用量不同而工艺有别,制剂加工人员应认真分析每张处方,根据处方功能主治、饮片总量、饮片性质等制定合理工艺。由于丸剂个体化加工工序繁琐、复杂,每一工序对丸药质量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制剂加工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由于服务患者较多,加工周期相应被压缩,如何保证丸药质量应引起足够重视。丸药加工各个环节均可影响成品质量,从业人员应多学习、多实践,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同时要加强监测,不定期抽检,检测丸药溶散时限、含水量、微生物限度等指标,以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成品质量。